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地理教学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科研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地理教学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科研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2:51 影响了: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重要性,着重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列举了大量教学案例,并提出了首先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学生探究细微的培养;最后要注重学生良好科研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科研素质 探究思维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探秘者和创新者。世间的奥秘千千万万,如何探索这些奥秘?如何揭示这些奥秘,在科学上有所发现、发明和突破?我觉得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呢?探讨如下。
  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调查能力、设计制作能力等。
  1.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讲“多变的天气”这一节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选做作业:观察一周的天气,并给一周天气记日记:
  观察蚂蚁大搬家或天上的云与天气的关系?并试着说明这种现象的原理?
  在讲“月相的变化”这一内容前,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每天晚上,睡觉前用五分钟时间,观察一下月亮的形状并记录下来。通过记录,研究一个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
  通过这些观察、记录,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知识掌握水到渠成了。
  2.调查能力的培养
  在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谈、家庭调查等方式,搜索当地的资料,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设想一下,再过10年,当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讲“水资源”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调查:你家乡附近河流、塘湖的水质污染,以前怎样?现在怎样?分析该河流水质变化的原因?对周围居民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并对其发展前景提出一些合理的设想和建议。
  学生交上来的调查报告,有的是打印的、有的是手抄的、有的是剪贴的,不仅封面设计美观,而且调查过程、结果科学详细,设想、建议大胆创新,使人耳目一新,令人不禁惊叹后生可畏。
  3.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
  很多科学发现都要借助于地球仪器,而有些科研仪器市场上不一定能买到,有时要靠自己制作或改进,所以设计制作能力是科研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
  学习“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时,我指导学生制作地球仪(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并绘出主要的经纬线,标上世界著名国家的首都。在学习“地形图的判读”内容时,我让学生用橡皮泥或者泡沫塑料等材料,自制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肯定学生的成绩,我在整个年级组织了一次模型制作的比赛,把制作好的模型放在学校橱窗里展示。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领悟。
  二、注重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
  1.鼓励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提问。每节课上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我都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来讨论,考同学、考老师。如在讲授“青藏地区”时,学生就问:a.青藏高原上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什么?b.青藏高原为何太阳能资源、地质资源丰富?c.为何察尔汗盐湖附近有丰富的盐矿?解决每个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不知不觉掌握知识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古人云:“学贵于思,思生于疑。”这就是强调“疑”在“学”中的重要性。
  2.提倡求异
  最早古希腊学家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天圆地方,且得到众人的承认,而如今,太阳也并非宇宙的中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求异,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对科教书挑刺。
  在讲“西北地区”时,由于由东向西降水量越来越少,再加上地形影响,西北地区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时: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学生就大胆质疑,干旱会形成荒漠化,是否其他原因也会形成荒漠化?比如,西亚和我国的塔里木盆地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由于地下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否会导致地上草木消退,从而形成沙漠化?“尽信书不如无书”,真理往往是在不断肯定、否定中完善的。
  3.诱发联想
  有一次,魏格纳先生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连在一起?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正是由于魏格纳的大胆的联想、想象,才有了大陆漂移说的产生。所以平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联想,灵感往往产生于联想。在学习“海陆的变迁”时,书上说,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老师还可诱发学生联想:人类活动是否也会把沧海变桑田,或把桑田变河湖?
  4.敢于创新
  如果一个人不能突破先人和教科书中的思想框框,那么他将很难有所建树。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充分发表意见。对于学生那些超常规的、常人联想不到的思维,应及时给予肯定,也许这就是创造的火花,是一种创新的灵感,也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主力。如在讲“农业的发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假如你是一个现代农民,你有一块土地,你打算如何发展你的农业?有的同学说发展观光农业,搭些瓜果大棚,边上栽种多种多样的果树,搞些园艺,合理美观布局,游人漫步其间,尽尝果品的鲜美,乐在其中、吃在其中,既赚大钱又美化环境。还有的同学说,发展生态农业工厂,地上的作物郁郁葱葱,收获的产品被送进车间加工,其废渣转入饲料车间加工后再运到周围的牛栏、羊舍、猪圈和鸡棚,畜禽粪便则倒入沼气池。
  三、注重学生良好科研品质的培养
  1.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学者却有他自己的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个人只要深爱祖国、深爱家乡,他(她)就会为自己的祖国、家乡去努力学习、去建设、去奉献。我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上的“读一读”,如“山奇、水秀、石美、洞异”的桂林风光,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之称的黄山,描写我国北方冬雪和江南春日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村居》——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山水水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科研奉献精神的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如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等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克服重重的阻力,回到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祖国,把自己的一切默默奉献给祖国。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让学生明白:正是众多科学家默默工作、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祖国的强大、人民生活的幸福。
  3.科研毅力的培养
  科研上的重大发现,往往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成百次,甚至是上千次的反复试验才能有所突破,这就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所以在教学中应渗透对学生毅力的培养。如在讲授“农业发展”时,我特别介绍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研究过程中几经波折,甚至遭遇重大挫折,但他以科学家过人的毅力和丰富的经验,几度调整科研方案,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4.科研合作精神的培养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由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共同努力取得的。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体会到集思广益的好处。我布置学生做的调查报告,质量较好的往往都是那些善于合作的小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面素质教育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