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弓弩杂谈之二 弓弩
 

弓弩杂谈之二 弓弩

发布时间:2019-02-12 04:15:04 影响了:

  日本学者曾将古代骑兵与弓箭的对抗和共生比喻为现在的坦克和反坦克导弹的关系,如果把这个比喻扩大开来看就会发现,其实在冷兵器的战场上,弓弩还可以看做是火箭炮和要塞炮,前者是讲战场上的远程火力覆盖,后者是说防御时的大威力火力压制。
  在古代的野战条件下,战斗双方不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少不了要先用弓弩射出大片大片的箭雨进行远程“火力覆盖”,然后再进行近身肉搏战,弓弩的这一点作用就像现在的火箭炮。欧洲人曾记述过蒙古骑兵的战法,说他们“总是集群冲锋,到弓箭射程之内突然全体急速在很短时间内放光所有的箭,形成短促而强度极大的箭雨,然后收起弓拔出刀,正好转入肉搏厮杀”,这就是亚洲弓箭的典型使用方式,与波斯人击败罗马军团的战术异曲而同工。
  如果是步兵作战,在战斗开始前,对阵双方首先要各自组织好战斗队形,两军前锋线之间的距离是多大呢?要保证自己在敌人弓箭的有效杀伤射程之外,也就是所谓的一箭之地,参考双方的弓箭性能,这一距离大约为70步到二三百步不等。宋人张浚在研究不同兵种的布阵搭配时,就曾经说过“弓可射八十步,弩可射二百余步”,这就是有效射程。从秦始皇兵马俑可知,秦军布阵确实如史书所讲“长弩在前,锸戈在后”,将射手放在阵地的前方,就是为了战斗开始时能够在最远距离上向敌人射击。
  话本和传奇小说中描述古代作战,往往说接战之前两军“各自射住阵脚”,讲的就是这么个意思,我方向敌人示威性射击,对方根据我方箭矢的射程调整列队距离。按照宋朝军队的作战经验,往往在弓弩手以前布置一排枪矛手,用以在骑兵冲到阵前时保护射手不至于“束手就害”。
  一旦战斗开始,首先攻击的一方势必要面临对方射来的大片箭矢,最远距离上必然是曲射,由于无法精确瞄准,为了保证有效的杀伤,就要尽可能加大射出的箭矢的密度。常说的有个词叫“箭雨”,就是讲天上落下的箭矢有如密密麻麻的雨点,电影《英雄》中的秦国“箭阵”镜头,可以让我们对此有一个视觉上的了解。北宋年间,有一次契丹骑兵侵犯宋朝一个小城,未克而退,战后宋军打扫战场,护城河岸边和城头密密积满辽军射来的箭支,如白雪覆盖。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草船借箭”也是利用了曹军射出的高密集“箭雨”,如果曹操的箭很稀疏,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在一晚上集齐1075支箭的。西方也讲究高密度的箭矢覆盖,甚至有人在埋怨天气时将暴雨比作英国人的箭,跟中国反过来了,我们将箭比作雨,他们将雨比作箭,可见射击密度之高。但是虽然有箭雨覆盖,如果攻击的一方战斗意志很坚决,并做好了充分的防护准备,尤其是尽全力高速冲锋,还是有可能冲到近前转入肉搏战的。但是这一条冲锋的道路上,往往已经铺满了尸体。《投名状》中姜午阳带兵冲锋,虽然面对的是火枪和火炮,其道理和悲壮程度是同样的。面对进攻一方勇敢的全速冲锋,防御一方能做的就是尽力提高射速,在敌人冲到之前把手里的箭尽可能多地射出去。但弓弩的射速是有限的,古人讲“临阵三发”,就是说一旦战斗开始,最多射出三箭,此后就要准备近身肉搏了。而弩更少,唐代《通典》说“弩张迟,不过一、二发”。假设200步的距离,以300米计算,重骑兵用40秒也就冲过了,优秀的轻骑兵可以在20秒内冲到面前(现在优秀的乘骑马1000米速度记录大都在一分钟左右),以英国长弓职业弓箭手10~12发/分的极限射速,也不过3~4发,而单兵弩的发射时间大约在10~15秒左右,确实是1~2发。
  为了提高战场上弩箭的连续性,古人做出了各种努力,想出了多种解决办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发明连弩,《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作连弩”,以弩箭威力的降低换取射速的提高,实际上湖北曾出土过更早的战国时代的连弩,结构比“诸葛弩”还要复杂,复原实验发现其射程只有20~30米。因而在实战中为了满足连弩的杀伤力要求,往往使用毒箭。第二种方法是制造大威力的多人用弩,一次发射数支甚至数十支箭,宋代床弩有一种“斗子弩”,就是把装有几十支箭的铁斗系在弦上,把箭一起射到300步远。第三种方法是在使用中采取弩手分排列队、分批开弩、轮番发射的“轮流射击方法”,以保证弩箭的连续性。欧洲到火器时代才采用这种方式编排火枪手,而我国早在秦汉之际就已经如此使用弩手了。
  除了野战中的大量使用外,中国古代还在防御作战中特别重视弩的作用,从春秋战国直到唐宋,总是有威力巨大的弩用于城池防御。诸子百家中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为了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代,墨家经常就像电影《墨攻》中的故事那样,不辞辛劳帮助被攻击的国家防守城池以免百姓受难(其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身体力行的勇气堪为千古楷模),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守城经验。墨子曾经与公输般以木片模拟作战,公输般用尽方法攻击,都被墨子以不同守城法破解。
  根据实践经验,《墨子》一书中记载了当时城池防御的成熟战法,其中特别提到了几种巨大威力的弩,现在能够考证复原的有转射机和连弩。都是专用的防御兵器。弩经过秦汉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唐宋之际达到顶峰,此时的大型弩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需要以畜力结合绞盘开弩,威力最为强劲的一种床弩,每台需要配备八头牛来使用,射程最远可达千步(约1560多米),古代的很多攻城器械在面对这些大弩时都只有被摧毁的命运。
  宋朝作为一个重步兵、重防御的王朝,对弩的重视无以复加,甚至在城池修建时都建有专门的弩台以消除射击死角。宋、辽檀渊之战时,对峙中辽军主帅萧挞览便是在军阵中,被宋军置于城上的床弩命中身亡。虽然有经验的将领是尽量不在野战条件下使用大型弩,但是攻城作战时弩的使用还是相当频繁的,中国古代实际上有一种重弩的用法是将长枪一样的箭射在城墙上,士兵藉此踩踏登城。
  西方很早就在战争中使用了弓箭,曾经在历史上的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亚述人、克里特人、斯基泰人和罗马人都在使用弓箭作战,而且罗马人还使用过弩和抛石机。但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弓箭这类抛射兵器都没能在欧洲得到足够的重视。后来欧洲国家多次与东方游牧民族交手,从匈奴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到蒙古人,在马上民族的无情箭雨之下,一批批的欧洲帝国、王国被攻灭,可以说吃尽了弓箭的苦头。
  拜占庭帝国作为欧洲国家应对东方势力的桥头堡,是当时少见的重视弓箭的欧洲国家,帝国挺立了千年之久,最终还是亡于奥斯曼土耳其,土耳其是突厥人后裔,依然是游牧部族。大约10世纪左右,中国宋代弩开始西传,通过陆路和海路经由东欧传进欧洲,这一次的传入使欧洲开启了一个弓弩盛行的时代(相对于欧洲早先的情况来讲)。11世纪末欧洲战场上开始使用单兵弩,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十字弓(Cross bow),它射出的弩箭能穿透铁甲,骑士们很害怕,于是向教皇声称十字弓是邪恶的武器,许多位罗马教皇都下令禁用十字 弓。
  十字弓大逞其威是在11~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对付异教徒当然不受宗教禁令的限制。1191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狮心王”查理能够在野战中击败萨拉丁的阿拉伯轻骑兵,主要就是依靠了十字弓的威力和正确稳健的战术。宋弩的成熟设计在欧洲沿用了很久,直到15世纪,当时画的关于英、法百年战争中贞德的历史画中,弩的形式和开弩方式仍然与我国宋代相同,最终欧洲十字弓仅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设计了手动开弩的机械装置,将弓臂换为钢制,这一做法最早出现于14世纪。
  十字弓在欧洲势衰是因为英国长弓的兴起,长弓发源于威尔士南部,13世纪爱德华一世征服威尔士后英国军队开始大量装备长弓。由于在战场上的正确使用和对手拙劣的战术,并基于长弓优秀的射速和可观的威力,英国长弓为自己赢得了赫赫声名。
  英国长弓主要参与了三次战争:苏格兰独立战争、英、法百年战争和英格兰内部的“玫瑰”战争。除了最后一次的“红白玫瑰”战争中双方都是动用长弓兵对射之外,在前几次战争中,长弓在战场上的出现往往最终意味着一边倒的屠杀。长弓的优势一直持续到16世纪火器时代的到来,尽管英国王室尽了各种努力,甚至立法禁止弓箭手改用火枪,但火绳枪在威力和训练需求上是长弓无法比拟的,最终英国长弓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与西方的相对忽视不同,中国很早就正视了弓箭在战争中的作用,并确定了复合弓的主体地位,齐国官书《考工记》中记载的复合弓已经广泛应用于东周末年的频繁战争,几千年来这一技术路线从未稍离。
  在弓箭手的编制和使用上,中国军队往往能够比西方军队更加的灵活和方便,因为在武器装备中,弓是被当成与刀剑和矛戟对等的单兵装备,甚至普及程度还要过之。但威力巨大的弩在中国是与弓分开对待的,很多朝代中它都能受到特别的重视,所以在中国很早就有专门的弩手编制。下面对中国历代军队中弓弩的装备使用情况做一点探讨。
  春秋战国时以战车的数量来衡量国力的强盛,而每辆战车上至少有一名乘员是用弓箭的。战国时期魏国的职业常备军队――魏武卒,每人都装备弩,“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在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因为强弩的普遍装备,步兵才能够在野战中取得日趋重要的地位,最终出现了专门装备强弩的部队――材官蹶张。
  秦始皇兵马俑军阵反映的是战国晚期到秦代的军事状况,据统计,俑坑中60%以上的陶质武士俑所执武器为弩,而骑兵全部装备弩。
  汉初成书的《六韬》主张“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盾二千”的比例。按居延汉简的记载,汉军边防哨点所储备的兵器,60%为弓弩,其他近战兵器只占40%,考虑到使用远射兵器的兵士一般还需配备近战兵刃,汉代士兵弓弩几乎达到了全额装备。而后汉史书中屡屡提到的“积射士”,更是专门的弩兵精锐部队。
  唐朝对弓箭的重视是历代中原王朝中所少见的,基本做到了士兵人手一弓。诗人杜甫《兵车行》开头就是“车磷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按《太白阴经》的说法,唐代军队不仅全军装备弓,而且有20%的士兵专门用弩。远程投射火力达到冷兵器时代军队的顶峰。唐朝军队最常见的弓是步兵用的长弓、骑兵用的角弓和短小灵话的�弓,至唐末,逐渐融合发展成长绡弓,并一直流传到宋代。
  宋朝时,由于长期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从北宋到南宋,弓弩手都占据了军士的绝大部分,基本上达到了无弓弩不战的地步。《宋史・兵志》记载“诸路禁军近法以十分为率,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马、步诸军的士兵有80%是弓弩手,而且这些弓弩手并不兼习其他单兵兵器。而民间的弓箭社作用类似于今天的民兵预备役组织,为宋朝培养了大批射术高手。北宋弓弩的制造由各地弓弩院专门负责,北宋初年作为军队主力装备的黑漆弓一年产量就达数万张,北宋中后期的标准装备是阔闪弓,而阔闪弓是由唐朝长�弓简化形制而来。
  同时期北方的契丹和女真都是骑射起家。契丹每人配弓四张,箭400。女真人以“勇悍,善骑射”著称,宋、金小商桥之战,南宋将领杨再兴(就是《射雕英雄传》中虚构人物杨康的先祖)战死,死后“焚其尸,得箭镞二升”。这位将领从中第一箭到落马战死,最多不过几分钟,金骑兵竟然能对其发箭数百!让后人在钦佩杨再兴力战不屈的勇猛精神之余,不得不对女真骑兵的箭矢密度感到吃惊。
  元朝以武开国,蒙古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典型代表,当时的宋朝人和西方人都记载,蒙古全军用弓,士兵每人“两到三张弓”,三个装满的箭袋。纵观北方诸族匈奴、乌桓、突厥、女真、蒙古和满族等骑兵武器中,或者全军弓箭化,或者弓箭占绝大比重。
  明代是火器和弓弩同时装备的时代。步兵中弓箭的装备数量明显少于鸟铳,步兵一营战斗人员2160人,只有十分之一的士兵装备弓箭,计弓216张,另有大量的士兵配备鸟铳,计1800门。而马军营中,由于传统骑射的关系,装备弓箭的比重较大,兵勇2169名中,有1152人配备弓箭,占总人数的二分之一以上,鸟铳、快枪各432支。在孙承宗创立的车骑步各兵种分队联合编营制度中,骑兵分队的编制为25人,用火枪者12人,用弓箭者13人。
  清朝三百年一直遵守太宗遗训,将骑射置于保种保国的重要地位。到火器大行于世的雍正年间,议定全国各省武器装备,弓箭所占比例仍然很大。山东省弓箭和鸟枪占全部兵器的比例各为30%和50%,江浙各省弓箭配比也占到了30%,而作为京师重地的直隶、山西各省,弓箭占到全部武器的60%。
  作为功用相近的两种兵器,似乎不止中国的历朝历代,而且东西方之间,似乎都存在一个对弓与弩进行评价取舍的问题。例如,西方有一些资料就认为在战场上弩不如长弓,因此有,必要对弩的使用做深一步的探讨。
  弩生于弓,早期的弩所用的复合弓,在结构上与普通的弓完全一样。弩的结构使它便于瞄准,也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张开上弦。应该说,弩是一种“门槛”比较低、但是威力很大的武器。中国的单兵用弩有三种上弦方式,一种是只用双臂的,叫“臂张”,另一种是以脚踏住弩弓,以双手上弦,叫“蹶张”,还有一种是用绳子把弩弓两端绊在腰间,坐地以双腿蹬弓,双手助力将弓弦挂到弩机的牙上,这种叫“腰张”。
  我们可以汉代为例研究古代弩的威力,汉代的弩按威力从低到高一共有十八个级别,最低的一石,最高的四十石,汉代斤制比现在小,一石大体相当于今天30公斤,合66.14磅。在十八个级别的弩中,一、二石的弩属于臂张弩,三石以上的弩属于蹶张弩的范围,汉弩在十石以上、十五石以下还有五个级别,这就应该是腰张弩了,至于二十石以上的弩,必定是那些以绞车上弦的大型弩了。
  汉代,三石至六石弩有效射程约为120~200步,八石至十二石的弩射程大致300~400步,根据记载,汉弩射程的上限为二里,合今天830米左右。从考 古资料和史料记载来看,汉朝军队装备数量最大的弩是六石弩,这是标准的蹶张弩。《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李广率四千兵出击,结果遭遇匈奴大部队,被四万敌军包围。李广立即命令结成圆形阵就地固守待援,自己持“大黄”弩屡屡射杀敌人裨将,敌人为之气夺。
  近年来在居延汉简和长安武库的发掘中经常见到“大黄”的称号,而实地发掘残片显示,太黄弩有二十至四十石者,弱一点的也有“大黄力十五石具弩”、“大黄力十石弩”,可见大黄弩是一种威力远超普通单兵弩的强弩,加上李广精湛的射术,难怪能于众军之中射杀大将。在汉朝,在对匈奴战争取得胜利后尽管已经开放边市,但是十石以上的弩是严禁出关的,可称之为国之重器。
  现在有一些美国的资料中流行弩不如长弓的说法,因为按他们的说法,中世纪的欧洲,在优秀射手的操控下英国长弓的射速和威力都超越了当时的十字弓,这其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东方,中国也承认弩的射速太低以至于有发展连弩的努力,但是,中国的弩威力巨大,却是弓箭所不能及的。纯以手臂力量在一个行程中张满的单体弓,就能量的角度是无法与依靠腰腿力量张弦的弩相比较的。
  西方成熟的十字弓虽然也有用手臂力量上弦者,但却借助了小型绞盘而能够增加开弩力量,后期十字弓更是换用钢板作弓臂,就当时的冶金水平而言,一般品质的钢材虽然能够提供更大的弩弓力量,但是回弹速度却未必优秀,也就是不一定能提高弩箭的初速。再加上作战使用方法的一些差异(战争中似乎很少使用十字弓作远距离弯曲弹道的射击),限制了十字弓的战场使用,反过来也进一步助长了长弓的无敌神话。
  宋朝还有这样一件事,北宋皇帝有一次组织御前射箭比赛,但是一位禁军军官却拒绝出场,理由是自己不会射箭,皇帝很惊诧地追问为什么,他答道:“臣本出弩手”,在当时被传为笑谈。这显示出兵种的职业化倾向,作为一种技术武器,弓与弩的使用技术太不相同,弓要求射手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开弓瞄准的专业技巧,而弩对使用者的体力要求就要低得多,瞄准指向的技术要领也比弓要简化许多。相比于要求更多训I练的弓箭来说,东方和西方的弩都成为了一种“平民武器”,西方的态度是抵制,东方的态度是接纳。
  中原农耕人口在面对身体素质和军事素养上都更具优势的游牧民族时,弩成为他们所掌握的能与之对抗的关键性武器,以汉朝和宋朝的例子最为明显。汉李陵带领五千步兵深入胡地,在面对匈奴八万骑兵时,不但能坚守近十日,还能斩杀敌人一万多,就是依靠汉弩强大的威力和正确的战术使用。宋朝在面对契丹、女真和蒙古骑兵的强大威胁下,基本上达到了有强弩则生,无强弩则死的境地。君子馆一战,因为天气寒冷弓弩无法使用,被辽军击败,宋军“死者数万人”。
  弩之所以能成为农耕民族的专属武器,是因为中原王朝发达的生产力,汉朝的弩机制作精巧,工艺标准,是匈奴所难以生产的。而马背民族的骑射文化也导致了他们对弩的摒弃,五胡乱华直接导致了秦汉弩机的失传,蒙古建立的元朝结束了宋朝时中国弩的黄金顶峰,满族建立的清朝彻底终结了弩在军队中的装备。
  (未完待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