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分析及其美学意义|麦田里的守望者豆瓣
 

《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分析及其美学意义|麦田里的守望者豆瓣

发布时间:2019-07-04 04:07:57 影响了:

  内容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反英雄形象,作者借此形象所表达的思考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深刻得多,绝不仅仅只是通过一个堕落少年形象揭示教育的失败与成人世界的庸俗腐败。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反英雄 青春
  一.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整体把握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反英雄形象。整部小说,主人公自述了自己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一人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一天两夜的荒唐经历。住小客店,逛夜总会,**女友,酗洒……这些看似堕落不良少年的恶习恶行,主人公几乎在这一天两夜中全部做了个遍。然而,如果我们以为这个少年颓废下贱,浑浑噩噩,醉生梦死,无理想无人格无追求,那就大大错了,因为文章并不是纯粹白描式的冷静叙述这个少年的游荡过程,而是始终贯穿着这个少年在游荡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这些思考与情感既有少年针对自身行为与情感状态的剖析与置疑,还包括这个少年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以及于此剖析、置疑、看法中渗透的理想的苦闷与生命成长的困惑。因此,这个少年形象,比我们光从其行为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而且,作者借此形象所表达的思考也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深刻得多,绝不仅仅只是通过一个堕落少年形象揭示教育的失败与成人世界的庸俗腐败。当然,作者的思想表达与这个少年形象的人格底蕴实际上是一回事,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呢?这个少年形象与世界与生命之间构成了一种怎样的批判空间与生存可能性呢?
  首先,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个形象揭示了青春的残酷与成长的苦闷。青春的残酷在于青春总是不甘平庸;青春总是力求完美;青春容不得一点点污泥浊水的沾染;青春总是高度敏感,这敏感富于高度的个人主义,往往将世界推到了个人的对立面;青春总是向往诗歌与革命,因为唯有诗歌是纯净完美的,革命是拒绝平庸琐碎的。然而,这世间的基本生存形态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本质就是平庸,更何况,完美从来就不存在,敏感总是被迟钝麻木的铁墙碰得头破血流,且诗歌与革命根本就不是生命的常态,更何况,革命也总是有血污。于此可见,青春本身就是残酷的,这残酷恰恰来自青春的过于追求完美。而且,青春本身还预设了自己的覆灭,因为青春还渴望长大。而长大则意味着对平凡、残缺的宽容与妥协,于是,青春的内在要求与春青的成长趋势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矛盾反过来强化了青春的残酷与成长的苦涩。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仇恨与厌倦,他几乎看不惯他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对每一件事也是厌烦不已。他总是在评论,而且是极其尖刻,毫不宽容的评论。青春是一个评论家,一个苛刻的评论家,因为苛刻,青春伤害的并不是评论的对象,而是自己。霍尔顿?考尔菲德就是这样,他对世界毫无好感,对周围的人满怀轻视与厌恶,最终的结果是因为看不到一点点亮色而绝望透顶。由此可见,这个形象淋漓尽致的写尽了青春的残酷与成长的悖谬,这种残酷与悖谬的生命状态与成长过程是每一个生命都会有也应该有的,并不因社会、制度、人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一形象具有人类学意义,是全人类关于青春与成长的最佳理解与探索,是对人类在某一特定生命时期的生存状态的揭示与思考。
  其次,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个形象对世界的批判也具有普遍意义,并不局限于某一社会形态。青春的残酷与成长的苦闷并不纯粹是一种生命本身的与生俱来的毫无内容指向的困惑,青春的完美追求与成长的伟岸预期和整个世界的对立才是青春残酷与成长苦闷的根源,而所谓整个世界,首当其冲的是学校世界,次之是学校世界的背景成人世界。由于青春总是力求完美,成长总是预期过高,而学校世界与成人世界则是一种妥协的产物,其中流行的主流价值观往往不是让人活得更真实更纯粹而是更成功更理性,这样就构成了激烈的对立。没有一个社会的成人世界与教育体制不是与青春对立、对成长指手划脚的,那种认为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一形象只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与堕落的看法纯粹是无稽之淡。难道马加爵不是非资本主义社会的青春版本吗?于此可见,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个形象的批判予头并不是指向某个特定社会的体制性弊端,而是指向人本身的残缺,指向人的精于理性算计,指向人的易于堕落并以堕落为成功,指向人的不可避免的世故庸俗,指向人的易于麻木寡情……也正是因为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一形象的批判予头指向人本身的有限性,而人的有限性是不可克服的,那么这个形象才因而是不可遗忘的,他将永远与人类的有限性共存,对人的有限性构成一定压力的提醒与警告。
  再次,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个形象的复杂性还在于其言行的自相矛盾,这种自相矛盾既表明了人的不可克服的困境,又提供了某种人类力求更人性化生存的理智思路。霍尔顿?考尔菲德一方面对世界对周围的人仇恨与厌烦;另一方面,他个人的言语与行为又不断向他所批判的对象下滑甚至合二为一。比如说,霍尔顿对他的同学的愚蠢且自以为是大加挖苦,而他自己的自述口气却更加自以为是;他不满成人世界的堕落无耻,他自己却又贪恋美色而且住旅馆,逛夜总会。为什么会如此自相矛盾呢?如此复杂的言行所构成的形象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人文理想?我想,霍尔顿的自相矛盾揭示了人类自身不可克服的困境:人总是易于成为他所憎恶的对象。青春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过于奢侈与脆弱,总是易于为坚硬的世俗所侵蚀。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根来就没有完美,青春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高悬于人的心空作为一种价值指引,导人向上。同时,这个自相矛盾的形象还意在表达这样一种人文理想:宽容而不妥协,理性而不世故,自信而多自我反省,唯其如此,人或许才能在无法克服自身有限性的前提下活得更自由更充实更人性。显然,这种自相矛盾也是富于人类性的审美品格。
  综合上述分析,可见,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一形象表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确是一本关于成长与青春的书,但更是一本通过成长与青春的书写表达人类关怀的书。
  二.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部长篇小说得名于小说第二十二节中霍尔顿对其妹妹所说的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理想。作为霍尔顿的人生理想,可能也是作者本人人类关怀的基本指向。这一理想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表述,就是:救救孩子!
  霍尔顿小小年轻就有如此理想,实是感人腑肺。为什么会有这一理想呢?因为在作者和霍尔顿眼中,人从出生到死亡,生命状态总是呈下降趋势,唯有童年时代才是价值的制高点,此后,则每况愈下,一阶段比一阶段差。那是说童年的纯真朴实才是人类生活的理想状态,作者与主人公当然并不是说让人不要长大,而是希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葆有童年的精神状态与价值认定,这才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意象的真实含义。当然霍尔顿用以守卫人在成长过程中葆有童真状态的方式是东方牧歌式的,能否可行,却是另一回事。
  三.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美学贡献
  《麦田里的守望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小说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少年复杂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在美学上的方便之处在于使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同其心,如共其感,极易引起人的精神与情感共鸣。显然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达策略。通过这种策略,更易勾画出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原貌,也更能揭示人的存在困境与人生的有限性。当然,《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是巴尔扎克意义上的物理现实主义,而是心理现实主义。本书在心理描写方面可以说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少年霍尔顿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这种心理描写还如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揭示了少年霍尔顿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人性与世俗根源,不仅鲜明的展示了青春变化期青少年的特点,也活生生的展现了人与生俱来的无奈与局限,是人性展示的极好的教科书。
  另外,本书语言风格也独树一帜,成为广被模仿的经典风格。全书用青少年口吻平铺直叙,使用了大量的俚语和口语。俚语与口语在本书的运用实际上超出了语言层面的表达功能,直接起着揭示人物的心理与个性,描述现实世界的美学功能,具有卓越的艺术品格。
  胡先林,教师,现居湖北仙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