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合肥老报馆【略论北京宣南老报馆在中国新闻史的地位】
 

合肥老报馆【略论北京宣南老报馆在中国新闻史的地位】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2:08 影响了:

  摘要:北京宣武门外的老北京报馆,是中国新闻传媒业的发源地。一代报人的创刊办报,吹响了推动中国前进的号角,也产生并培育了一代文化伟人。北京宣南胡同里的老北京报馆,在中国新闻乃至世界新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北京宣南;老报馆;报业先驱;革命号角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2-0082-02
  
  中国报业始于汉唐时期,官办报纸通称《邸报》。民间私刻报纸始于宋朝,俗称《小报》。北京原宣武区南部自金朝迁都于此,便有了官办《邸报》。明、清以来,北京宣南成了官办《邸报》、朝廷核准的“黄皮《京报》”、后来官办《官书局报》和民办《中外纪闻》等的制售中心。北京宣南地区自印刷“黄皮《京报》”到近现代《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劳动午报》等新闻纸的出现,时间跨度达百年之久。兴盛时期主要是清末和民国初年,时间下限在1949年1月31日新中国成立。旧时,北京宣南地区报刊达500余种,印刷报刊的报房、局、所达50家,分布在120条胡同、大街内。期间著名报人众多,也产生了很多推动北京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
  
  一、清末民初北京宣南老报馆扎堆报业兴盛
  
  中国民间报房经营报纸始于明朝的京城北京南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御批后才有《京报》刊行。清朝入主北京,由《邸报》与《京报》共行,到《京报》独行。北京宣南铁老鹳庙胡同(今铁鸟胡同)成了《京报》中心和《宫门钞》策源地及清京师新闻纸改派处(即全国报纸总发行处)。由于京师新闻纸刊刻发行均集中于此,这里便有了京师“报房胡同”之称。光绪三十年七月初六(即公历1904年8月16日),由彭翼仲创办发行的《京话日报》第壹号,在代派处栏内标出,北京各报房均代分送。由此可见,当时的北京宣南铁老鹳庙各报房,均代送《京话日报》到订户。《中国报学史》载:“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关系,得印《京报》发售。时有山东登属之人,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
  那么,当时都有哪些报房设在铁老鹳庙胡同呢?有文献载:有京报房六家,均设在老北京宣南琉璃厂铁老鹳庙内,字号叫聚兴、聚恒、聚升、信义、合成、集文,其中聚兴报房经营历史最长,到1921年还在代销报纸。另据资料记载,还有杜记、同顺、天华、义兴、永丰、巨兴、公兴等十余家报房也在铁老鹳庙附近经营。
  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官方新闻纸的公开发行,激发了民间办报人的办报热潮,铁老鹳庙西南柳巷路西永兴寺内,就有永记报房经营《京报》等。寺内山东人曹子明将报夫组织起来,形成协会性组织,共同协调报夫送报、订报,并将《京报》等各报引入永兴寺内,设摊批发、代送。
  随着清末民初报业的兴盛,新闻纸的大量踊现,永兴寺寺内寺外报摊越来越多,全市及外埠各报均集中南柳巷及周围胡同,便有了同在老北京宣南的南柳巷报市一条街。该街报市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仍很兴旺。北京邮局成立并接管报刊订阅、邮送后,南柳巷报市才逐渐消亡。
  
  二、北京宣南老报馆集中的成因
  
  北京宣南报馆以琉璃厂为核心,分布最为集中。细细数来,琉璃厂及其周边曾先后分布报馆137家,超过整个宣南地区总量的四分之一。北大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岳升阳教授认为,北京老报馆如此集中在宣南,与清代宣南士人文化区的存在密不可分。
  清朝实行旗、民分置政策,汉族士人多居住在外城的宣南地区,再加上这里会馆集中,外来参加乡试、会试的士人多居住在这里,为办报提供了难得的人才。此外,清代官办报纸《京报》的发行,琉璃厂周围聚集的一批印刷局、印刷所,也为宣南报刊群的出现提供了有力的发行、印刷条件。
  明万历二十一年即公历1593年刻版成书的《宛署杂记》中记载:京都城内地方以坊为纲,惟西城全属宛平,其中、北、南三城,则以大兴分治。中南顺城门外坊凡二:曰宣南,曰宣北。“其中间分界线,即当时的广宁门街、菜市街、猪市口。”到明末崇祯年间,京都外城西部仍保留了宣南坊和宣北坊,其区域基本保持了万历年间的区划。清朝区划更名为城或区,宣南坊消失。但是,宣南士人在乾隆之后的嘉庆和道光年间成立了宣南诗社,经常在宣南的陶然亭一带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北京将宣武门以南的外城命名为宣武区,即此地域因地处明、清北京城宣武门之南而得名。自公历1439年有宣武门城楼以来,到1960年左右,宣武门城楼饱经苍桑500余年。今虽宣武门城楼没了,留下了宣武门这个地片名。故此,人们仍习惯将宣武区称“宣南”。如今,宣武区也划并到了西城区,很多著名的胡同也正在消失。但是,“宣南”,这个在北京历史上有着特殊位置的代名词,还有宣南那些承载着北京文化历史的胡同,将被后人永记。
  
  三、北京宣南老报馆吹响了维新变法和新中国革命的号角
  
  千年古都之地,孕育了老北京独特的“宣南文化”。而“老北京宣南报刊文化”,又是一枝奇特的宣南文化奇葩。“老北京宣南报刊文化”创始之报《万国公报》,她的第一声呐喊就是维新变法和改革。她又以《中外纪闻》,第一步就登上清朝政治、政权革命舞台,从此掀起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接着,孙中山同盟会北京的机关报――《国民公报》,在老北京宣南敲响了满清政府的丧钟,她以整版“天窗”的方式,宣告了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从此成为历史。康有为认为,以士大夫不通外国政事风俗,而京师无人敢创报以开知识;变法本原,非自京师始,非自王公大臣不可。故康有为自筹资金,于1895年8月17日创办《万国公报》,由学生梁启超、麦孟华编辑,隔日发行一册。《万国公报》是由中国人在京师创办近代报刊之始。是年底,康有为又成立强学会于后孙公园安徽会馆,发行会刊《中外纪闻》,由梁启超主编,选登“阁抄”、译录新闻外,又载“格致有用之书”,探讨“万国强弱之原。”光绪皇帝于戊戌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实行变法,8月9日诏见康有为。其制定《报律》:“设报馆,义在发明国是,宣达民情,兼可翻译各国报章。”由此可见,康有为这位变法维新领袖,促成了光绪皇帝实行变法,推动了皇朝的政治改革,为社会报刊业做出了贡献。彭翼仲于1902年6月23日创刊《启蒙画报》,以开通、启迪蒙稚为宗旨;1904年8月16日创刊《京话日报》,以开发民智为宗旨;1904年11月1日又创刊《中华报》,以开启官智为宗旨。彭翼仲反帝爱国有道,为推动白话文立了大功。李大钊在日留学,忧国忧民,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便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通电全国,成了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他到京,被聘为《晨钟》报主笔,其宗旨,彰显了他的办报才华和救国的志向。李大钊和陈独秀合办《每周评论》,第16期本报特别启事载:次号本报,另纸登载特别附录“对于新旧思潮的舆论。”李大钊创办“少年中国学会”,办会刊《少年中国》,为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培育了人才。李大钊在办报的过程中,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使他从激进的民主青年,逐渐成长、成熟为共产主义者。是他首先接待共产国际代表,并介绍给陈独秀,使二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革命领袖。李大钊看准了报人邵飘萍,支持《京报》发展,引导《京报》为党服务,为工人服务,秘密发展了邵飘萍为党的特别党员。李大钊作为报人和共产党领袖,为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立下了“永远的丰碑”。
  从《杭州白话报》到北京《社会日报》,林白水先生坚持爱国进步的办报宗旨:“关心民间疾苦,传达民间呼声”、“说人话不说鬼话”、“说真话不说假话”,他抨击时政,为民喉舌,宣传爱国,鼓吹革命。在军阀横行、是非颠倒的岁月里,他的言论势将招致杀身之祸。他以如橼之笔,横扫丑恶势力,不少为非作恶的高官显宦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和日伪统治时期,《华北日报》、《顺天时报》猖獗一时。1945年北平光复,重庆政协会议的决议,给北平带来了一线曙光,由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在北平军调处叶剑英指导下,于1946年初在老北京宣外方壶斋创刊了《解放》三日刊,发出了《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新中国》的总动员令,不久迎来了北平的和平解放。中共北平市委发行了自己的机关报――登记新字第一号――《北平解放报》,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天大喜讯。
  不同历史时期和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下涌现出来的一代报人,在他们的人格和报刊品质的双重影响下,在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精神鼓舞下,中国亿万民众走向了解放自己的斗争。是进步或革命报人,以报刊宣传和革命舆论为武器,向帝国主义侵略者,向封建王朝和军阀政府进攻,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唤起民众的爱国主义,拯救自己的祖国。
  
  四、北京宣南老报馆培育了一代文化伟人
  
  老北京宣南报业对现今的巨大影响,还莫过于对国家栋梁之才的培养。远的不说,从近代开始,林则徐1839年离开宣南诗社,奔向虎门,打响了反帝禁烟运动,捍卫了第一次反侵略的鸦片战争。林则徐也开创了译西方新闻纸为我所用之先河。康有为参与创办强学会,创机关报《中外纪闻》,虽然被封,却使光绪明白了“不做亡国之君”,颁《明定国是诏》,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这次维新变革虽然失败,但也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康有为成为维新变法之领袖,其理论和实践影响深远。在当时的老北京宣南,康有为之弟子梁启超,是中国革命的强有力的政治家和宣传家。李大钊,也是北京宣南这块热土,给他奠定了开创中国共产党的宣传、组建的基地。邵飘萍传播新闻理论和实践,使毛泽东受益并办起了《湘江评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成了新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建党第一届领袖陈独秀以及后来的瞿秋白,主要骨干高君宇、赵世炎、罗章龙,均与北京宣南报刊有着不解之缘。革命文化闯将鲁迅――其笔名和著世文章经典,均从北京宣南产生,进而而影响中国走向世界。
  北京宣外的老北京报馆,是中国新闻传媒业的发源地。一代报人的创刊办报,吹响了推动中国前进的号角,也产生并培育了一代文化伟人。北京宣南胡同里的老北京报馆,在中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正是由于北京宣外大街和其周边有众多的新老报馆,原宣武区政府在2001年改造宣外大街时,提出和打造“国际传媒大道”,使报刊传媒和新兴传媒再次在北京宣南崛起。
  今日的宣外传媒大道,南有《经济日报》和《劳动午报》相守望,北有新华社坐镇,中国移动通迅、北京移动通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也已经或将相继入驻。国际传媒大道的兴起和建设,传承和弘扬了老北京宣外的报业文化。国际传媒大道在北京宣南的建成和崛起,也必将在中国新闻史上掀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方汉奇,陈业劭.《中国当代新闻史》(1949~1988)[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3] 社科院新闻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4]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199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