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三方视角]语文教学细读文本感受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三方视角]语文教学细读文本感受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7:14 影响了:

  内容摘要:文本细读是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阅读教学所采用的一种文本分析方法。该文结合阅读教学实践,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分析“从表面到表面滑行”的弊病,探讨了从作者、教者、习者三方视角进行文本细读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获得多重的阅读体验,全面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 三方视角
  
  近年来,文本细读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被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所采用。在实践中笔者感到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文本分析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从表面到表面滑行”的弊病,它所倡导的三方分析视角,能促进学生由一元化的理解向多元化、立体化的理解转化,可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获得多重的阅读体验,全面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作者的角度细读文本
  这种阅读角度认为阅读的目的就是领会作者的意图。作者的本意是一切阅读理解活动的本原,任何主动的、创造性的想象都被排除在阅读行为之外。读者要尽一切可能还原作者本意。因而,读者应是一块白板,不带任何主观偏见,不加任何属于自己的“杂质”,原原本本地拷贝作者的原意。正如文艺批评家赫施所说:“解释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在解释者自身中重建作者的‘逻辑’、他的态度和他的文化给定物,简而言之作者的世界。”
  这种阅读角度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语文教材一直是经史子集,儒家经典,从作者的角度鉴赏一直是其主要学习方式。近代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中也认为初中生学语文的目的无外乎获得“文学的常识,培养鉴赏能力,练习表现的技术”,把鉴赏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
  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我们能了解到我国的阅读教学偏向于培养学生将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体验,即“鉴赏者”的阅读价值取向,就是说要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不需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体现在教学中,即未读具体文章前,每篇文章都具有权威性和经典性,师生要做的只是需要找出好在哪里。以这样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心理去阅读文章,其结果是培养对文章的鉴赏性理解。
  这种分析角度尤其适用于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教学,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所以在教学时我们无疑要采用作者的角度学习。而这种角度同时导致了鉴赏性的阅读教学模式,如注重学生体验与感悟的语感教学、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积累、体验、领悟,最终能够确切、流畅、生动地表情达意、叙事状物,重视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及语感的形成,逐步实现由教育的外烁论向教育的内发论转向。
  如对经典散文《济南的冬天》的阅读,可先让学生去整体直觉。最直接的办法是“诵读”而待其意自现,然后通过对优美语句的品味,再加上学生自己对冬天的亲历、体验,就会被作品中温晴的冬天所感染,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不自觉地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作者角度下的教学,多注重学生语言欣赏、感悟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背、多说、多写及在一定的语境中分析言语。
  这种角度阅读文本的缺点就在于对学生接受式的培养,学生习惯于模仿、习惯于被动接受、习惯于文本呈现的就一定是最好的,长久如此,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批判性,因而导致出现千人一面的理解,千篇一律的作文。
  二.从教者的角度细读文本
  这种阅读角度,就是要边读边考虑:我该怎么教?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法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具体地说,作为教者的阅读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
  1.通过教学试图让学生达到的目的
  教者的细读文本是备课中首先要完成的环节。通过细读才能制订切合学生实际的三维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恰当的教学情景,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包括:①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性中显志的特点;③与《沁园春・长沙》比较阅读。
  2.用何种途径和方法来达到目的
  就是结合文本的特点来细化教学环节,如寻找最佳切入点、确定教学线索、组合包括多媒体课件在内的直观教具等。《沁园春・雪》是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来营造意境、体现诗人感情的,可以此为线索切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他的诗歌总是能表现他博大的胸怀,你从文中那些描写可看出来?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哪些地方学生有可能读不好,比如学生可能会像读其他课文那样,速度过快,声音过响,又如诵读时情感的变化与声音高低的变化不能一致等。
  3.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笔者在教文言文《于园》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尚处在形象思维较强的阶段,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借助资料,将于园的样子画出来。这种教学不落俗套,跳出先翻译再讲解的模式,采取学生画画,自主体验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三奇”特点,即“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同时学生在画的同时即也理解了文章的空间顺序问题,画面一目了然。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犹如一盏航灯,应充分利用教学机智及时点拨和引领、提升学生,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从习者的角度细读文本
  教师在阅读文本时必须换位思考:如果让学生来读,他们会怎样解读?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产生异读吗?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体会……这就是站在习者的角度来阅读文本。
  习者解读的目的是在建构文本意义的同时实现自我建构。习者的阅读应是常说的批判性阅读:一边阅读一边能对阅读的内容进一步做广泛的推理,找出关系,明确要点,得出概括结论,评价内容,体会比喻,评价作者的态度,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阅读角度的价值取向,正是我们以往语文课程中所缺失的。事实上也正因为别人的见解与自己的有所不同,才需要阅读,才需要去理解,才能扩充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方法。
  这种角度在新课程标准中表现很明显,如7―9年级的阶段目标:“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师生和文本的对话应是平等的,应是读者与文本双向敞开、相互深入、相互应对、相互倾诉、相互生成的过程。文本因读者而实现其意义,读者因文本而提升其生命,它们间是互生互存的融合关系。
  细读文本应先准确理解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事实和观点,然后分析观点与事实是否相符,从而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看法,是同意还是反对,或部分接受等等并能自圆其说。习者可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观点,并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和矛盾之处,结合自己的分析和推理,最终判断文章内容的真实和有效,生出自己的新意。其总体趋势是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教师更重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文本,在多大程度上构建理解及构建何种理解,鼓励学生对文章、对人生信念、对人际交往以及对文章中所体现的文化等比较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批判并进行创新,重视个性化的生成。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待人接物的品质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如《安恩和奶牛》一课,我们在思想感情方面可能需要学生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他们生命需求的善良感情。但我们也不能拒绝学生这样的理解:安恩和奶牛都很寂寞,只能到集市上来寻找“热闹”。同时学生还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冷漠紧张的态度,通过不同的买牛者进行了一一呈现。
  从习者的角度对文本进行细读是目前时下比较倡导的阅读角度。也是较为开放的阅读角度。
  作者、教者和习者的三方分析视角,各有长处,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个文本的不同,做与之相适应的调整。但这种三方视角的分析角度,改变了我们以往单一的阅读体验,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着极大的帮助。如果我们不断实践,必将使文本细读这种方法得到更好的应用,以促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张锦程,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江苏苏州市草桥中学校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