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主动管理 提前干预(上) 主动干预型消弧装置
 

主动管理 提前干预(上) 主动干预型消弧装置

发布时间:2019-07-17 04:16:14 影响了:

  编者按:健康管理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长期连续、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中国的健康管理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本期,杭州师范大学郭清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介绍了他在健康管理学科方面的诸多探索,期待智能健康管理的美好愿景能在不久后成为现实。
  医学这门神圣的科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健康产业和传统疾病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的,以主动管理、提前干预为手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对健康与疾病的反思
  健康,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美好追求。健康不是一切,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可是在大多数人眼里,健康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它仿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尽管没有人希望得病,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踏进医院。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对医生和护士一直持怀疑态度,却又不得不将重获健康的希望寄托在“三素一汤”(维生素、抗生素、激素、输液)、重复的身体检查、创伤性很大的手术上。难道没有一种科学技术,能打破这种劳命伤财的恶性循环,让人少生病、晚生病,将生命保持在充满活力的健康状态中吗?
  我曾是一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严重的疾病困扰我12年之久,那时我常常在睡梦中痛醒,深感痛苦。1995年我当时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春节前夕,我觉得上腹非常难受,溃疡面已经出血,已有做手术的可能,但我坚持没有入院治疗,而是利用整个春节假期自我调节,缓解精神压力,调整生活作息,改善饮食习惯,最终恢复了健康。这一次经历促使我静心反思疾病与健康的关系,我逐渐意识到,疾病往往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治疗上,药物和手术的作用很有限,只有依靠自己管理健康才能奏效。
  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席卷中国,我受邀第一时间赶往北京,为“非典”的防控出谋划策。当汽车在长安街上飞驰时,我感到非常震惊:以往车水马龙的北京长安街上竟然没有一辆车,连三三两两的路人也是戴着口罩行色匆匆,整个城市俨然陷入“非典”造成的“白色恐怖”之中!我意识到,健康不是简单的喝水吃饭,你拥有它时不会认识到它的可贵,但有了它人们才能正常生活;同时它也非常脆弱,能在一瞬间被毁灭,使人的身体被病魔控制,不能无拘无束地享受生活。健康如此重要,它难道不值得我们下决心维护好、管理好吗?
  2005年,我应邀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高级研究学者。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楼外墙上醒目地用联合国通用的六种文字镌刻着的一句誓言——“追求最高的健康水准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这句誓言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我们不仅是卫生工作者,更是守护人类健康的卫士!2007年6月,我获得美国麻省医药学院名誉科学博士学位,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校长的颁奖词:“20年坚持不懈地关注人口最多国家民众健康公平的研究”。站在颁奖台上,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守护健康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更需要“大爱之情”,这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人类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期许!
  如何面对人口老龄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在近30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抗生素的发明、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影响人类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致病的慢性病来势汹汹,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我捕捉到了这一“危险信号”,着手查阅文献,深入基层调研,得出结论:当今乃至未来,危害人类健康,导致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是慢性病。截止2011年,中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已达3亿,由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四分之三之多!卫生部陈竺部长多次指出,我国慢性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危害,慢性病已走向“井喷”时代。遗憾的是,目前多数慢性病无法治愈,患者必须长期用药,这导致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愈加沉重,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呈现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这表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受到巨大威胁。如果我国劳动力人口素质降低的趋势不能有效控制,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除了低龄化的慢性病患者,更为严重的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据保守估计,到204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56亿之多。赡养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不仅是子女和家庭的责任,更需要社会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支持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庞大的老年人群将耗费巨大的医疗卫生资源,我国将如何面对这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带着以上诸多疑问,我走向了健康管理的探索之路,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治未病”思想源自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性,用口渴了才挖井取水,临到打仗才铸造兵器作比喻,引申出“治未病”的思想。
  “未病”一词是中医学术语,指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维持健康。“治未病”的含义有四:其一,无病养生,防病在先。这里的“治未病”指当人处在健康状态时就要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其二,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欲病之病,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病理信息还未“显化”。欲病之人,常感全身不适,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一致。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三,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是指在病情将作或传变之后,出现各种可能的变化,此时应尽力控制,防止疾病威胁其他器官。其四,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有些疾病若康复时调养不当,会出现复发或留有后遗症。病愈后对调养身体避免疾病复发,是中医“治未病”的一大特色。
  中医学将人体生命曲线公式总结为“未病一欲病一已病”,出发点和归宿都落在“防”上;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趋势,现代医学对于生命曲线的公式可归纳为“健康一亚健康一疾病”,“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主张的“预防为先”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人手,发挥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的引领作用,以治未病理念推进健康管理的发展,是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相结合的典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