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美的根源美的本质_论日本美的根源
 

美的根源美的本质_论日本美的根源

发布时间:2019-07-19 04:00:32 影响了:

  摘要:美是实践中自由创造的形象表现,对于美的判断和观点,各民族都有差异。日本美作为日本民族对美的看法的一种综合和集约,既具有每个时代的差异性,又带有共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美的典型代表龙安寺石庭的实地考察和大量资料的查阅,结合日本文化其它典型代表,研究探讨日本美的根源。
  关键词:日本美 根源 审美 抑制 暗示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日本庭园作为日本文化的一个载体,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具有有形的物质构成要素,如石、水、植栽、建筑等,又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晶,其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日本民族的精神产品。日本庭园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虽受到了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各种文化的影响,但呈现出的艺术风貌、精神内涵仍是日本式的。这是日本独特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民族特质所致。日本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室生犀星指出:“纯日本美的最高表现是日本的园林。”就是说日本庭园作为日本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上的相对独立性,它是日本民族实践创造的产物,是日本美、日本民族审美的外化,其中蕴涵着日本民族特有的美感、对美的判断标准以及民族的风格、气质、特征。
  龙安寺石庭成立于室町时代末期,是日本庭园的精华;是日本文化的代表,龙安寺石庭里蕴涵着真正的日本美。谈到日本美,一般认为其特点在于简素、枯淡、幽玄等。本文选取了日本庭园的典型——龙安寺石庭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从这一有形的实体中透露出的日本人的美学思想——日本式的美的根源。
  对于龙安寺石庭中的美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日本的庭园文化,而且还能为探究日本民族审美心理、日本民族精神特征和日本民族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视野。这对于中日两国各方面的交流和预测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走向都是有益的。
  一 龙安寺石庭
  日本的室町时代(1338-1573)是日本文化史上的黄金期,以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在京都北山营造北山殿为中心展开的北山文化和以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东山营造东山山庄为象征的东山文化为代表,日本的庭园、绘画、建筑、花道、茶道、能、连歌等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全面开花结果,奠定了以后日本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源流,甚至可以说室町时代的各文化表现就是日本文化的“代言”和标志。
  位于日本京都的龙安寺石庭就诞生于这个重要的时代,确切年份虽尚未见定论,但可以推断大致成立于室町时代的末期。无愧于这个时代,龙安寺石庭不仅是日本典型的枯山水庭园,而且被誉为日本第一名园,蜚声海外。
  龙安寺石庭属平庭式枯山水庭园,石庭整体呈一横宽的平面矩形,东、西、南三边筑有低矮的夯土墙(瓦顶板心泥墙),面积不足三百平方米。平坦的庭园内铺满白砂,白砂上描绘着砂纹,五群、大小十五块普通石头配置其间,石周围有少许苔藓类植物,此外无一草一花一木。整个石庭展现出的是一种静寂、简单、朴素和随意。
  这个看似单纯的坐观式庭园,被后人附会上了诸多意义和解释,且成为日本庭园的代表,原因就在于该石庭符合并充分表现出了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以及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审美判断等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具有个性的一面,但由于受一定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语言气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规定和制约也有着共性的一面,它兼具个性和共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又能表现出其共性。而龙安寺石庭反映出的美正存在于日本人心灵最深处、最本质、最根源、最日本式的共通部分。
  二 龙安寺石庭中的美
  1 不完全、破格之抑制美(外在形式)
  一片白砂、十五块石,哪一块都很平凡、普通、不起眼。从排列布局构成上看,呈现五、二、三、二、三的块数组合,它们既非蓬莱石组,亦非须弥山石组,没有中心、重心、焦点,只是随意地散置于五处。
  鉴赏艺术作品,绘画也好雕刻也罢,总是给人以一定程度上的惊叹、赞美、折服等感受,惟独观赏此庭,一片白砂、十余凡石,不知该着眼于何处,只是茫然对视,却又能为之附上种种解释、说明。龙安寺石庭就是这样处于一种不安定、不完整的暧昧状态。但这个石庭却能保存至今、受各个时代日本民族的喜好和推崇。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龙安寺石庭的这种不完全形式,并非是由于造园技术、能力不够所为,而是故意采用了不完全、破格的抑制形式,并且恰恰是这种不完全的“型”符合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判断基准。日本美正是依托了这种外在不完全的抑制美的形式得以表现的。
  2 不完全、破格之抑制美的各种表现
  水墨画中有余白,余白就是画面上什么也没有的“无”空间,但在水墨画中余白缺之不可。看似完整且没有余白的水墨画,实则没有深远的韵味,显得十分枯燥无味。
  在《茶话指月集》中,收录了一个关于千利休的小故事。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大成者、千家的开祖,始于村田珠光、由武野绍鸥发扬光大的佗茶(又称“草庵茶”)就是由他完成的。一次,千利休的庭园内牵牛花盛开,当权者丰臣秀吉欲前往观赏。一早登门,发现牵牛花尽无,秀吉大怒,进入茶室,只见壁龛处一支牵牛花娇艳绽放,心情顿时转好。“以一言多”胜于“以多言多”、用不完全、抑制表达完整、完美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充分地诠释。
  继千利休之后,古田织部执掌日本茶道界,他喜爱的茶碗被称为“沓形茶碗”,其状歪扭变形;再有,古田织部的弟子本阿弥光悦,自作茶道用茶碗,形状各异、充满个性,以“雪峰”为例,据传光悦在烧制过程中,从窑里取出,故意将茶碗打破,又非常明显、露骨地加以修补,使其带上瑕疵,就这样原本完整、完全的茶碗成为一个不完全形的残缺“次品”。
  日本的文学作品中也处处可见对不完全之美的推崇。如日本三大随笔之一的《徒然草》,作者兼好法师在第137段就以花、月为例,明确提出凋零散落的花比满开之花,残月较之满月更有味道、更具有高层次的美。
  3 完全、极致之美(本质根源)
  以上各例说明日本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以不完全为美,以不完全的“型”来表达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但是这余白、牵牛花、扭曲变形的茶碗、龙安寺石庭的一片白砂和几堆凡石所构成的“无”的世界或“少”的世界或“非正常、扭曲”的世界,却提供给观者一个想象的大空间——要是把这个不完全的世界予以补全,会是一个多么美的世界!即通过这些极尽抑制的不完全的“型”的表现,展示出一个“有”的、“充足”的、“完整、完全”的空间。龙安寺石庭正是以十五块石加白砂的余白,极尽抑制暗示手法之能事,“以一言多”或者说“以少言多”,呈现出一个最完全、最理想,且拥有最极致美的庭园空间。这种美,借助人们的想象,补足、扩大、加深,超越了形式这一限定世界能达到的完全之美,成就了本质、精神上最极致的美。这正是龙安寺石庭历经了四百多年沧桑时,还能经受住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检验,受日本民族喜好的原因所在,因为它的“型”表现出的是一种极致、永恒之美,它的不完全性赋予了它各种可能性,使该石庭在每个时代都得到了适应各时代的解释,成为每个时代的美的化身。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