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九曲棹歌]九曲棹歌其二阅读答案
 

[九曲棹歌]九曲棹歌其二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18-12-28 04:23:18 影响了: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脉的主峰――黄岗山的西南,上游流经山深林密,雨量丰沛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下游流过星村,进入武夷山风景区,绕了九曲十八弯,到武夷宫前汇入崇阳溪,全长约60公里。而从星村至武夷宫这段则为名闻遐迩的九曲溪,长不过10公里。武夷山风景区的绝大部分风景点就分布在九曲溪两岸。与今人不同的是,古人是逆流而上游九曲。
  在历代文人骚客吟咏武夷诗中,首先全面概括描写武夷风貌的是朱熹的《九曲棹歌》。“棹”即船浆,棹歌就是舟子渔夫所唱的歌。朱熹这首用民间乐歌形式写的《九曲棹歌》,是对武夷山九曲溪的全景扫描,也就是描绘九曲溪的一幅长卷佳作,被刻石在九曲溪畔。
  
  
  一曲:虹桥一断,万壑千岩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神仙飞升后,山水才露出真容,迎来无数歌咏者,为人间开辟新天地。从自然崇拜到审美再到生态科教,中国山水文化的历程和精髓,正体现在这一曲里。
  一曲的标志是大王峰和幔亭峰。它们是神话故事中仙人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也就是“幔亭招宴”的所在地。有人说这个神话来自当地古越人的远古传说:天上的神星,主宰人间祸福;他们有幸降临到武夷山,化做一座座山峰,成为膜拜的对象。这听起来就像中国版的外星人光临地球。其实这种将自然神灵化并加以崇拜的传统,几乎与中国的历史一样久远。《史记封禅书》中,汉武帝曾遣使来武夷山,用干鱼祭祀山神武夷君。此后历代都有在武夷山祭祀的传统。这一曲的故事,代表着先秦时代开始,名山大川的主要功能和人与自然精神关系的主要形式是祭祀,也就是一种自然崇拜。
  但是“虹桥一断无消息”,名山大川的功能从自然崇拜回到审美,南北朝以来玄学告退,山水方滋,到唐宋时期终于发展到了高潮。“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文人、名土、官宦及旅游者,悠游于“万壑千岩”,开始为追求山水之美而来到武夷山。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文学百花齐放,把山水文化推上了历史高峰。朱熹的《九曲棹歌》,就是最好的例子。到了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武夷山又有了新的发展: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世界遗产的理念和实践,数以百万计的参观者,把武夷山山水文明推进到新的高度。
  
  二曲 亭亭玉女,插花临水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道貌岸然”的理学家,未必不能是风流诗人。观察真山水,表达真感情,也是心性义理的一部分。
  二曲的标志是玉女峰。与杭州西湖边的人妖恋相似,这里也有一个跨越仙界与凡界的传奇。大王与玉女的爱情极为亘古,是武夷山最经典的民间故事。隔溪相望的大王峰和玉女峰,就是他们的美丽化身,以残忍的方式实现了长相厮守。
  为这悲情的苦恋和明艳照人的玉女峰歌咏,足见朱熹的性情。有研究者认为朱熹担心人们由此而引起有关巫山神女的风流联想,因而调侃似的说“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这种理解未免太牵强。道人自然是超脱者,但是作阳台梦的,正是你我这样的凡人。插花临水为谁容?朱熹面对玉女的这一问,其实意味深长。也许做风流联想的,也包括诗人自己吧。
  
  三曲 架壑船棺,停棹何年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对悬棺的思考说明,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和自然哲学家,朱熹远非食古不化,而是极好地中和了伦理道德与理性精神。
  
  这是咏三曲小藏峰的架壑船。小藏峰又名仙船岩,在峻峭的岩壁隙洞间,有船形的木制古遗物,传说那是仙人得道时化去后所遗下的木舟,舟中藏有遗骨,称作“遗蜕”。朱熹认为是“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物所居”的遗物,最早对架壑船作出合理推测。经考证这些架壑船确实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悬棺葬的遗迹,距今三千八百年。
  历代都说这里是“仙人葬山”,但是朱熹首次从地理和人文的视角来解释,体现了难得的理性精神。《宋史》记载,朱熹刚能说话,父亲指着天告诉他“天也”,他却反问“天上何物”?后来朱熹把“格物致知”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朱熹格物致知的模式是“博学―积累―贯通―推类”。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今天的学者提出,朱熹是格自然之物的实践者,这实际上为从“格物致知”发展到“科学”开辟了道路。
  其实在这武夷山的旅行,也应该学习一下朱熹的“格物致知”精神。如果不了解自然遗产的内涵和文化遗产的奥秘,山水之旅就只是走马观花的到此一游了。
  
  四曲 金鸡叫罢,月满空山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水与月”的主题在思想史上具有永恒的意义。武夷山留下了著名的禅宗公案“天心明月”,研究者通过考证武夷山的朱熹真迹“天心明月”,认为素好佛老的朱熹汲取了“一月照万川,万川总一月”的精神养分后,提出了“理一分殊”主张。
  黎明前鸡鸣星稀,山川寂静,天心明月高悬,却又无山不普照、无水不辉映、无潭不倒影,“月满空山水满潭”写出了诗人从自然中领悟的哲理。
  “水与月”的主题在思想史上具有永恒的意义。唐末五代藻光禅师在武夷山月明之夜豁然了悟,“欲会千江明月,只在天心一轮光处,何用捕形捉影于千岩万壑?”留下了著名的禅宗公案“天心明月”。武夷山也因此有了“天心”的地名。研究者通过武夷山的朱熹真迹“天心明月”考证,素好佛老的朱熹汲取了“一月照万川,万川总一月”的精神养分后,提出了“理一分殊”主张。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理一分殊”就是“一理摄万理”,好比天心明月之散而现为千江月,好比天心明月在不同的人心中所承载着不同的意愿。反过来说,这也体现“万理归于一理”,水中月,心中月也都是源自天心明月,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如果有幸在月圆之夜泛舟九曲溪,看月满空山水满潭,印证一下这水中月、心中月、天心月,应该是人生旅途中最为美妙的体验吧。
  
  五曲 武夷精舍 道南理窟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歙乃声中万古心。
  在这别有目的的推崇和批判中,朱子及其思想已被歪曲得面目全非。公众长时间远离和误解这样一位比肩孔子的伟大思想家。
  今天的解读者认为,这是朱熹借写五曲胜景作自我描画、抒怀。
  五曲地势宽旷,是九曲的中心。隐屏峰竣立溪北,峰峦挺拔,由于山高云深,烟雨经常暗锁平林渡口。“�乃”是船夫出力摇船的应答声。“客”指朱熹自己。隐屏峰下有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旁边的晚对峰石壁上刻“道南理窟”四个足有三米见方的大字,标志着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 摇篮。
  从无人识到万古心,朱熹在这五曲渡口的抒怀,仿佛是一代大师人生的写照。其实在当时,朱熹是一个颇招统治者讨厌的学者,他关心民生,力主抗金,因此招致不少麻烦,他的学问被斥为伪学,他的书被列为禁书,最终绝意官场,老死泉林。死后备受追封,700年来朱熹的学说被奉为官方意识形态,“五四”运动以后又受批判。然而就在这别有目的的推崇和批判中,朱子及其思想已被歪曲得面目全非。公众长时间远离和误解这样一位比肩孔子的伟大思想家。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拭去历史灰尘,朱子学已经成为当代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九曲溪畔,一个真实的朱熹能否走进人们的心灵?
  
  
  六曲 逝者如斯,空谷传声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响声岩的著名石刻“逝者如斯”和“空谷传声”,形容朱子源远流长的儒家道统和黄钟大吕般的思想,可以说恰到好处。
  舟沿溪北上,行至老鸦滩为六曲,六曲流程最短。但是天游峰乃“武夷第一胜地”,登临峰顶一览台,极目四望,群峰积翠,九曲环碧,一览无遗。主要景点有:天游峰、晒布岩、苍屏峰、仙掌峰、响声岩等。
  响声岩的著名石刻“逝者如斯”和“空谷传声”,形容朱子源远流长的儒家道统和黄钟大吕般的思想,可以说恰到好处;与地理的契合,也是独一无二的。响声岩的佳妙之处在于倾听回声。石壁东西相对,形成一个喇叭形的穹谷。穹谷所对的北岸,群峰环峙壁立,游客的欢声笑语在穹谷和北岸的峰壁之间往返回荡,经久不息。而河流在此形成一个巨大的“S”,与丹霞山体一起,构成一个“太极图”,碧绿的溪水在红色山脉之间蜿蜒流动,演绎着阴阳相生相克的法则。而“太极”是朱熹理学体系的核心范畴,朱熹又称理为太极,“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七曲 碧滩回看 雨泉飞寒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七曲溪北的三仰峰,为武夷景区最高峰,海拔717.7米。它的别名老君岩,半麓的棋盘石,以及“悟源涧”题刻,隐喻着武夷文化的道教渊源。据说武夷山峰、岩、涧、石的命名最初为隐居此地的道人,今天有研究者称,在武夷山七十平方公里的景区之内,各个峰、岩,景点命名有着特殊涵义和严密的逻辑联系,把这些地名接文字的意思翻译成具体的图象后,整个武夷山成了一个巨大的道教宫观。不过这样的图象太难亲眼见到,也不知道真假。
  武夷山始终三教同山,和平共处,却是一个真的奇迹。朱熹正是一个儒、释、道三教文化贯通的人物。从七曲往上可见的三教峰,正是寓意三教荟萃山中。
  
  八曲 天理人欲,不亦悲乎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追求至高道德和至善人性的理学,被歪曲到只剩下“存天理,灭人欲”寥寥几字,不亦悲乎?更可悲的是,我们还在传唱着朱熹的“风流韵事”……
  八曲溪流两岸有很多奇峰怪石,被冠以动物之名,还附会出朱熹与狐狸精的故事,说朱熹在溪边读书讲课的时候,与一个叫胡丽娘的美女双宿双飞,结局自然是狐狸精被打回原形死去。经典的黄梅戏《朱熹与丽娘》就是因此而来,剧情简介这样说: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在武夷山讲学,大谈其“灭人欲,存天理”之说。然而道貌岸然的朱夫子在当时当地却有一段出乎意料的艳遇,在不惑之年被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给迷惑了。
  狐狸精传说显然是胡编乱造的。这出戏大致可以代表老百姓对待这位千古大儒的基本态度。攻击一个人的作风和道德问题,在封建社会无疑有致命的杀伤力。现在很难考证它的来历,推测应该是民众以此讽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对于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多少人系统学习过朱熹复杂的学说,只知道他说的“存天理,灭人欲”这句混账话,造就了多少人性悲剧。在统治阶级极力宣传的时候,处于弱势地位的小民无力抗衡强大的官方意识形态,于是只能用类似谣言的传说去发泄他们的不满,道貌岸然的朱夫子便成了绯闻缠身的伪君子。在那些绯闻里,朱熹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代表人们痛恨的虚伪假道德。
  他反对功利之学,而他自己的学说却被历代加以改造利用,成为后世博取功名之学。他的“存天理,灭人欲”呼吁统治者和文化人存善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却成为禁锢百姓的“以理杀人”……追求至高道德和至善人性的理学,被歪曲到只剩下“存天理,灭人欲”寥寥几字,不亦悲乎?更可悲的是,我们还在传唱着朱熹的“风流韵事”……
  
  九曲 豁然开朗 别有天地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从峭岩附近的浅滩,到齐云峰下的星村镇,是为九曲。到了这里,放眼西望,平畴沃野,豁然开朗。朱熹的《九曲棹歌》的次序是坐船逆流而上数的,但坐竹筏逆流而行,危险性较大,所以现在游九曲是从星村渡的平川开始,顺流而下,从九曲到一曲。
  不管是在此系舟还是开船,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仿佛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平川,既是一个新的境界,不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吗?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责任编辑 彭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