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科层管理:构建和谐班级的障碍:关爱特殊儿童,构建和谐班级
 

科层管理:构建和谐班级的障碍:关爱特殊儿童,构建和谐班级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3:54 影响了:

  【摘 要】为了充分发挥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班主任倾向于建立“金字塔”模型的班级结构,采用科层式的管理模式。而科层式管理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小团体的出现消解了班级成员之间的和谐统一,家长式的管理破坏了师生关系的和谐统一,“好孩子”的培养目标抹杀了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由于科层式管理本身的缺陷,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和谐班级的构建。
  【关键词】班主任 科层管理 和谐班级 “金字塔”模型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它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班级的功能主要包括两大类,即社会化功能(socialization function)与选择功能(selection function)。“社会化功能是指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责任感方面的功能;选择功能是指在形成并鉴别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社会结构补充各种成人角色提供依据方面的功能。”[1]科层管理的特点与班级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严格的规范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班主任)倾向于采用科层管理的方式。
  一、班级中的科层式管理透析
  科层式管理是德国管理学大师马克斯・韦伯(M. Weber,1864-1920)提出的,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责权明确的组织模式。
  马克斯・韦伯认为科层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等级制度森严。在科层制组织中,具有一大批的权威人物,这些权威人物是按照组织内部的等级制度依次排列的,下级必须接受上级的领导和监督并对上级负责。其次,职责分工明确。在科层制组织中,根据组织成员的等级和职位划分任务,处于不同等级和职位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责任,具有清楚的职责范围。每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任务,按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承担不同的组织角色。再次,组织管理规范。在科层结构中,组织的运作、组织成员的活动都受到组织规范的严格约束。也就是说,上级管理者很容易对下级组织成员进行管理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目标。运用科层式管理的视角审视当前的班级管理,我们随处可见科层管理的影子。
  1.班级结构层级化
  在班级组织中,在班主任的全盘统领下,班级成员的职位分为班长、副班长、班级委员(纪律委员、学习委员、文艺委员和宣传委员等)、小组长以及其他班级成员等若干层次,构成了典型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处于“金字塔”顶层的是班长(或副班长),处于底层的是班级其他成员,处于中间层的是其他班级委员、小组长等,呈现出鲜明的科层制管理的特征,即等级制度森严。
  2.成员分工专门化
  从“金字塔”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处于不同职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例如在班主任的领导下,班长负责全班事务,班级的各个委员分别负责与之担任职务相对应的工作。由于不同的学生按照班主任的要求集中精力地处理某一类工作,不论是学校交给的任务还是班主任欲实现的管理和教学目标都能得到较好的落实。
  3.班级管理制度化
  在现代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都会自行组织班干部或者制定班级管理规章,这些规章明确规定学生的一言一行并且要求其严格遵守执行。正如福柯所言,学生必须随时“保持笔直的身体,稍稍向左自然地侧身前倾,肘部放在桌上,只要不遮住视线,可以用手支着下颌。在桌下,左腿应比右腿稍微靠前。在身体与桌子之间应有二指宽的距离”等。[2]这些要求看起来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其实质是对学生的行为实施全程的制度化的约束。由于“金字塔”组织结构强调等级层次、职能分工和对既定程序的遵守等,都有利于班级的发展,所以,现行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大多采用以“金字塔”组织结构为载体的科层式管理。
  二、科层管理对和谐班级的消解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和谐”变成了社会的共同话语。社会和谐应保证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场所学校的和谐,而班级和谐是实现和保障学校和谐的基础。和谐班级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是班级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和谐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不可否认,现采用的科层式班级管理具有学生层级划分清晰,职责分工明确,管理过程规范化等优点。但是,也应该看到,科层式班级管理严重破坏了班级和谐,消解了和谐班级的特质,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团体的出现消解了班级成员之间的和谐统一
  和谐班级是每一位班级成员关系的和谐统一。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才能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具有良好班风的集体;也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班集体中,学生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如果班主任长期实行科层式的班级管理,会严重破坏班级成员之间的和谐统一。因为在“金字塔”模型的班级组织结构内,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字塔”中处于同一层级的学生就容易形成小团体(非正式群体)。例如处于“金字塔”顶层的班委(包括班长和各类班委)就会形成“班干部群体”。一般情况下,在中小学阶段担任班干部的同学学习成绩都比较好,乐于共同探讨学习内容,同时由于工作上的来往,这一层级的学生之间的沟通会不断地增加,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紧密,从而形成“班干部群体”(小团体)。而这些班干部往往肩负着班主任赋予的管理班级的任务,为了实现对班级的管理,他们就会运用班主任赋予的权力对处于“金字塔”底层的班级其他成员进行监督和管理,有的班干部甚至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欺压非班干部成员。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处于“金字塔”顶层的“班干部群体”和处于“金字塔”底层的班级其他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处于“金字塔”底层的班级其他成员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对抗“班干部群体”,就会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非班干部群体”。又因班主任个人原因和学生学习成绩等因素的影响,这两个群体的成员之间很难进行流通,所以就会出现占班级少数人的“干部阶层”和占班级大多数人的“群众阶层”。有调查发现,在小学里担任班干部的仅占17%,其中连续6年担任班干部的占了28.8%;而没有班干部经历的占了83%。[3]当然,由于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和家庭背景等情况不同,“非班干部群体”之间也会分化,重新组合成许多3~5人的小群体。在这种情况下,班级里出现非班干部成员添油加醋向班主任状告班干部成员,个子大的欺负个子小的,为了维护本群里的利益,三五个同学一起撒谎等违规违纪现象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
  2.家长式的管理破坏了师生关系的和谐统一
  和谐班级是师生关系的和谐统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和谐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班主任)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热爱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发扬民主作风,以营造师生平等和允许发表不同意见的环境,要努力建立一种融洽和睦的师生关系,把全班的积极性调动到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上来”。[4]而在科层式的班级管理体制下,班主任往往采用家长式的管理方式。采用家长式管理的班主任倾向于实行个人独裁领导,把管理班级的权利完全集中于自己手中,他决定和设计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班级管理规定,分配班级管理任务,确定班级管理人员。同时,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威性,防止学生挑战自己的权威,特意与班级成员保持一定的距离,缺乏感情交流。虽然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能迫使学生严格遵守班级的各项规定,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这种高压的管理方式下,学生的消极态度和对教师及学习任务的对抗情绪也会不断增长,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师生关系的紧张甚至出现敌对状态。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出现一些令教师瞠目结舌、心惊胆战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了,例如为了报复教师,让教师受到校长的批评或者得不到奖金,在期末考试时学生故意把成绩考砸;为了让教师在众人面前出洋相,故意在上课时(甚至公开课)给教师出难题或者扰乱课堂秩序等。
  3.“好孩子”的培养目标抹杀了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
  和谐班级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尊重差异,统一共存是和谐班级的本质体现。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许多个性特征还不稳定,很多潜能还没发挥出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充分尊重个人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才能的发挥。而采用科层式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倾向于把学生当做一个被动的受管理者,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总是企图利用一套既定的方式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教育,以确保把所有学生的言行限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在这一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班主任(教师)往往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老师说什么就应该做什么”,培养“好孩子”成为其最重要的目标。其结果是教师(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不允许学生有怀疑精神,不允许学生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服从,要求学生听话。那些具有创造性,具有怀疑精神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调皮捣蛋”的学生,有的甚至被贴上“傻瓜”或“刺头”等标签,同时屡屡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或者横眉冷对。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生慢慢变得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敢向教师的权威提出挑战,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学习和生活,并且努力达到教师心目中“好孩子”“好学生”的标准,最终学生的身上所具有的鲜明个性被抹杀,于是学校变成了“加工厂”,学生就像这个加工厂用同一模子生产出来的“产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相同的“质地”,毫无主见和个性可言。
  总之,科层式管理在实现教学目标、维护教师权威、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等方面确实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科层管理过于强调高压、僵化、整齐划一,教师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高学习,低关心”“见物不见人”,甚至“目中无人”的局面[5],只把学生当做可利用的资源,使得学生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甚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影响和谐班级的构建。因此,在当前大力提倡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班级的大环境下,教师(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人文精神,以学生为本,关心热爱学生,尊重欣赏学生,改变家长式的科层管理方式,实行民主制管理,将制度约束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保障学生之间的和谐统一,保障师生之间的和谐统一,保障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和谐统一,实现构建和谐班级的目标。
  (作者单位:程建坤,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方海霞,苍南县马站小学,浙江苍南,325809)
  
  参考文献:
  [1][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77,284.
  [2][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72.
  [4]罗锡光.如何构建和谐班级[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10):89.
  [5]夏心军.实现和谐――走出班级“制度化”管理的困惑[J].当代教育科学,2004(18):22-2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