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重温那激燃的岁月] 激燃岁月
 

[重温那激燃的岁月] 激燃岁月

发布时间:2018-12-28 04:16:55 影响了:

  地灵人杰处 千载雨花台   任何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都市都可以让我们联想起一种如诗如歌的境界。   雨花台――就是南京这部十朝古都交响诗中一段蕴籍厚重的章节,一曲深沉壮丽的旋律,一个隽永的韵脚。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外,占地面积153.7公顷。素有“金陵南大门”之称。是古都金陵一大代表性游览胜地。以悠久的历史风景,深厚的人文风华,秀丽的园林风光著称于世。
  红色经典区位于雨花台风景区的中心地带,占地面积20.2公顷。这里有为世人所瞩目的全国最具规模的红色纪念建筑群。在全长1500米的中轴线上,由北向南,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纪念馆、忠魂亭依次展开。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上,这组巧夺天工的纪念建筑群以庄严宏大的气势、大气磅礴的力量征服了与会的国际建筑大师,荣获“艺术创作成就奖”。该建筑群也跻身中国百年建筑经典之列。
  烈士就义群雕
  烈士就义群雕位于雨花台北大门,呈浅赭色,由大小179块花岗岩拼装组成,总重量1374吨,塑造了9位烈士就义前的不屈形象。1979年落成。这座雕像由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雕塑家刘开渠等人指导,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的雕塑家集体创作完成。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高耸在雨花台的主峰,由两层平台托起,有110级台阶,在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中,沿着石阶走向纪念碑,就是在走向崇高的精神境界。纪念碑高42.3米,隐喻南京在1949年4月23日解放。碑取中国传统的竖式造型,有碑额、碑身、碑座,碑额是抽象了的屋顶,如红旗、似火炬。碑身正面是邓小平手书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八个镶金大字,背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碑座前伫立着一座以“坚贞不屈”为主题的青铜圆雕,再现了烈士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
  倒影池
  从纪念碑前广场沿台阶而下便是倒影池。建筑学家在这里还巧妙地运用了物理学折光原理,将纪念碑、纪念馆和四周景色倒映于一池碧水之中,形成了一道引人人胜的独特景观。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碑廊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碑廊位于纪念碑二层平台,分为东、西两边。每边各有黑色磨光花岗石碑90块,碑刻全长144米,是我国目前最长的碑廊。东碑廊镌刻着马克思、恩格斯著的《共产党宣言》和列宁著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两篇文章,西碑廊镌刻着毛泽东著的《新民主主义论》,由赵朴初、费新我、武中奇、尉天池、陈大羽等36位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1996年,《雨花台纪念碑廊墨迹》一书出版,江泽民题写了书名。
  纪念桥
  纪念桥跨越雨花湖,将倒影池和纪念馆连接,桥长103米,桥面两边各铺设斑斓的雨花石。桥的形体十分简洁、宁静,它没有栏杆,两侧是1米宽的卧式花岗石坡面,坡面上镶嵌有花岗石雕刻的24只花圈。
  烈士纪念馆
  古朴典雅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生前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纪念馆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馆门庭南北两面均雕有“日月同辉”花岗石浮雕,象征着烈士精神与河山共存,与日月同辉,这也是纪念馆的馆徽。门庭南上方刻有邓小平手书的馆名。
  走进梅园新村 感悟梅园精神
  南京,是一座将历史溶解于自然的城市,遍地的遗珍古迹,处处闪耀出历史文化名城睿智的人文之光。在充满浓郁民国风情的长江路上,不仅有中华民国的“总统府”,还有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两座相隔不到200米的建筑群,共同见证着中国风起云涌的近代史。
  梅园新村由三座被灰色砖墙围成的红瓦小楼组成,不大的院落,在周围林立的高楼大厦中,显得宁静而又肃穆。院内翠柏长青,海棠花开,还有数枝梅花迎风摇曳,据说这里曾经是一位留洋名人的公馆,所以采用西式牌楼,黑色双开大门的欧美建筑风格。
  梅园这座普通的南方庭院,因中共代表团办事处驻扎而成为历史的纪念地。1946年5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为实现中国的和平、民主,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抵达南京,居住在距国民政府不足百米远的梅园新村,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十个月的谈判斗争。
  梅园新村30号,是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居住的寓所,周恩来常在左侧的会客室,接待来访的民主人士、国际友人和新闻记者。客厅的小圆桌上摆放着的一盆斑斓剔透的雨花石,它还是当年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到雨花台凭吊革命先烈时捡拾的。会客室对面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周恩来每天工作十分紧张,常常忙到深夜,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办公室里问,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的卧室,五斗橱上的皮箱还是1936年周恩来解决“西安事变”时用来存放文件的,此后它跟随主人辗转迁移,已磨损发白。
  设在梅园新村30号阁楼上的机要室,低矮狭窄,密不透风,当年这里是代表团与延安保持联络的中枢神经。昼夜不停的电波,报告着冰雪覆盖下春天萌发的消息。
  与梅园新村30号隔街相望的17号,是代表团工作人员的驻地和日常办公地。这间不大的会议室,当年,由周恩来主持召开的记者招待会,经常在这里进行。
  中共代表团是中共中央派驻在国民党政府首都的代表机关,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指挥中心,是国统区人民心中的灯塔。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先后有200多人,分别住在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国民党军警机关为监视中共代表团人员的活动,对代表团工作人员及家属都进行登记、备案,设立集体户口卡和个人户口卡。户口卡上的户主都是周恩来,个人户口卡上有本人照片、职务和到南京时间。
  在梅园新村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里,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身居虎穴,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他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国家的真和平、真民主而努力奋斗。他们铸就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忘我工作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所有这些,构成了梅园精神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共代表团为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利益,不畏艰险、坚韧不拔、无私忘我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所处的政治环境比重庆时期更加严峻和恶劣,斗争更加尖锐,危险性更大,生活更加艰苦。但是,在周恩来的带领下,代表团全体人员都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他们穿的,从周恩来到每个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人添置新衣:吃的依然是每天每人二两肉、二钱油、一斤蔬菜的家常便饭:住的条件更差,通常是几个人住一屋,即使周恩来与邓颖超也只能共住一个套间,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在艰苦的环境中,大家都毫无怨言,反而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情绪饱满,斗志昂扬,充分表现了 革命乐观精神和革命气节。童小鹏在回忆那段斗争生活时写道:“恩来同志经常对全体人员进行革命气节教育,要我们立场坚定,随时准备被捕、坐牢,以至为革命作出牺牲。”
  1946年5月29日,在《新华日报》南京办事处工作的鲁明和林冈结为革命伴侣。周恩来、董必武等代表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当时条件很困难,邓颖超临时剪下了一块红绸,董必武题上“天作之合”四个字,大家纷纷签名,表示祝贺。邓颖超还对新婚夫妇讲了正确处理夫妻关系的“八互”(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婚礼既简单又朴素,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中共代表团机要科的办公室是三间低矮的小阁楼,在炎热的夏季,像个大蒸笼,仅有几个可以通风的小窗,还不得不日夜蒙上红黑两色的双层窗帘来挡住特务的监视。周恩来非常关心同志们的健康,经常到小阁楼上看望大家,并不顾暑热,把自己使用的电风扇拿给同志们使用。
  1946年李公仆、闻一多相继在昆明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后,周恩来于7月18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怒斥反动派的暴行后坚定地表示:“我们来谈判就是准备着的(即准备着遭逮捕、凶打、绑票、暗杀),过去在重庆准备了八年,今后再准备八年吧。”他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深深感染和教育了广大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在1946年6月下旬和1947年3月撤退前,国民党放风有“难民”要到梅园闹事、冲砸,军警要搜查代表团住处,这时董必武亲自进行气节教育,代表团工作人员都作好了万一被捕甚至牺牲的准备,不怕坐牢,决不背叛革命,泄露机密。
  南京局领导下做秘密工作的同志,有的长期隐蔽在敌人心脏,如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当速记员的沈安娜,她参加过多次国民党中央常委会、最高国防会议和军事作战部署的会议,亲自记录蒋介石和军政要人的讲话,取得了大量情报。这些隐蔽战线的同志甘做无名英雄,白皮红心,与敌特“同流而不合污”,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4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在一家冷饮店中,林雨水等五个归侨出身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巧遇周恩来和邓颖超。他们对共产党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一直十分敬佩,向周恩来表达了厌恶内战、不愿国人自相残杀的愿望。周恩来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精神。为了留个纪念,在林雨水掏出的一张五百元法币上,周恩来用钢笔签了“周恩来”三个字,并对他们说:“欢迎你们到我们解放区去。”第二年,林雨水毅然离开了国民党空军。虽然生活困难,但他始终舍不得花掉这张法币。1949年,林雨水参加了香港“两航”起义,投身到人民军队的怀抱。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不顾中共和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国共和谈之门被国民党一手关闭。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部分同志离开南京返回延安。行前,周恩来让代表团负责外事工作的王炳南将一只五彩人物敞口瓶赠给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虽然谈判中在原则问题上周恩来与美方代表针锋相对,但司徒雷登对周恩来的人品一向十分赞赏。司徒雷登收到这件礼物后,十分珍惜,后来他携带此瓶返回美国,一直悉心珍藏。1988年5月26日,司徒雷登秘书傅泾波的女儿傅海澜专程从美国来到中国,将花瓶回赠给梅园新村纪念馆。
  历时十个月的国共南京谈判虽然最终破裂,但是却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心。亲身经历过这段革命历史的邓颖超同志曾深刻指出:梅园新村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谈判的最后一站,是中共党史重要的一页。
  南京解放后,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得到人民政府的妥善保护,1956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初步建成纪念馆,并对内部开放。特别是1978年,我国进入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经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此后,又于1990年1月建成国共谈判史料陈列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的手段,通过大量珍贵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突出反映了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业绩。同年7月落成周恩来铜像。1996年11月20日,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2月,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全国第一个周恩来图书馆。
  建馆30余年来,江泽民、胡锦涛、宋平、乔石、尉健行、李瑞环、吴官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来馆参观视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梅园新村纪念馆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展示手段的创新,梅园新村纪念馆多次进行了基本陈列出新改造,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梅园新村纪念馆还举办了许多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富有社会影响力的展览,有效地配合了党和国家的宣传重点,圆满完成江苏省、南京市的宣传任务,梅园新村纪念馆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梅园新村纪念馆常年坚持开展“送展下乡”、“送教上门”活动。特别是1986年以来,在全国许多大中小学校创建命名了数十多个“周恩来班”、”邓颖超班”,设立“周恩来奖教奖学金”、“邓颖超奖教奖学金”,广泛宣传中共代表团的革命业绩和周恩来精神,为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作出了突出成绩。
  梅园新村纪念馆十分重视文物的征集与保护工作,广泛联系中共代表团老同志和党政军各部门、社会各界人士,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梅园新村纪念馆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周恩来研究会,此后又围绕“周恩来精神”、“周恩来与现代化”、“周恩来与先进文化”等内容,举行学术研讨活动,拓展了周恩来研究领域,在周恩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走进梅园,就是走进一段难忘的历史,走进梅园,就是走进一个传奇的故事……
  泰州纪念馆 传递N44精神
  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
  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位于泰州迎春西路36―1号、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内,原为泰州西山白云寺。1939年-1940年期间,陈毅三进泰州城,与李明扬、李长江共商抗日大计在西山寺内共商抗日大计,留下了一段传奇。
  西山寺始建于南宋,是泰州佛教八大丛林之一。明代重建,清朝扩建,现存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清式建筑。天王殿为硬山屋面,5间9檩,抬梁式结构,梁架a间饰一斗六升和一斗九升斗拱。大雄宝殿也为硬山屋面,但屋面高大,阔5间,进深11桁,梁架间饰有一斗九升拱,殿内空间开阔。殿前有月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部设于此寺。1939―1940年,陈毅三进泰州城,在此与李明扬、李长江谈判,协商团结抗日大计,成功争取了李明扬等中间势力信守中立,使新四军顺利东进。
  抗战初期,苏南新四军分兵开辟苏中敌后战场,是中共 中央既定的战略方针,以陈毅为首的新四军苏南部队坚定地执行了这一战略方针。当时苏北地带敌、我、顽、友并存,按实力排,日军最强,韩德勤次之、“二李”排名第三,新四军只能排列第四名。1939年5月,陈毅在科学分析苏北政治、军事形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指出了“击敌、联李、孤韩”的工作方针。为了达到“联李”的目的,陈毅分别于1939年8月、12月和1940年春冒着生命危险三进泰州,与江南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谈判合作抗日,一进城试探,二进城求实,三进城巩固,成功争取了李明扬让道新四军东进黄桥并保持中立,为新四军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我党统战史上的光辉范例。
  1995年,新四军东进谈判旧址被批准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西山寺大雄宝殿被辟为“泰州市新四军史料陈列馆”,陈列陈毅三进泰州城的实物、资料以及黄桥决战等史料。2001年陈毅同志诞辰1D0周年之际,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修缮了纪念馆,并邀请著名雕塑家、南京大学吴为山教授精心雕塑了一尊高1.9米、重900公斤的陈毅元帅青铜像,放置在纪念馆供游客瞻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位于高港区白马庙,由海军诞生地旧址和新馆两部分组成。旧址原为当地的一座地主庄园,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渡江时,渡江战役东线指挥部设于此。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海军在这里宣告成立。1989年2月17日,中央军委正式决定泰州白马庙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2006年被列入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馆位于海军诞生地旧址西北。1988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海军诞生50周年动工兴建,由东南大学教授齐康设计,1989年4月动工,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第二次视察泰州时,题写了馆名。2006年被评为泰州市十大旅游景点。
  旧址由大门、仪门、堂屋、厢房、后楼等组成,有清式二层小楼一座及平房数间。楼上为第三野战军渡江战役指挥中心,复原了原会议场景:楼下为粟裕、张震、张爱萍三位将军的卧室兼办公室。整体院落环境幽雅,布展风格清新朴实。1949年4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首长粟裕、张震等奉中央军委命令,率部南下,抵泰州市白马庙,在王氏小楼设立渡江战役指挥部。4月23日,在白马庙指挥部组成华东区海军机关,这是人民海军建立的标志。张爱萍同志为白马庙纪念碑题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渡江战役指挥部”碑文。旧址设渡江战役史料陈列室,分“战前形势”、“渡江准备”、“突破江防”、“围歼逃敌”、“辉煌战果”等5个部分,系统地介绍了第三野战军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和渡江战役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光辉篇章。
  新馆形似大海中航行的军舰,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巨形石碑,立于纪念馆广场前方。纪念馆是一部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长史教科书,纪念馆展厅分为两层,通过“白马建军”、“威震海疆”、“奋勇向前”、“鱼水情深”等部分,向人们展示了人民海军自白马庙诞生至今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展柜中陈列有一大批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及图片,其中,有毛泽东主席给粟裕、张震等同志的电报:有三野司令部在白马庙本部向中央发送的报告:有陈毅司令员、叶飞司令员亲临前线视察的珍贵照片:有张爱萍部长给中共泰县委员会党史工委的亲笔信函:有刘瑞龙、管文蔚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回忆记录:还有泰州市人民全力支前,修路架桥,迎接大军南下的彩色画卷。展厅外的南端厅中还陈列有参加渡江战役时使用的渡江木船等大量珍贵实物。楼下的展厅中展示了人民海军在战斗里成长和历次海战空战中威震海疆的赫赫战果。馆外广场左侧,竖有象征海军舰船的高桅杆,各色彩旗迎风飘扬。从海军退役的飞机、雷达、机关炮等也陈列在广场上供游人参观。另设有海洋贝壳馆和影像厅。纪念馆系教育和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理想场所,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曲江楼
  曲江楼位于姜堰市南大街219号,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姜堰市新四军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840年前后,前身系姜堰凌氏(姜堰官庄人)开设的曲江旅馆。民国初年,由姜堰丁氏接手改营新交通旅馆与咏亭茶馆。因其位于通扬运河(亦称古运盐河,系汉代吴王刘濞开凿)向南拐弯处,故名曲江楼。小楼坐东朝西,后楼敞轩,俯览滔滔东流的江水,南通张謇曾为之书“观涛处”的匾额。1940年9月1日至30日,陈毅元帅率新四军抗日东进时,居住此楼。并在此召开“八县军民代表大会”,共商国事。
  曲江楼占地826平方米,前后两进,上下两层,走马回廊式徽派风格。前楼5问,西阔16米,进深5.6米,六檩顶硬山造。上层临街短窗,下层门厅设对开落地长门三副。后楼亦5问,面阔16米,进深7米。
  曲江楼虽历经沧桑,但主体保存完好。一楼的革命史料陈列室,以大量的照片、史料、实物展示了1 940年9月以来与姜堰有关的革命斗争历史。二楼的抗日战争纪念室分“百万旌旗抗战开”、“抗日合作见精诚”和“红旗十月满天飞”三大部分,再现了当年新四军东进等一系列反映姜堰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警示人们以史为鉴,勿忘历史。后楼大厅为苏北八县军民代表会议会场,左右放置的两张七巧桌,分别围着四五张椅子。大厅两侧置楹联上书:“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祗两问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大厅立陈毅塑像。左侧次问为陈毅卧室,有床、桌、椅、几、案、台等32件(套)文物。后楼后廊檐中辟有五问通连曲折式的陈列室,97幅革命历史图片,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历史背景和丰功伟绩。曲江楼馆藏文物很丰富,品位较高。其中有新四军指挥员彭冲、陈丕显、管文蔚、惠浴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书法作品,有新四军老战士和全国知名书画家的精心之作,总计200余件
  198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曲江楼”,1997年,省委宣传部、地级泰州市先后将该楼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3月,曲江楼被泰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委员会公布为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3月,中共泰州市委组织部公布曲江楼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截至目前,曲江楼已接待社会各界观众近20万人次。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位于黄桥米巷10号丁家花园内,该花园系近代园林建筑,俗称“丁家花园”,是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出生地。花园内雕梁画栋、檐牙飞空、回廊曲经、多竹堂、桂花厅、小于舟、蝴蝶厅错落有致,假山、鱼池、修竹、乔木相映成趣。
  1940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奉命率主力部队挺进苏北,执行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国民党反共顽固 派,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多次派兵向我军进攻,我军被迫自卫还击,自1940年6月28日起,先后发生了保卫郭村,东进黄桥,营溪反击,攻占姜堰等四次战斗。9月30日,韩德勤又出动主力与我决战于黄桥。激战至6月10日,我军歼灭顽军1.1万余人,取得了黄桥战役的完全胜利。黄桥决战的胜利与黄桥人民的无私支援是分不开的。当时,全镇十三家磨坊、六十六家烧饼店和八十辆小车为支前通宵忙碌。黄桥人民把各种支前物资都集中到支前,然后冒着被顽军炮火封锁的致富桥将物资转送到前线。一曲《黄桥烧饼歌》,传颂着军民团结奋斗的鱼水深情。
  1980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在这里建立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由张爱萍将军题写匾额。1990年,为纪念黄桥战役胜利50周年,省、市政府拨款扩建黄桥纪念馆,将丁家花园西部分辟为陈列室,陈列面积扩大一倍。1996年,该馆自筹资金对原陈列版面进行更新。2000年10月在纪念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活动中,纪念馆向西扩建大馆舍760平方米,向东开辟了纪念馆停车场,并有专线连接。与此同时,纪念馆又全部更新陈列版面,运用“声、光、电”现代展示手段布置展览,序厅内安放了陈毅、粟裕塑像,制作了大型浮雕,安装了大幅电动图,设计了背景音乐,充实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和史料。现全馆占地3785m2,分为“序厅”、“黄桥战役的历史背景”、“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的黄桥战役”、“发扬革命传统”四个部分,配以各种历史图片、文物、实物,再现黄桥战役的历史场景。馆内藏有三级以上的历史文物4000多件,历史照片2500多幅,新四军老战士及省部级以上干部字画、题词300多幅。
  除了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外(丁家花园,黄桥战役纪念馆的基本馆舍设于此)外,黄桥战役纪念馆还下辖多处革命遗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原黄桥中学工字楼。建于1924年,系仿德国式建筑。当年,陈毅、粟裕同志曾在此运筹帷幄,制定了“联李、击敌、反顽”战略方针,亲自起草了“告独立第六旅全体官兵”等文件。在楼前的操场上,召开了黄桥决战动员大会和祝捷大会。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前线指挥所、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严复兴楼。当年,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在此指挥所属将士坚守黄桥阵地,多次进行反冲击,打退了顽固派的猖狂进攻,为黄桥战役的全面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姜八公路和如泰公路的交汇处,兴建于1989年,纪念塔的造型是两面相互缠绕的红旗,一面象征军民团结,一面象征八路军与新四军胜利会师。
  黄桥战役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黄桥公园内北侧,园内松青柏翠,庄严肃穆。数百名革命先烈安卧其中。纪念碑上镌刻着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同志的题词:“黄桥战役革命烈士永垂千古。”
  粟裕将军墓。位于黄桥公园内。粟裕同志生前就希望身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战斗过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永远在一起。1984年,粟裕夫人楚青同志亲自护送部分骨灰来到黄桥,撒于此处,并立墓碑以纪念。管文蔚同志为墓碑题词: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撒于此处。
  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1日址纪念馆
  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位于泰兴市横垛镇醒农路26号,先后被国家、省、市命名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泰州市国防教育基地”、“泰兴市中、小学德育基地”。
  1924年初,共产党员沈毅受党的指派,到泰兴刁家网传播革命真理,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初秋,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次年改称泰兴特别支部,1928年改建为泰兴县委成立,党员3人,书记沈毅:驻地,刁家网(至30年10月,泰兴县委驻地均在刁家网)。“独支”成立后,以刁家网为基地,积极向农民群众传播革命道理,创建了扬泰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农民运动委员会、塾师联合会:成立了江苏省第一个农民合作社――醒农合作社:组织领导了“七二”围城斗争和震憾大江南北的“五一”农民暴动。毛泽东同志1926年在《向导周报》179期上发表的《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中对泰兴地区农民反抗斗争情况做了详尽的描述。刁家网的革命火种直接孕育了通扬地区最早的红色武装红军游击队,后汇合为如泰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催生了苏中地区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为我党我军在泰兴地区进行黄桥决战、苏中战役、渡江战役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思想基础。刁家网作为苏中地区党组织的发祥地、农民运动的策源地、武装斗争的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是江苏省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唯一旧址。
  杨根思烈士陵园
  位于泰兴市根思镇,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烈士而建,现为省级文保单位。1955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杨根思家乡兴建“杨根思烈士祠”。1965年改名为“杨根思烈士纪念馆”,张爱萍题写了馆标。1970年改名“杨根思烈士陵园”。1980年、2000年,烈士陵园两次扩建,现占地面积25330平方米,有房屋60间,除后殿为砖木结构,其余均为钢筋水泥结构,风格和谐,独具一格。
  杨根思(1 922-1950),泰兴羊货郎店(现根思镇)人。1942年参加革命,1944年3月参加新四军。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屡立战功,先后被评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一级战斗英雄。1949年9月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接见。1950年11月7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29日,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南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带领三排战士坚守阵地,切断美军退路,接连击退敌人多次反扑,最后身抱炸药包冲入敌阵,与群敌同归于尽,用生命保住了小高岭阵地,为夺取第二次战役胜利立了卓越功勋。1952年5月9日,杨根思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光荣称号,并将杨根思所在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三排命名为“杨根思排”。1953年6月25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利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陵园由我国古建专家杨廷宝先生设计,内有杨根思烈士碑,碑文为陈毅元帅手书。杨根思烈士塑像,身高3.18米,立于金山石基座上,馆正中立竖碑1座,镌刻着彭德怀元帅的手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杨根思烈士永垂不朽!”两侧为6个陈列室,有烈士的生平事迹,烈士战斗形象塑像,还有为宣传烈士事迹所出版的各种书籍12本、纪念册1本、图片165幅、书画4件、烈士遗物2件、革命文物32件、重要复制品3件,以及朝鲜赠送的奖旗、勋章和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馈赠的礼品等等。再后为杨根思烈士纪念堂,屋脊上耸立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个大字。檐下有“气壮山河”的横匾,堂内有烈士半身石膏塑像,并陈列着各界敬献的花圈、挽联、祭轴等。最后为杨根思烈士衣冠冢,冢在半月形的土山正中,山上栽有青松翠柏、郁郁葱葱。全陵园花草芬芳,绿树成荫,三面碧水环绕,环境幽静庄严。
  (泰州文图由蒋建兴提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