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铸就“大卫之剑”(下)]天子剑 诸侯剑 庶民剑
 

[铸就“大卫之剑”(下)]天子剑 诸侯剑 庶民剑

发布时间:2019-02-09 03:49:04 影响了:

  当今世界,以军装甲兵可谓是久经沙场。自建军以来,以军装甲兵经历了五次中东战争的战火洗礼,是二战后各国装甲兵参战最为频繁的一支军队。最近,巴以冲突骤然升级,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硝烟弥漫,干戈迭起。自3月29日起,以军打着"反恐"的旗号,对巴控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防卫墙"军事行动。此次行动,是自2000年9月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对巴控区采取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军装甲兵在此次行动中担当了"主角",令人再次目睹了以军装甲兵丰富多彩的作战运用,让世人刮目相看。
  
  "空地一体" 立体突击
  
  "空地一体战"曾是一个时髦的名词。纵观20世纪机械化战争的历史,以军装甲兵可谓开创了"空地一体战"的先河。长期的战争实践使以军认识到:现代战争特别是在沙漠地形条件下作战,其胜负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制空权的归属,作为地面主要突击力量的装甲兵,只有与其他军兵种特别是航空兵和空降兵实施"空地一体"的联合作战,发挥空地协同的整体威力,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开战仅3小时,以军便出动了几乎全部作战飞机,成功地摧毁了埃空军80%的作战力量,夺得了制空权,空军随即转入直接支援地面部队的进攻,大大提高了地面部队的进攻速度。同时,以军在中路集群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在阿后方地域实施直升机机降,迅速对阿方达成合围态势,配合正面攻击部队很快全歼了守军。而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叙等国由地空导弹和高射炮混合部署而成的防空火网,曾一度中断了以军装甲兵与空军的地空协同。直至战争后期,西线以军装甲部队利用埃军第2、第3集团军的间隙偷渡大苦湖,"扫荡"了运河西岸的埃军防空导弹阵地,才彻底解除了以空军对埃军防空火力的顾虑,重新夺回了制空权,恢复了装甲兵与航空兵的地空联合攻击,从而使胜利的天平重新向以方倾斜。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军"空地一体"突击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装甲兵在空降兵和登陆部队的协同下,以"势如破竹"之势迅速突入黎境内,仅用8天时间就向前推进90多千米,兵临贝鲁特城下,摧毁了巴解武装的全部基地。此次战争中,以军大范围使用登陆部队和空降兵,分别在西路和中路实施登陆或连续机降作战,投入兵力达5个旅以上,从而使以军装甲兵的作战行动与登陆、空降作战密切配合,彼此呼应,相得益彰,形成了"空地一体"联合作战的强大威力。战斗中,以军还将空中、地面和舰炮火力有机协调起来,形成了及时、准确而猛烈的对地火力突击,为装甲兵的地面突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在西顿战斗中,以军空降兵和登陆部队首先在阿瓦杰河口建立桥头堡,切断守军退路,并封锁了海岸。此时,装甲兵以锐不可挡之势,在航空兵、舰炮和地面炮兵火力的强大支援下,与空降兵和登陆部队实施两面夹击,仅半天时间便攻入市中心。
  
  "穿插迂回" 纵深攻击
  
  以军认为,作为以速度和力量见长的装甲兵,只有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快速机动力和突击力,才能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实现以奇制胜和以快制胜。在战争实践中,以军十分注重以装甲兵为主实施大范围的穿插迂回,以强有力的纵深攻击行动,摧毁和破坏敌后方防御地域,对敌重兵集团达成合围之势,尔后再分割围歼防御之敌。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装甲兵迅速突破埃军防线,高速向埃军防御纵深挺进,直抵苏伊士运河,尔后再回头对埃军实施分割围歼,从而使埃军西奈防御体系迅速瓦解,并最终全线崩溃。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面对阿方严密的防空火网,在损失百余架飞机之后,以空军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几乎丧失了整个战场的制空权,致使战争初期以军部署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5个装甲旅几乎被全歼。6月8日,以军以3个装甲旅向坎塔拉、菲尔丹以东地区实施了反击,也因缺少空中火力支援,又无步兵、炮兵协同而被埃军粉碎。为了打破僵局,重新夺得主动权,10月16日深夜,号称"沙漠战神"的沙龙率领以军第143装甲师3个装甲旅约280辆坦克,从埃军第2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偷偷越过大苦湖,突入运河西岸,横扫埃及腹地的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开辟了"安全走廊",使空军重新夺回了制空权;同时,该师以主力直插开罗至苏伊士的公路,达成了对埃军第3集团军的合围之势。正是以军这一大胆的纵深攻击行动,才使西线战局发生转折。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军再一次充分发挥了装甲兵纵深攻击的优势,以清一色的装甲兵编组西、中、东三路大军,突破黎军边境防御后迅速向北急进,在空、海军的掩护下,实施多路、接力攻击,攻击中特别强调快速突进,不怕遭受损失,并以攻击直升机相配合,确保进攻的高速度。正是由于以军装甲兵强有力的纵深突进,才使以军在最短时间内切断了贝鲁特至大马士革的公路,从而对黎南部的巴解武装及驻黎叙军形成了合围之势,迅速达成了作战企图。
  
  "集中使用" 速战速决
  
  熟悉装甲兵作战史的人都知道,"集中使用"是世界各国装甲兵在经历了无数次战火洗礼之后总结出来的"根本大法"和成功要诀。纵观历次中东战争不难看出,以色列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集中使用装甲兵以求得作战的速决,就是其中一条重要因素。以军认为,对于以色列这样一个小国来说,根本无力应付长期战争,速决战是以军最佳的选择。其一,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由于以色列国小人少,无力承担巨大的伤亡,战争进程的缩短,就意味着少死人、少伤人。其二,少花钱。以色列资源有限,战争潜力薄弱,经不起持久战。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军每小时消耗达1000万美元,仅到了第8天,以色列的国库就见底了。而打速决战,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战争的开销。其三,能将对手"一拳"击倒而赢得决定性胜利,使其根本没有喘息和重新开战的机会。作为以陆军的中坚力量,集中使用装甲兵就成为以军达成速战速决的一大"法宝"。
  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正是由于以军将装甲兵的主力第7装甲旅和第37机械化旅,使用于主攻方向──中路方向上,用于夺取最重要的目标,才最终使以军完全占领了西奈半岛。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集中了8个装甲旅、1个机械化旅,坦克约800辆,突然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发动"先发制人"的快速闪击,只用了6天时间,就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和约旦河西岸及戈兰高地等广大地区。其中,仅在西奈战线,以军南部军区就先后投入6个装甲旅,仅用4天时间就攻占了整个西奈半岛,兵临苏伊士运河东岸,几乎全歼了埃军投入西奈半岛的5个师。在戈兰战线,以军也先后投入了6个装甲旅,仅用6天时间便一举攻占戈兰高地。
  而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面对初战失利和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以军采取西守北攻、先北后西的作战方针,首先集中了22个旅的兵力,在戈兰高地向叙军实施了大规模的反击,并越过第三次中东战争停火线数十千米,前锋直指大马士革;尔后挥师南下,在西线集中约23个旅的兵力与埃军在西奈半岛展开决战,从而各个击破了埃、叙两军的进攻。特别是在10月14日,西线以军投入800余辆坦克,对埃军向哈特米亚、吉迪、米特拉三大山口进攻的1000辆坦克实施反击。在这场二战以后规模空前的坦克大会战中,以军以损失坦克50余辆的代价击毁埃军坦克250辆,迫使埃军退回原进攻出发地域。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军装甲兵更是将"集中使用"打速决战推向了高潮。此次战争中,以军共投入了11个装甲旅和机械化旅,坦克约1300辆、装甲车2400余辆,编组了三路大军。其中,西路为主攻方向,集中了5个装甲旅和1个机械化旅的优势兵力;中路为助攻方向,以1个装甲旅和1个机械化旅编组两个梯队实施辅助进攻;东路为牵制方向,以1个装甲旅和1个机械化旅编成,主要任务是控制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东段,切断巴解游击队和叙军联系。正是由于装甲兵发挥了强大的快速突击作用,才使各路以军能以高速度向纵深推进,以强有力的机动作战取得了预想的作战效果。
  
  "城市反恐"急先锋
  
  2000年9月以来,巴以之间的矛盾一再激化,以色列各地不断发生自杀性爆炸事件。为报复巴方,以军以"反恐"为由,不断出动军队对巴控区采取军事行动。纵观已持续18个月的巴以冲突,以军除了动用空军对巴控目标轰炸外,绝大多数地面行动均以装甲兵为主展开,装甲兵已成为以军"反恐"作战的急先锋。如3月14日,以军就曾出动数十辆坦克装甲车对所有巴控城镇采取行动,搜剿"恐怖分子"。3月29日凌晨,以军装甲兵对巴控区实施大举进攻,发动了代号为"防卫墙"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其中,出动了数十辆坦克和装甲车攻打并完全占领了阿拉法特所在的约旦河西岸城市拉马拉,并将炮口直接对准了阿拉法特的办公室。同时,以军还出动数量超过300辆的坦克和装甲车,对其他巴控重要城镇实施武装占领。
  此次行动中,装甲兵再次成为以军对巴控区实施进攻的"排头兵",单从军事意义上讲,此次行动再一次体现出以军装甲兵作战运用的灵活性。以军认为,由于自己已完全实现装甲化和机械化,城市作战是装甲兵应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装甲兵必须具备灵活多变的城市攻防能力。在作战运用上,以军对坦克兵与机械化步兵实施灵活编组,根据城镇的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灵活确定编组规模,并根据作战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打击方式。从2000年9月以来,以军曾多次借口搜捕"恐怖分子",出动规模不等的装甲兵进占巴控区城镇。由于面对的不是正规军,巴方缺乏必要的反装甲武器,因而以军对装甲兵的使用十分大胆灵活。由于以军并不以占领巴土地为目的,而主要是对巴控区居民实施身份核实,搜捕"恐怖分子",因而通常将少则几辆、多则十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进行战斗编组,对城镇主要道路实施封锁,充当路障和流动检查站,并进行武装巡逻等。3月29日"防卫墙"行动开始后,以军出动大批坦克和装甲车进占了巴控区各重要城镇。行动中,以军仍将装甲兵区分为规模不等的合成编组,坦克与步兵战车形成协调一致的火力,步兵通常下车以坦克和装甲车为掩护对巴武装分子实施清剿。同时,以军还以小编组的装甲兵充当"救火队",一旦以方目标遭袭,坦克和装甲车便会迅速赶往现场,消灭对手。战斗中,为了消灭巴武装人员,以军将坦克当作移动火力点和"狙击手"来使用,一旦发现可疑汽车等目标时,立即用坦克炮将其击毁。由于城市作战不同于野战,坦克装甲车辆只能沿街道运动,随时可能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致命打击,而装甲车的防护力又明显不如坦克。因此,为了防止遭到巴方火箭筒一类的反装甲武器和人体炸弹、汽车炸弹的袭击,以军在装甲车的顶部和两侧大量地放置沙包,极大地降低了巴方武器的杀伤力,对车辆和人员起到了很好的防护效果。
  目前,以军"防卫墙"行动再一次使中东和平进程蒙上了阴影。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中东局势的发展,我们希望以军放弃"以暴抑暴"的做法,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以和平的手段来解决矛盾冲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