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广西邕宁八音表演 [邕宁壮族“八音”分析与研究]
 

广西邕宁八音表演 [邕宁壮族“八音”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0 03:50:51 影响了:

  摘 要:邕宁壮族八音是壮族南路八音的典型代表,与北路八音遥相呼应,它们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八音。文章从邕宁壮族八音的历史渊源、组织形式、活动场合与社会功能、表演形式及音乐特征等多个侧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为壮族南、北路八音的比较研究以及深入挖掘壮族音乐文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邕宁 壮族八音 研究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47-02
  八音一词最早出自上古时代,泛指音乐,至西周,人们把各种乐器按制作材质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是为“八音”,又称“八音分类法”。此外,当前遗存且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也称为“八音”,这两种八音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学界目前还没有得出确切考证结论。本文所述“八音”是这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邕宁位于广西南宁东南部,2005年南宁市撤销邕宁县,成立南宁市邕宁区,下辖蒲庙镇、新江镇、那楼镇、百济乡、中和乡5个乡镇,总人口约32.39万人,壮族占其总人口的94.59%。[1]邕宁八音是广西壮族南路“八音”的典型代表,也是广西民间吹打乐的一个缩影,特别是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间艺人的积极推动下,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1 历史源流之谜
  邕宁八音乃至壮族八音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迷,目前学界有两种说法比较常见,一说是引用南宋周去非撰的《岭外代答》卷七·乐器门“平南乐”的记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子弟,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甚整。异时有以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2]认为南宋时期从汉族地区传入的“鼓笛之声”是壮族八音的滥觞;另一说是根据八音艺人的回忆,认为壮族“八音”形成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民初,蒲庙那路一带,在农村举办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喜庆活动时,大家都请“八音班”吹奏,因此,壮族八音就十分盛行,1915年左右,在蒲庙那路,以黄大纪等人为主的壮族七人八音班就很驰名(现还遗有该班直径近一米的大钹和一面16斤的大铜锣)[3],壮族八音起源于清代这一说法,卢克刚教授在其《广西少数民族“八音”考》中也从南路“八音”的主奏乐器唢呐传入广西的时间推理上得到了一定的理论支持。然而,无论哪种说法,目前都没有确凿证据给予强有力地支持,因此,壮族“八音”的起源仍需继续研究。
  2 邕宁壮族八音的组织形式
  2.1 乐队人员构成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最早的邕宁八音乐队主要由男性构成,而如今的人员构成十分丰富,男女老少皆有,特别最近几年很红火的女子八音队更是异军突起,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以笔者调查的那路女子八音队和新江娘子齐鸣八音队为例,两支女子八音队,各有40多人的规模,队员大多是农村妇女和小商人,最初的男队员已所剩无几,且主要从事教习、组织排练、管理宣传等工作。这两支女子八音队在第一、二届邕宁壮族八音文化艺术节比赛中,连续两年分获一二名的好成绩,并多次应邀参加区内外各种庆典活动,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攀升,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分别对她们作了专题报道,她们演出的范围也从广西扩大到全国。此外,那路村还有“小学生女子八音队”,全部由2到4年级的少先队员组成,在各种比赛和演出活动中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2 乐队编制
  邕宁壮族“八音”的乐队由大、小唢呐、鼓、锣、镲、钹、二胡、秦琴和壮族岳鼓等组成,为壮、汉乐器的结合。现在的八音乐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八件乐器了,特别是近几年,乐队编制更趋向庞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唢呐数量的增加。一个40人的八音乐队,唢呐就有30余支,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唢呐队,再根据各乐队具体情况加上鼓1面、锣2面、镲2个、钹2个等。表演时,鼓作为指挥者,唢呐作为主奏乐器,锣鼓齐鸣演奏起来颇具声势。二是乐器种类的增加。除增加唢呐数量外,很多邕宁八音乐队还根据各自实力,在乐队中加入不同种类的乐器,如四人齐擂的大鼓、五孔笛(壮族乐器)、腰鼓、高胡等乐器,使得邕宁壮族八音的乐队编制更加丰富,规模更加庞大,远远超过最初的八音班。因此,与其它地方的八音乐队相比,邕宁八音的乐队不仅规模大,而且乐器更趋向大型化。
  3 邕宁壮族八音的活动场合及表现形式
  3.1 活动场合及功能
  邕宁壮族八音最初是为民间的婚丧嫁娶、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活动服务的,如今,虽然民间的民俗活动还有八音参加助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重视程度及邕宁八音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参加重大庆典表演、进行政策宣传与文化交流等已成为其新的活动阵地。笔者在采访中得知, 2010年,仅那路村女子八音队就参加各类演出22场,从参加“邕宁城区五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演”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迎宾演出”再到“邕宁区民族文化、孝道文化宣传演出”都能看到其身影,现今的邕宁八音已大大拓宽了其活动范围、功能和社会影响。
  3.2 表现形式
  壮族八音从演奏形式上,可分为行奏与坐奏两种形式。行奏即一边行进一边演奏,主要用于迎娶新娘、舞狮、舞龙、送葬等礼仪活动,乐队行进中围绕鼓厢或锣鼓车演奏(行奏)[4]。坐奏是八音乐队围坐在主人家的八仙桌周围演奏,主要在祝寿、红白喜事、祭祀、贺新居落成等仪式活动时运用。随着近几年邕宁八音社会演出活动日益增多,一种新的演奏形式便应运而生,即排列变换不同的队列造型,以舞台呈现的方式进行演奏。这种演奏形式的产生有其前提条件和物质因素,主要是乐队人数、编制的大幅增加和社会演出的需要,这种新形式,不仅能烘托气氛,而且兼顾到观赏性,这是邕宁八音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对其以后的发展需要继续加以研究和关注。
  邕宁壮族八音从演奏风格来分,又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种形式。武场“八音”只用唢呐,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气氛热烈欢腾;文场“八音”主要由丝竹乐器和轻型打击乐器演奏,配以人声清唱,风味轻盈飘逸,优美动人。[5]文场演奏最初与粤剧、邕剧紧密相连,当地群众聘请戏班为祝寿、婚嫁、新居落成等演奏助兴,如今随着邕宁八音的发展,文场八音已不多见,多是武场八音演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