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荆襄九郡【玉满荆襄袁嘉骐】
 

荆襄九郡【玉满荆襄袁嘉骐】

发布时间:2018-12-27 04:49:58 影响了:

  玉器创作是琢玉人寄情于作品的过程,一件好的玉器作品是无韵之诗、无声之歌。      1989年,一块重53公斤的绿松石大料被“蹋来踢去”,数位玉雕大师审视后均不看好,当时在湖北工艺美术研究所供职的袁嘉骐却对它心动不已,认定它是块好料。袁嘉骐多方恳求,所领导被他诚心所动,努力将玉料高价购得。后来由专家鉴定,确定该料为百年罕见的绿松石极品。袁嘉骐和妻子皇甫映在绿松石上细细琢磨,作品《武当朝圣图》一举夺得国家经委等7个部委联合颁发的“真绝奖”。
  袁嘉骐爱玉成痴,是玉雕界颇具传奇色彩的琢玉人。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创作的一块大型和田玉雕《佛光普照》
  硕大的稀世戈壁子玉上,释迦牟尼居中趺坐,面带微笑,肃穆而亲切,身后火焰烈烈,映红苍穹,下方的十二仙童神色怡然,穿梭其间;上方利用玉皮俏色,雕琢了两个飞天形象;左侧深凹处有层峦叠嶂,琼楼玉宇。整件作品在佛祖身后正红火焰的映衬下,异彩纷呈,气象万千。《佛光普照》一经面世,即引起轰动。武昌宝通寺住持悟源长老闻讯前来观看。这位见多识广、国际闻名的新加坡籍住持竟呆住了,虔诚地对着《佛光普照》参拜起来。
  在无法知晓玉石内部结构的情况下,立意雕刻佛经中如此繁复的场面,本非一般人敢为,更何况白润无瑕的佛祖脸后怎就会不偏不倚地出现一团火光,完美呈现佛经所载?与其说是佛祖显灵,不如说是袁嘉骐对玉的执著为他的玉雕事业划上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若不是他多年与玉“神交”,如何能在千里之外准确识得绝世之玉?若不是因为对玉的虔诚和狂热,谁能有勇气在块厚22.8厘米的玉料上一直雕到最后3毫米?正是因为袁嘉骐对艺术的坚定追求,“佛光”才以一种“概率为零”的方式,神奇地铸就他的辉煌。
  1997年,在人民大会堂,年仅42岁的袁嘉骐成为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一员。在中国工艺美术界,玉雕大师大多集中在北京和扬州,怎知湖北竟也“冒”出一个,而且那么年轻。从外表来看,袁嘉骐一点都不像雕玉的。他身着一件浅黄色针织背心,V领中翻出雪白的衬衫,手捧一卷书,透着一股儒雅之风,更像一位作家或者大学老师。
  袁嘉骐从20岁起接触玉雕,一年后便开始了令人艳羡的“得奖之旅”:22岁时,绿松石雕《骄杨颂》荣获全国玉器评比一等奖;25岁时,《极乐图》赴香港展出轰动一时,拍卖底价达180万元,他被称为“当代杰出玉雕大师”;32岁时,《高山流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40岁时,《武当朝圣图》被作为国宝收藏。
  如今,身披无数荣耀的袁嘉骐,每天准时出现在湖北工艺美术研究所,精力旺盛地忙碌在琢玉一线,教学生、做玉石研究、创作作品,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很多持玉者慕名而来,不规定题材,托大师随心雕刻。“无法信马由缰,相反,会很怯”,尤其是面对好的玉料,“需要倾注全部的思考和热隋”,袁嘉骐总在担心自己无法赋予石头完美的艺术生命。
  得益于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在技艺之外,袁嘉骐更看重作品的设计理念和审美价值。“一块牙料,从50层雕到80层,技艺是在精进,但作品本身的美感并没有增加”,袁嘉骐对工艺匠人奋力比拼技艺的做法并不赞同。面对目前行业内重技术、轻艺术,重复制、轻创作以及厚古薄今的风气,他不断呼吁设立高校玉石设计本科专业,培养有专业设计理念的年轻人,进而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因为琢玉人往往不是玉料的持有人,玉雕很多时候都是“命题作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玉雕的创新。也有琢玉人大胆尝试,雕刻传统玉雕没有涉及到的题材,引来无数关注。袁嘉骐一边强烈否定那些哗众取宠、糟践玉石的做法,一边强调玉雕的创新“应该本着玉料本身的特点,以及玉石流传5000年的艺术精髓”,提倡琢玉人以虔诚和敬畏的心,去唤醒藏在璞玉中的精灵。
  “这么多成就是不是意味着您的事业处在一个巅峰状态?”袁嘉骐笑笑:“我的事业还没开始呢!”目前,袁嘉骐正在琢磨一个重达500公斤的巨型和田玉。在敬玉和琢玉的历程中,他将继续演绎怎样的传奇?许多人拭目以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