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疼痛的教育_疼痛教育
 

疼痛的教育_疼痛教育

发布时间:2019-01-29 04:12:20 影响了:

  之一 教育的苍白      镜头一:教室里,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们读“云”字,才刚三岁多的娃娃,听不懂老师在读什么,总把“云”读成了“鱼”。   “云!云!”老师放大了音量。
  “鱼!鱼!”孩子们如故。
  很长时间过去了,孩子们厌烦了,老师也渐渐没了耐心,只有转到下一个字的教学:“河,河……”
  窗外,阳光灿烂,云朵儿净白而飘逸。可是,老师没有指着窗外的云说:“孩子们,看哪,那就是云!就是老师卡片上的这个字,云朵的云。来,看着窗外的白云,跟老师读:云,云朵的云!”
  孩子们还会读成“鱼”吗?肯定不会了。
  
  镜头二:窗外的雨淅淅沥沥的,小学生们正在学习课文《雨》。老师领着他们,解释了词语,划分了段落,总结了写法。下课的时候,孩子们笔记本上已是密密麻麻的了。整堂课,老师始终没有让孩子们望一望窗外,也没有让孩子们静一静去听听雨声。
  窗外的世界,都在雨中呢……
  
  镜头三:在观摩课上,老师把从电脑上下载和打印了的那一双双“脚印”贴在教室的墙上,教导孩子们:“看呀,这是什么?”
  其实,就在那间教室里,还有楼梯间的墙角下,印满了孩子们密密匝匝的真正的脚印,老师只需让孩子们到处看看,用脚踩踩,足矣。
  
  课本上说,要爱护公物,做文明的小公民,可我们的孩子,一旦走出老师的视野,就到处乱涂乱抹,乱砸乱打。
  课本上说,要孝敬父母,热爱劳动,可我们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动辄跟父母吹胡子瞪眼。
  课本上的好多道理,也只停留在说教的层面。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苍白之处。在我们需要把生活引进课堂的时候,我们没有;在我们需要把课堂引进生活的时候,我们也没有。
  这不是教育的苍白之处么?
  之二 院子里的娃娃
  
  院子里的娃娃。我说的是上小学的、十岁左右的那一茬茬的娃娃。
  院子里的娃娃骑着滑板车赛跑。
  院子里的娃娃穿着旱冰鞋赛跑。
  院子里的娃娃骑着自行车赛跑。
  院子里的娃娃遥控着赛车赛跑。
  院子里的娃娃往自行车棚的铁架子缝里投篮。
  院子里的娃娃在西侧花园与东侧花园的过道里射门。
  院子里的娃娃每天放学后把书包随手丢在屁股旁,跪在水泥地上玩。
  院子里的娃娃平时总是争分夺秒地聚在一起玩,但用不了多久,会被这一层楼那一层楼、这个窗口那个窗口伸出来的嘴、眼“收”了回去。
  如今,院子里的娃娃寒假、暑假几乎不见一个。前院的后院的,提琴的背画夹的,背书包的,踢足球的,全都被这里那里的班“收”了去。
  院子里没了娃娃,院子里什么时候都静悄悄地,尽管院子里的娃娃不少。
  院子里的娃娃,凯凯戴眼镜了,伟伟戴眼镜了,下一个就到勃勃了。下一个,还会有很多很多的,戴眼镜的娃娃出现……
  
  之三 如此惩罚
  
  现象一:
  少凯,那个脸总是脏兮兮的,脖子上总是积着污垢的男孩,他是我的朋友,因为他是儿子的好朋友。
  见他次数多了,我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儿,无论平常还是周末,少凯总是牢牢地戴着他的红领巾,而且,总像绑一条随便的绳子那样,把红领巾直接绑在脖颈上,而不是整整齐齐地戴在衣领下。无论少凯是溜滑板车,还是打游戏卡,那条拴得像绳子一样的红领巾总在他的脖颈上晃来晃去的。我很奇怪,一个懒散的老不洗脸的孩子,咋就把戴红领巾那么当回事儿呢。
  一个周六的晚上,我见少凯在院子里溜滑板车累得满头大汗,那条红领巾一如既往地在他脖颈上晃来晃去。我问他:“少凯,你怎么什么时候都戴着红领巾呢?玩的时候取下它不是更利索些么。”
  没想到一向礼貌的少凯脖子一梗:“我才不摘呢,晚上睡觉都戴着它呢!”
  这就奇了。我问:“为啥?”
  “你想,一次不戴红领巾,老师就让抄一篇五百字的课文,我都抄过好几次了。我傻啊?晚上睡觉都不摘,我再不会忘戴了。”少凯说。
  我懵了。
  红领巾是什么?戴红领巾的意义又是什么?别说这一代的孩子你问起来有多数不知道,就是现在的好多老师也未必能说出一二三来。
  因为孩子老是忘戴红领巾而对他做如此惩罚,那么,这个老师的教育方式可谓背离教育初衷很远很远了。
  
  现象二:
  在半昏半明的家属楼过道里,我听到了一家三口的简短对话。
  儿子:“爸,给我再买个溜溜球吧,五元钱的那种。我零花钱买的那个坏了,真的不能玩了。”
  爸爸:“少嚷!再嚷,我让你回去做作业。”
  儿子不再吱声。
  妈妈:“啧啧,你呀你!别人设法提高娃娃的学习兴趣呢,你倒好,动不动拿做作业吓唬娃娃。”
  一家三口走远了。
  我想,孩子大概再不敢要溜溜球了。因为对于他来说,做作业的痛苦要比溜溜球对他的诱惑力量更大一些。爸爸之所以选择那样一个话题来吓唬他,是因为爸爸知道儿子最怕的是什么。“做作业”,是爸爸控制和威吓儿子的有效“武器”。
  ……
  如此种种不似惩罚的惩罚,这是谁的尴尬?
  
  之四小贤,小贤
  
  1
  小贤是个聪明而勤奋的孩子。
  不管是在那只有几十个娃娃的农村小学里,还是在县城一中,小贤一直是学习顶呱呱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多叫乡下种地的爹娘放心啊。
  可事实不是这样的。
  第一年高考,小贤就考了626的高分,很棒的分数。
  可是,小贤脱档了。他报的西安交大报考者扎堆了,小贤的分数正好在线下两分。两分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课本课本,习题习题……小贤怕了那一种排山倒海般的学习生活。高三复读的第一个月,小贤老是迟到,赖在被窝里不肯起来。直到班主任严厉地说:“小贤,你再迟到一次,我就罚你打扫一学期的卫生!”
  2
  小贤没有再迟到过。
  小贤不是怕打扫一学期的卫生,小贤知道所有的落榜生再无路可走,尤其是像他这样学习还不赖的乡下孩子,只有上了高考独木桥,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小贤没有给自己和乡下的爹娘丢脸,第二次高考,小贤考了666的高分。多好的数字。
  小贤上了南开大学,中国的名牌大学之一。
  按说,小贤还是挺遗憾的。666的分数,超出了当年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线十几分。但小贤怕重蹈覆辙,胆子就变小了。
  高考有时就是**。
  3
  2008年,小贤南开大学毕业的那年,正好遇上国际金融危机。而他的就业去向,恰恰就在金融行业。
  小贤的择业自荐书,雪片一样的飞舞又雪片一样的消逝。
  小贤成了就业市场上一个不起眼的弃儿。
  4
  小贤发愤考研。可是,小贤失败了,没有迈进那个暂且可以缓冲的门槛。
  考研,再考研。除了考研,似乎没有更好的方式让小贤能够缓冲面前的窘境。可是,小贤再次考研失败了,笔试过关面试卡壳。
  5
  南开大学毕业第三年的小贤,毕业也失业了的小贤,头发好长,烟瘾好深,酒量好大。而以前,他从来不是这样一个孩子。
  小贤,小贤,我们已经好久好久没有见到你了。可要是见到你了,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小贤,小贤……我们只能在心里,一再地喊着这样的一些孩子的名字,而不知接下去又该说些什么。
  没有,我们无话可说。只有悲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