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徘徊在地狱之门 地狱之门
 

徘徊在地狱之门 地狱之门

发布时间:2019-02-12 03:59:38 影响了:

  继2010年3月韩国“天安舰”爆炸沉没事件,11月朝、韩延坪岛炮击事件,美、韩在朝鲜半岛西部海域为期4天的联合军事演习后,韩国又单独进行了应对反舰导弹攻击、防空、反潜等科目的演练,以及对朝鲜半岛西部、南部、东部海域二十余处地点的实弹射击训练。如果说在“天安舰”爆炸沉没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中,朝鲜有“被主动”之嫌的话,那么,后面的联合军事演习、单科目演练和实弹射击训练,则是韩国“高调”向朝鲜叫板的举动。然而,面对韩国的挑衅行为,朝鲜竟出人意料地“低调”,认为“不值得反应”。这与朝鲜一直以来的强硬态度形成强烈对比,让人颇为不解。朝鲜不是有数目不菲的弹道导弹吗?朝鲜不是进行过2次核试验吗?难道朝鲜的弹道导弹和核能力不足以对韩国构成有效的、实质性的威慑?更进一步地,弹道导弹和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现有的反导防御系统经得起实战的考验吗?
  另外,美国正在发展的“全球快速打击系统”让人们看到了战略弹道导弹应用正在向战术化方向发展,这种趋势对世界是福还是祸?它是否会成为未来弹道导弹的发展方向?围绕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与第二炮兵指挥学院作战指挥实验室副教授汤志成大校就战略弹道导弹、战术弹道导弹、反导防御及其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绝对主角
  
  记者(以下简称记):1942年,纳粹德国研制成功V-2火箭(又称V-2导弹),它被认为是弹道导弹的鼻祖,自那以后,弹道导弹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你能否谈谈什么是弹道导弹,它与最初的火箭,以及后来的巡航导弹有什么区别?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展情况如何?
  
  汤志成(以下简称汤):弹道导弹是在火箭发动机推力作用下按预定程序飞行,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的导弹。依发射点与目标位置的不同,其可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
  目前战略弹道导弹已发展到第五代。
  第一代战略弹道导弹的主要特点:地面贮存和发射,生存能力低;使用低温液体推进剂,只能在临发射前加注,反应时间较长;采用惯性+无线电复合制导或初级的纯惯性制导方式,命中精度低;单弹头,无突防装置。其大多于20世纪50年代部署,如前苏联的SS-6“警棍”洲际导弹、美国的“宇宦神”洲际导弹等。
  第二代战略弹道导弹的主要特点:地下井贮存和发射,生存能力和反应速度有所提高:使用可贮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弹头增加突防装置且具有变换打击目标的能力;命中精度、威力、可靠性有所提高。其大多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期部署,如美国的“大力神”II、“民兵”,I/II洲际导弹,前苏联的SS-7“鞍工”、SS-8“黑羚羊”洲际导弹等。
  第三代战略弹道导弹的主要特点:采用加固地下井贮存和发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采用集束式多弹头或分导式多弹头,突防能力和同时攻击多目标能力显著增强。其大多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部署,如美国的“民兵”III洲际导弹,“北极星”A、“海神”潜地导弹,前苏联的SS-9“悬崖”、SS-11“赛果”、SS-13“野人”地地导弹和SS-N-6“塞尔布”、SS-N-8“叶蜂”潜地导弹等。
  第四代战略弹道导弹的主要特点:投掷重量大,可携带更多的分导式多弹头;命中精度高,具有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其大多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部署,如前苏联SS-17“飞马”、SS-18“撒旦”、SS-19“匕首”洲际弹道导弹和SS-N-17“猎鸟”、SS-N-18“浦鱼”潜地导弹,美国“和平卫士”洲际导弹和“三叉戟”C-4/D-5潜地导弹等。前苏联在部署第四代导弹后,导弹的投掷重量和弹头的总当量超过美国,质量也接近美国。
  第五代战略弹道导弹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发展和部署的导弹。这一代导弹更注重小型化和提高机动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美国于1983年开始研制的“侏儒”导弹,弹长仅16.15米,弹径仅1.17米,起飞重量仅16.8吨。美国曾计划将“侏儒”导弹机动部署,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动洲际导弹(机动速度达96公里/时,机动范围达32362平方公里);前苏联/俄罗斯SS-24“手术刀”铁路机动导弹,SS-25“镰刀”、SS-27“白杨”-M公路机动导弹也属于第五代战略弹道导弹。
  
  至于运载火箭,是把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探测器等航天器从地球运送到预定轨道的多级火箭。其与弹道导弹可以说是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不仅皆以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而且在飞行原理、箭体结构和飞行控制系统等方面也都基本相同。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是航天器;弹道导弹的有效载荷是战斗部(弹头)。换言之,只要把运载火箭携带的航天器换成战斗部,增加制导装置,改变飞行轨道,就可以使运载火箭成为攻击地面目标的弹道导弹。反之亦然,弹道导弹经过改装也可用于发射航天器。第二,计算表明,由于受到火箭发动机比冲(火箭发动机消耗单位质量推进剂或燃料所产生的推力)和结构水平的限制,目前要用单级火箭进行宇宙飞行是不可能的,因此,运载火箭一般由2~4级火箭组成,但仅采用一级火箭发动机的弹道导弹却并不少见。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和中国DF-11/15导弹均为单级固体弹道导弹。
  与运载火箭不同,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之间的差异则较为明显。从外观结构上看,巡航导弹为有翼导弹,既有弹翼,又有尾翼;但弹道导弹一般没有弹翼,有些弹道导弹甚至连尾翼也没有。从飞行方式上看,巡航导弹实际上是一种无人驾驶飞行器,只在大气层内飞行;弹道导弹则主要在空气稀薄的高空或外层空间飞行。从动力系统上看,巡航导弹采用空气喷气发动机,导弹本身只携带燃烧剂,不携带氧化剂;弹道导弹采用火箭发动机,导弹本身既带燃烧剂,也带氧化剂。从飞行速度上看,巡航导弹既可以是亚音速的,也可以是超音速、高超音速的;弹道导弹通常都是高超音速的。从制导模式上看,巡航导弹均采用全程制导模式;但弹道导弹则不然,仅有极少数采用全程制导方式,有很多弹道导弹只在主动段制导,在火箭发动机关机后依靠惯性自由飞行。
  记:V-2火箭最初使用的是常规弹头,只能摧毁几千平方米的城市街区,二战中纳粹德国虽然大量使用了这种武器,但终究没能扭转战局。1945年8月6日,美国对日本广岛使用了一种威力惊人的武器一原子弹。很快,一些军事专家就意识到,将弹道导弹与威力惊人的原子弹结合在一起,将有可能在没有一兵一卒踏入对方领土的情况下就摧毁对方整个国家。请您谈谈弹道导弹是如何成为一种战略威慑武器的?
  汤: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3个战例。
  第一个战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依靠在东海岸建立的一个由20个地面雷达站组成的“本土链”雷达网,可在每次空战中,使英国皇家空军比德军提前20分钟发现敌机:正是凭借这20分钟,英国皇家空军以约 900架战斗机抵挡住了德军2600余架飞机的疯狂进攻。
  第二个战例:在1986年4月美军空袭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中,参战飞机除从位于地中海的“珊瑚海”号、“美国”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外,还有57架战机是从英国的4个机场升空的。然而,从地理上讲,北约离利比亚最近的国家是意大利、西班牙,且美军在西班牙有1个海军基地、3个空军基地,美驻意大利空军基地距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仅300公里。但意大利和西班牙均以担心恐怖活动升级为由,拒绝美国使用这些基地攻击利比亚。结果,为对利比亚实施空袭,美军的陆基飞机不得不绕过法国(当时法国已退出北大西洋军事一体化组织)和西班牙,穿越直布罗陀海峡,经4次空中加油,飞行5000余公里,远不如从意大利、西班牙实施攻击便捷。
  第三个战例:在“海湾战争”中,从1990年8月8日美军第一支战斗机联队到达沙特阿拉伯起至1991年1月16日(开战前一日)止,美国在海湾地区共部署了45万人、坦克2000辆、装甲运兵车2200辆、作战飞机近2000架、直升机1700余架、各型舰船120余艘。用于调兵遣将的时间接近半年。地面战争更是到2月24日才开始。这其实为对手准备防守或进行反击留下充足的时间。
  现在再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为什么弹道导弹核武器具有强大的威慑力?首先,战略弹道导弹飞行速度很快,是飞机速度的15倍以上,但目标却很小,雷达反射面积仅为飞机的1%~0.1%,甚至更低。正因如此,对发射、飞行中的战略弹道导弹,目前除美国、俄罗斯具有一定的预警探测能力外,别的国家尚缺乏有效的手段来捕捉其行踪;而对来袭的战略弹道导弹,即使被发现,美国亦无十足的把握对其进行拦截,更不用说别的国家了。其次,弹道导弹主要在空气稀薄的高空或外层空间飞行,不存在飞越他国领空的问题。自然也不存在与其他国家商量过境事宜而耽搁时间、暴露意图的问题。第三,美国战略弹道导弹部队的戒备率达90%~95%,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平时戒备率为80%。在接到命令后,洲际弹道导弹,甚至可以干一小时之内,在同一地点对世界上任一目标实施打击。只要愿意,事前完全可以做到毫无征兆!不仅突然性强,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来自何方。第四,美国于1945年8月6日投掷在广岛的原子弹(美国代号“小男孩”)的当量仅为1.25万吨,却使占广岛总人口48%的11.5万人伤亡,爆心周围12平方公里的建筑物几乎全部被毁。但与某些后来者相比,“小男孩”真是小巫见大巫。美国部署的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宇宙神”导弹的弹头当量达400万吨;俄罗斯重型洲际弹道导弹SS-18“撒旦”(I型)的弹头当量达到500万吨;前苏联还曾于1961年10月进行过当量为5800万吨的超级氢弹的爆炸试验,据报道,该试验弹最初的设计威力为亿吨级,但考虑到投弹飞机的安全,只好进行减威力试验。凡此种种,使得战略弹道导弹核武器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威慑力和毁伤力的武器。
  记:美、苏在冷战期间的弹道导弹及核军备竞赛是如何将世界一步一步地置于毁灭的边缘的?
  汤:1949年8月29日,前苏联爆炸了第一颗试验性核装置,标志着美国维持了4年的核垄断地位被打破。此后,美、苏两国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弹道导弹和核军备竞赛。截至1967年底,美国拥有陆基洲际弹道导弹1054枚、潜射弹道导弹656枚、战略轰炸机约600架,库存各种核弹头超过32000枚,已达到饱和状态;至1975年,前苏联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总数达到1618枚;1980年,拥有弹道导弹核潜艇约65艘(携带导弹约950枚)、远程轰炸机180架、图-22M“逆火”中程轰炸机75架。冷战结束前,美、苏两国庞大的核武库在巅峰时期拥有各类核弹头5万余枚,爆炸总威力超过130亿吨梯恩梯当量,相当于全世界每个人头上悬有2.5吨多梯恩梯炸药。从而使整个地球都笼罩在核武器的阴影下,似乎每个人头上都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记:与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相比,战略弹道导弹的优势是什么?战略导弹的出现对一个国家来说具有什么意义?能否结合具体的国家谈一下这个问题?
  汤:战略弹道导弹是一种进攻性武器,其最大的优势是杀伤破坏力巨大、射程远、突防能力强、反应速度快。有了战略弹道导弹,即使小国、弱国也可以对大国、强国保持一定的进攻能力和致命的打击能力,因而无疑意味着自身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安全保障的加强。
  一般而言,战略导弹是“用于打击战略目标的导弹”,携带核弹头。按此标准,朝鲜并不拥有战略弹道导弹,朝鲜的工业基础、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也决定了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制成核导弹。但为防患于未然,相关国家可谓殚精竭虑。想想看,参加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另5个国家,哪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不比朝鲜强得多,但却都不愿朝鲜成为核国家,以免危及自身安全。再看看“伊拉克战争”,美国发动战争的主要借口是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寻求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时至今日,美国也没有找到伊拉克恢复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可信证据!然而,美国总统小布什通过鼓噪“消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构成的威胁”,便可使国会同意出兵,便可使民众支持战争。换言之,一个子虚乌有的借口,就可让美国不惜公然破坏、违反和践踏国际秩序和国际准则,不经联合国授权就大动干戈,对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发动战争,并推翻、更换其政权,足见美国社会对伊拉克拥有战略弹道导弹的恐惧心态。反过来讲,若当时伊拉克真有战略弹道导弹,说不定被送上绞刑架的萨达姆现在还是伊拉克总统呢!毕竟,自“海湾战争”结束后,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一直断断续续地在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工作。并且就在小布什向萨达姆发出“最后通牒”之时,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新一轮武器核查工作仍在进行之中。有资料统计,从1991年至1998年底,联合国共派出200多个武器核查小组对伊拉克2500多个地点进行了400多次调查。因此,伊拉克究竟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小布什比谁都清楚,只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罢了。俄罗斯著名军事理论家B・H・斯里普琴科也认为,如果在“海湾危机”爆发之前(1990年),即使伊拉克拥有一件最简单的原子武器(不是核武器),这场战争就可能根本不会爆发,或者出现另外的情况。
  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是前苏联赫鲁晓夫政府采取的冒险政策导致的一场大国之间的严重危机。前苏联在古巴部署可以携带核弹头的R-12、R-14中程弹道导弹,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威胁不惜动用核武器来对付前苏联,当然危机最终以前苏联撤出在古巴部署的弹道导弹,美国则秘密撤出了在欧洲部署的核武器的方式解决,古 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说明了什么?有人说前苏联赫鲁晓夫失败了,美国肯尼迪胜利了,为什么?
  汤: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但“恐怕最根本的原因是对抗双方都害怕爆发核战争,造成两败俱伤,得不偿失”。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统计,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美国已部署了陆基弹道导弹294枚、潜射弹道导弹155枚、远程轰炸机600架;前苏联部署了陆基和潜射弹道导弹各75枚,远程轰炸机190架。美苏之间的战略武器力量对比为1049:340,美国处于全面领先地位。加之当时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基地已经包围了前苏联,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联邦德国的导弹也都对准了前苏联,前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都处于美国核导弹、战略轰炸机的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接受美国的条件,避免更大的冒险――美、苏军事冲突甚至核战争,实乃前苏联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反观美国,尽管已拥有较大的核优势,但其实也惧怕核战争。在当年12月17日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核战争一旦发生,美国可能首先将受到来自古巴导弹的袭击,然后是前苏联本土洲际导弹的袭击,美国将以它的出其不意的全部热核力量向前苏联进行报复……西欧、前苏联、美国头18小时内将死亡1.5亿人……我们必须避免灭顶之灾。”
  从1962年8月29日美国U-2高空侦察机发现古巴构筑地地导弹基地的迹象开始,至1962年11月21日赫鲁晓夫下令在30天内全部撤走前苏联在古巴的导弹、飞机及其他军用设施和美国终止对古巴的海上隔离措施为止,古巴导弹危机持续了长达近3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从9月4日肯尼迪首次向前苏联发出警告,表示决不容许一切进攻性武器输入美洲,到美军封锁古巴、战略导弹瞄准前苏联、世界各地美军进入高等级战备状态,再到拦截前苏联船队、美国的态度越来越强硬,行动也越来越富有进攻性。与之相反,前苏联先是宣称“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再到对美国的行动予以默认,最后同意撤出部署在古巴的一切进攻性武器并保证不再运入,态度越来越谦卑,行动越来越软弱,最终蒙受“胯下之辱”。而更重要的是,前苏联欲将中程导弹部署在古巴以应对美国战略包围和改善自身战略地位的努力前功尽弃,但美国却成功地实现了让前苏联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和轰炸机的目标。因此,说“前苏联赫鲁晓夫失败了,美国肯尼迪胜利了”是十分客观的。
  记:有人说古巴对于前苏联来说,不是核心利益,但在美国后院部署核武器却冒犯了美国的核心利益,因此美国强硬到底,最终达到目的,苏联人则不得不退让,最终在军事和外交上均失分。请问在实现国家利益方面,如何有效地利用手中的核武器?
  汤:核武器是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可有效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处置不当,一有风吹草动,则难免招致敌方旨在剥夺核能力的先发制人的打击,使本来可通过小战甚至和平方式解决的冲突或争端失控。因此,运用核武器实现国家利益,必须具有高度的智慧并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一是谋取有利的战略态势。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综合运用军事、政治、外交斗争等手段,为核力量的进一步发展谋取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夺取和保持核力量运用的主动权创造有利的条件。二是慑战并举。要科学把握威慑与实战的“度”,尽可能通过核威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一旦威慑失效,又要敢于使用核武器来实现国家的意志。三是严密防护。核武器可遏制敌国使用核武器,并对敌国造成致命的打击。然而,也正因如此,当敌对双方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时,其中一方便极有可能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剥夺另一方的核能力。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尽可能地减少遭袭损失,努力增强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始终保持一定限度的还手之力,从而使敌方难以定下突击己方核力量的决心。四是灵活突击。即在核威慑失效后,要因时、因地、因情制宜,灵活选择、使用核武器,对敌实施有效、可控突击。譬如:根据战争性质、战场态势,灵活选择突击时机;根据作战企图、核武器实际,灵活选择打击目标:根据作战目的、毁伤效果灵活选择突击强度等等。
  (未完待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