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也谈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也谈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发布时间:2019-01-29 04:12:17 影响了: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角色;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修养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20―01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只能扮演“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亦步亦趋,很少有发挥教师自主性的余地,教学缺乏生命力,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学生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向”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适应“课程要求”,学得痛苦。
  教师都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学,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激情、灵感、知识和经验与课程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并且与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流,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体验纳入课堂,教学才会富有吸引力。所以,新课程倡导课程实施要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新取向。
  改变教学模式和备课方式,研究学生,关注学生
  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一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课堂上学生的行为预先设计,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更多地还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重视学生的思考。如在语文阅读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解读。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与作品有关的知识。
  在学生讲出各自的理解之后,教师要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相对欠缺,教师有较为丰富的经验阅历,在学生交流探究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必然会使整个研讨过程发生令人兴奋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成了被动接受的过程。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相反却成为学生发展智力的阻力。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全面提升各方面的修养
  新教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也就是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性和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改变自己原有的观念,不要以为自己仅仅是一名英语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学习英语学科知识就够了。实际上,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负责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而不仅仅是他们英语学科方面素质的发展。有些教师在实践中对综合化的新教材设计,指责说哪些是数学教师的事,哪些是生物教师的事,不是他分内的责任。应该说,这是一种学科严格区分的陈旧观念,应该摒弃。更何况无论是哪科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品德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教师教学如同雕塑,对学生的“雕塑”是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所以,其成功与否都属于集体。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运用新方法于实践的过程,这大概是教师工作中最复杂的部分,它不仅需要教师有真正的创造性态度、渊博的学识,还要能深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这一过程不能硬性促进,也不能要求教师只能这样或那样讲课。在不破坏每个教师逐步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应当一步一步引导教师运用新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编辑:董向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