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新闻教育要建立“大新闻观念”]如何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新闻教育要建立“大新闻观念”]如何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1:39 影响了:

  编者按:在我国的传媒院校,活跃着一批杰出的青年学科带头人,他们的优秀思想和教育理念推动着传媒领域的发展。原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现任《渤海大学学报》主编的林�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林教授在这篇专访中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比喻从高校教学的宏观角度阐述了新闻教育要建立“大新闻观念”,在新闻教学中广泛涉猎,夯实基础,融入文史哲、经济、法律、管理等,培养又红又专的新闻人才。同时,林教授还就新闻专业教师的结构、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等诸多现实问题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发人深省。
  ――本栏责任编辑 王延河
  
  据一些媒体反馈,新闻专业毕业生到媒体工作后有些后劲不足,不能适应专业性比较强的报道;新闻专业的教师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差,学生反映教新闻写作的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足……这些反馈是对新闻教育的挑战吗?新闻教育怎样才能既坚守大学的教育本质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的新闻院系怎样才能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原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现任《渤海大学学报》主编的林�博士。
  采访者:有媒体反馈,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媒体工作表现出来的是上手快,但知识储备比较单薄,后劲不足。而其他专业的学生,比如中文系的,虽然上手慢些,但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后,底蕴是比较足的。那么新闻专业的学生怎么在上学期间为“后劲”做好准备呢?
  林�: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掌握新闻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其他专业,比如文学、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等众多知识去夯实。这个夯实的过程中,除了专业老师教专业之外,学生要自觉地去捕捉其他知识作外围补充,这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仅仅起到方法、理念、信息的引导指引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去努力,自己做好定位、做好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采访者:您能不能以《新闻史》的学习为例来具体说一下这个夯实过程呢?
  林�:想学好新闻史,首先必须懂得历史,不仅要懂中国历史,还有外国历史。另外,文学史、哲学史、艺术史,这些知识都要涉猎,都要懂一些,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知识体系架构,才能把新闻史真正学好。在现在的大学教育当中,一个专业就像一辆汽车,仅仅有一个车的轴承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轮子、车棚、方向盘等等一些物件,才能成为一个能快速运行的汽车。所以说,新闻专业的学生整天仅仅抱着新闻学的书看是不对的,学新闻的和教新闻的都应该建立一种“大新闻观念”。
  采访者:现在很多人对“大新闻观”都很赞同,但同时又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新闻学和文学好像走得太近了,很多学校的新闻系是脱胎于中文系的,教新闻的相当一部分老师是教中文的老师直接转过来的,所以现在一些人担心新闻文学化,有专家还提出“文学新闻学风生水起,新闻学教育正走入误区。”
  林�:这是我国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在我们国家新闻业是晚生的,起初最早从事新闻业的人很多都是作家或者说文学从业者,相比之下,德国的新闻业是直接从报学里产生。我觉得无论新闻学是从哪个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不应该成为限制这个专业发展的理由。在我们国家,一些人认为新闻发展缓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受制于文学专业,还有人在讨论新闻的归属问题,我个人觉得目前再探讨这些问题都没有意义。就当下来看,新闻的现实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职业化的进程当中也需要很多新闻人才。因此,对新闻和文学关系的讨论应逐渐淡化。因为虽然新闻学在大门类下属于文学,但新闻传播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就是说即使你再强调新闻无学,否定新闻有学,甚至有人认为新闻应该归属于文学专业等等,但从国家教育部的一级学科分类来讲,它已经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了,“法律”已经认定了。接下来就是学界和业界不断地努力,建立起纯正的新闻专业理念,来积极探讨新闻的“学”在哪里,应该怎样去发展,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目前急需做的。
  对于已经建立新闻学专业的院校而言,既然建立了,就要谋求发展,归属仅仅是一种形式。只有学科相对独立,建立有学科、专业带头人的科学合理的师资梯队,加上目标定位合理准确,大家努力,一个学科或者专业就会有很好的发展态势。
  采访者:媒体还有一种反馈,就是专业记者的问题,农业方面的报道媒体喜欢让学农学的去做,经济方面的报道让学经济的去做,因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对这些专业性的东西不了解。有人评价说,这意味着新闻专业的一些就业机会被“抢”了,您觉得这是对新闻教育的一种挑战吗?
  林�:其实这就是一个教育竞争的问题,谁的质量好用谁,这才是真正的“市场”法则,这是合理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人”在与我们争夺“用人”市场,我们就认为是谁谁“抢”了我们的饭碗,如果我们把这种“抢”当作一种挑战的话,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培养合理的人才,要了解市场需求实际,不断调整一些培养人才的教学计划,在总体规格下,需求局部调整是可以做到的。这里我们也必须相信,从新闻人才的整体培养上看,一定是强于其他专业对新闻职业的领悟的。其他专业入主新闻行业工作,也是少数的,这也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我们学习新闻的人也有从事非新闻职业的。从专业就业的角度讲,这是合理的。一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从事本专业的比例能达到30%以上,就属于合理的就业原则。
  采访者:为了应对媒体对专业记者的要求和需要,近几年有的院校在新闻教育上进行了专业细化的尝试,进行专业类的新闻教育。比如有的院校考虑专门培养财经记者、法律记者、经济记者等等。
  林�:如今的大学教育专业越来越细化,这本身就是问题。如果在新闻教育中进行这种新闻评论、经济记者等等的专门培训,越来越做技能型教育,而不是学养型教育,这恰恰不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现在有的学校为了寻找办学特色,打着各种办学特色的幌子,我觉得这实际上是误人子弟。比如专门培养经济记者这种做法,过分地去培养学生仅仅在经济领域去做,会耽误他的前程。他将来就一定要从事经济方面的报道吗?或者说社会就一定给他这样的机会吗?对于这种所谓的教育改革,我觉得没有必要尝试,而且对此比较反感,本来专业细化就是问题,在细化当中再细化,这不是精英教育,这越来越多的是应试的技能型教育,我们在新闻教育上还是不能忽略宏大的新闻观念。
  采访者:您的硕士研究生相当比例是从其他专业考过来的。您也多次说过,您反而更喜欢跨专业的学生。如果本科学经济、医学等专业,研究生学新闻,是不是可以应对“专业记者”的挑战?
  林�:我确实在某种场合这样说过,但前提是现在新闻本科毕业生的知识面窄,不够宽阔。我觉得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应该有很大的区别。研究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应该更全面,更精深,不仅需要有原专业的基础,还应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渗入,在“博”的基础上做到“专”。任何领域的人才都需要有博学的基础。
  其实,新闻专业的教育,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我个人觉得,新闻专业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有洞察社会人际关系和发展的能力;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要学会和使用各种媒体的能力,尤其是在“融媒”时代;要懂得媒体发展与市场关系的能力。
  采访者:刚才咱们谈到了媒介对新闻教育现状的一些反馈,其实,我们新闻教育内部的反馈也很值得关注。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2005年12月,某高校新闻学博士导师在给新闻学博士生上《新闻学研究》课时,发现部分博士生没有新闻实践经历,不会写新闻。他表示:“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单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这件事被评为当年新闻教育界十个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或现象之一。有人痛斥,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这不仅是博士的悲哀,更是博士教育的悲哀。
  林�:我也认为这样的博士是不合格的。但这毕竟是个案。作为个案,不是普遍的,我们没有必要把它夸大,更不能由此来否定博士的教育。中国博士教育问题的结症不在于会不会写一个消息的问题,仅仅就这一个小个案来否定博士教育,实在是无意义。如果较真说,这些新闻博士是谁招的,不面试吗?面试的时候你考核新闻文体写作了吗?如果在招生时就定出规则,不会写新闻文体的考生不录取,不就解决了吗?
  采访者:对于这件事,有学生反驳,教我们新闻采写的老师有的还没在媒体工作过呢。应该讲,学生的这种反馈在我们的新闻教育里或大或小确实是个问题,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在逐渐被重视,被解决,比如我关注到这样一种现象,业界领导者当了学界带头人,比如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当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
  林�: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业界真正的报人或者在新闻界做出贡献的人,不是官员,他们首先是记者,然后做到编辑,再到总编、社长。这部分人去从事新闻教育或者在其中担任某种职务,这很合理。我觉得在新闻学教育中,至少应该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来源于媒体,有着丰富的媒体实践,所以我也希望真正的业界人士关注新闻教育的发展。新闻教育的发展必须靠三股力量,政府政策的支持,学界的努力和业界的支持,这其中业界的支持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业界当中不仅有实践,还有在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这些需要灌输给学生,传授给学生。
  采访者:在新闻专业的师资力量方面,您曾经多次提过想招学历史的老师来教新闻史。有没有想过去真正落实这种想法?
  林�:我一直在试图去落实。但现在问题是找一个学历史的人懂得新闻很难,找一个懂得大历史观的学新闻史的人很难。实际上,这是我们教育机制的问题,不能培养出可以共融学科的人才。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原因。有的人虽然读了博士,但未必懂得教育,博士可以去干其他职业,但不一定适合当老师。老师这种行业,过去我们常说,好人不愿意当,坏人当不来。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整体要求比较高。比如说口语表达能力,板书书写,教师的职责问题,心态问题等等,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态度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满足某种专业的需要,而引进的教师对这个职业没有一个良好的认知态度,你再有学养不一定能当好老师。
  采访者:那么您认为像新闻专业这样一个比较新的学科的长远发展具体需要哪些条件呢?
  林�:我认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和支持,无论是硬件的还是软件的,尤其是人才引进的力度。这对一个学科的发展来讲是一个致命的要素。第二是有没有学科带头人和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也就是说在这个学科的发展当中有没有领头羊,有没有一个团队去不断地努力追求专业化,以及在专业化的过程当中所显现出来的那种张力,这很关键。好的学科带头人,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职业的神圣的尊严感和价值感,甘心愿意为这个职业做出努力,盯住目标,不要泛泛。当然,学科的发展仅靠一两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这个学科团队的队伍是否团结合作,是否和谐。第三个条件就是一个专业的发展一定要考虑它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看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区域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虽然我反对大学逐渐职业化,但在这个后工业化时代,不参与社会不参与实践是不行的。大学是象牙塔、殿堂,但不能推卸和社会的关系。有的学校推掉了围墙,好像是和社会空气流通的,但思想里还是排斥社会,排斥实践,这好像不合适。
  采访者:对于新闻专业学生们的就业和未来您有一个怎样的期待呢?
  林�:应该说,就目前我国的媒体发展而言,太需要新闻人才了。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知道,在今天,培养一个跑街的记者很容易,但培养一个专家型的记者很难;培养一个会采访的记者很容易,培养一个既懂得管版又懂得管人的新闻人很难;培养一个懂得一种媒介技术的人很容易,培养一个懂得所有媒介的人很难;培养一个小记者很容易,培养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记者很难。因此,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要从“容易处着手”,但不能不在“难处”上下功夫。我也希望我们未来的新闻人能立足“难处”,攻关难处,成为有理想的未来新闻人。
  当然我希望有一部分学生能够从事媒体,在传媒界能够做人才,做人物,做精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