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拓宽专利转化路径的几点思考]职业发展路径怎么写
 

[拓宽专利转化路径的几点思考]职业发展路径怎么写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2:43 影响了:

  【摘 要】本文着眼于当前国内专利技术转化率低这一突出问题,探讨专利转化率不高的成因,提出拓宽专利转化路径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专利转化;转化率;转化路径  专利转化是现代科技进步转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2012年全国科技大会强调,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围绕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而突破专利转化的瓶颈,就成为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突破口。其中拓宽专利转化路径就值得深入探讨。
  一、专利转化的“高”与“低”
  所谓专利转化是指专利权人将专利技术或项目向市场推广,使一项专利技术转化成产品,最终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专利的成功转化一方面能发挥专利自身价值、提高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能使专利权人获得更大收益,激发其创新创造的热情。专利转化的形式主要有:自主运用、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等,近些年也出现了资本化、证券化、质押融资等新模式。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普遍增强了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的意识。众所周知,专利发明在获得授权后,已经得到社会和国家的认可和保护,而专利的推广与转化,则是专利技术能否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一环。事实证明:一项好的专利技术如果没有做好专利推广和转化工作,很有可能最终无法转化或者成为失效专利,使研发努力前功尽弃,这不仅是对专利发明人前期投入的一种极大浪费,更会挫伤发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年来,我国专利运用能力建设已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难免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专利转化率低就是当前的突出矛盾之一。据全国高科技投融资委员会主任潘峙钢表示,目前我国拥有的专利技术转化率不足1%[3],如此惊人的数字不能不引起知识产权界的高度重视。尽管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部门也对此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如:大力推进专利运用及产业化工作,优化知识产权服务政策与环境,活跃知识产权许可,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等,但转化依然步履蹒跚。
  专利发明按发明主体分类,大体可分为企业、高校以及个人三类。
  企业的专利发明通常都是为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结构而促成的专利技术,绝大多数是被企业内部消化,因此专利技术适应性强、转化率相对较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企业专利转化率依然偏低。而高校及个人的专利技术转化率则更为偏低。
  就高校来看,据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一篇题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在何方》的报道称,我国高校成果转化率平均不到2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1]。对于智力资源较密集、科研经费较充沛的高等院校来说,科技成果的涌出是必然的,然而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黄贤涛提供的数据显示:虽然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授权数量数十甚至上百倍地增长,专利质量却不升反降,平均寿命只有3年多[2],专利转化率也普遍偏低。
  对于个人专利发明而言,发明难、推广更难是普遍现象。据了解,很多申请专利的个人经常遇到资金短缺、宣传推广乏力、自我保护意识欠缺等难题,个人发明难以寻找到有效的对接平台,使得大量实用的专利技术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钩。
  为此,要从根本上扭转专利技术转化率低的现状,必须要从源头上分析原因,方能寻找到有效的转化途径和解决方法。
  二、专利转化率低的若干因素
  无论是发明专利还是外观设计或是实用新型,每项专利都凝结着专利权人的智慧和付出,他们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社会的鼓励与支持,理应在精神和物质层面得到不菲的回报,但为数众多的专利发明为何始终难以推广出去呢?专利转化难,到底难在哪里呢?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并非所有专利都是为了转化。相当数量的专利申请是基于战略性考虑及策略上的考量,而非普通的单个申请,比如:有些专利是为了保护某项核心技术而组合申请的,而有些专利是为了防备他人起诉侵权而申请的,这些专利都不是为了实施而申请的,因而并不需要转化。
  (二)有些专利可转化性差
  有些专利本身先天不足,从研发之初就是闭门造车,实用性差、市场价值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和生产力需求,注定该专利的转化困难。尤其是实用新型专利不进行实质性审查,致使很多实用新型专利其实是在低层面重复已有的技术,这样的专利也不具有转化的价值。还有些专利针对性太强,有的甚至只是为了解决自己家里的某个特殊问题,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共性需求,可推广转让性也很差。
  (三)有些专利转化风险大
  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某些前瞻性发明,往往是作为国家课题的成果完成的,其专利技术过于前沿,暂时很难判断该技术是不是可以直接生产出产品,或者可以生产出怎样的产品,也不知道市场在那里,应该用什么商业模式去发展,巨大的不确定性包含的是巨大的商业风险,暂不具备市场转化的可操作性。
  (四)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
  很多发明人尤其是非职务发明人,常常自我陶醉在创新设计中,坚信自己的专利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极高的转化价值,不考虑产品是否适合市场需求,不考虑价格是否适应市场销售,这类实用性差且漫天要价的专利技术必然很难转化。
  (五)供需双方缺少桥梁
  尽管许多发明人认为自己的专利技术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事实上一些专利成果也确实正是企业梦寐以求的技术,但由于没有一座信息对称、相互信赖的桥梁,专利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很难实现对接。加之目前社会上缺少成熟可信的专利转化中介机构,大部分专利权人又不懂市场推广,以致在专利推广转化方面屡遭**、处处碰壁,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专利转化的难度。
  (六)专业人才匮乏
  要为某项特定的专利技术找到合适的用户,不仅需要对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探寻潜在用户,还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入互动,进行“技术公关”,在这个过程中,复合型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他们必须既有技术背景,又了解相关法律、经济等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沟通、组织与执行能力。目前,我国推动专利无缝对接的复合型人才仍处于匮乏状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