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浓浓故乡恋,深深母子情]
 

[浓浓故乡恋,深深母子情]

发布时间:2019-01-20 04:01:07 影响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叙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去城里居住,离开祖国去德国留学后,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思念。为具体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步入语境,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深深的母子情和浓浓的故乡恋。
  一、创设情境,架设情感的桥梁
  很多孩子虽无长期与母亲离别的经历,但不少人或外出旅游,或外出活动,都有暂别母亲的体验,这是他们走进文本的桥梁。新课导入可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叙心声,谈感受。继而引导:①母亲是我们的保护伞,是我们的守护神。我们中的不少人,肯定有过与母亲暂别的经历,起先你可能没什么感觉,然而用不了三天,你对母亲思念就会日趋强烈,你有这方面的经历吗?――回忆离别情感,抒发思念之情。②课文《怀念母亲》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思念,怎样的一种情感呢?今天我们要走进课文去感受,走近作者去体会。
  二、自读课文,理清情感的脉络
  先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接着默读思考:课文中“母亲”的内涵是怎样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化?――把握内容,理清思路:作者去城里居住,思念家乡的母亲;作者去德国留学,思念家乡母亲和祖国母亲。再细读课文,画出写怀念母亲和祖国的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句子包含的情感,弄清作者是怎样凭借对事情的叙述,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这种情感的。
  三、走进情境,感受情感的真挚
  1?郾感受身居城市对母亲的怀念。过早地离开母亲,后又成为没有母亲的孤儿,使作者深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使他“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城中对母亲的怀念,可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细读深思,想象情境,具体感受: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①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很小离开母亲,很少见到母亲。)②六岁离开母亲,曾回家两次,几天后就又离开,你能想象母子分别的情景吗?(分别的依依不舍,母子的浓浓深情。)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①仔细读读这段话,你从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想象痛不欲生的场景,感受对母亲的怀念。)②推想作者没能实现的愿望是什么,理解作者“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的原因。
  2?郾感受身居国外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从国内到了国外,作者对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主要是借梦境折射、日记表达、散文抒发的。可引导学生在想象梦境、阅读日记、欣赏散文中去体会,去感受。
  (1)“梦境”中感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的生母”与“祖国母亲”频来入梦,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①“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描述梦境吗?(母亲或是询问饮食起居,或是关注学习生活;作者或是问候生活状况,或是叮嘱保重身体。)②祖国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情境吗?(想象作者在祖国的生活,梦中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朋友,体会祖国母亲对海外赤子的关爱和希望,体会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
  (2)“日记”中体会。身居国外,别离故乡,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如影随形,文中的4个日记片段,相隔仅13天,足见作者的思念是何等强烈,何等急切。可引导走进情境,细心感受,用心揣摩。①身处异国,漂泊他乡,作者常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从日记片段可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可引导细读日记,画出写景、写人的句子,体会怀念之情的真切。②对写景句子“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可引导阅读想象,叙谈感受。(由暗夜的朦胧,雨天的阴晦,想象心中的惆怅,游子的孤独,感受此情此景下,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之情。)③对房东太太的描写,可引导自读思考:这是怎样的母亲?看到这样的母亲作者有什么表现?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由房东太太的“高兴”和“沮丧”,感受天下慈母心对孩子的想念和牵挂,感受儿女在母亲心目中的位置;由作者的“想起”和“想哭”,感受天下游子情:对母亲的思念和挂念,感受母亲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④感受怀念的甜蜜。日记中这样叙述:“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里怀念之情的真实表露,为什么“凄凉”而又“甜蜜”呢?这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可这样引导:如果是你,孤身一人到国外求学,肯定也有很多时候思念祖国的家乡,思念亲人和朋友,哪些时候呢?(明月高悬,清风徐来时;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逢年过节,千家团圆时;生活不顺,遇到坎坷时……)你能想象某个时候思念母亲、思念朋友、思念祖国的情景吗?(盼望朋友会聚,问候家乡母亲,想念祖国母亲,盼望早日归国……)为什么“我”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山水阻隔难相见,时空阻断难会面,孤独与忧伤中感到凄凉;山水阻不断思念,时空隔不了怀念。想象中的会面,幻想中的团聚,能消除自己的孤寂,给自己带来慰藉;能消除异国的惆怅,让自己感到甜蜜。)
  (3)“散文”中体察。白天难以归国,难见母亲,难遇朋友,作者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梦中。可见,《寻梦》是怀念之情的集中体现:“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奇妙的梦境,给作者诸多的寄托;梦境的破灭,让作者无限的惆怅。要引导学生细心阅读,反复体会,想象与母亲相见的神奇梦境,感受与母亲相见的无限幸福。继而引导讨论: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引导具体描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
  四、创设情境,促进情感的升华
  课文最后一段,交代了空间距离的变化与母亲内涵的变更,在国内,只怀念一个母亲,在国外,怀念中又增添了祖国母亲,且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伴随他在欧洲度过了十一年。教学时可让学生朗读体会其中深深的怀念之情。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引导表述:同学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回归祖国、回归家乡的时刻,盼来了投入母亲怀抱的时候,如果你就是作者,登上了归国的轮船,站在甲板上,遥望东方,对着自己的母亲,对着自己的祖国,你有什么想说呢?――叙述心中的话语,表达真切的思念。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