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陕北小城镇居住建筑适宜性研究]中国适宜居住的小城镇
 

[陕北小城镇居住建筑适宜性研究]中国适宜居住的小城镇

发布时间:2019-02-23 04:47:06 影响了:

  摘要:在总结志丹县小城镇居住建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志丹县小城镇居住建筑存在的问题,并设计了适宜居住的新型窑洞。   关键词:居住;窑洞;适宜性;陕北小城镇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1992-05
  
  The Suitability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Small Towns of Northern Shaanxi
  ――Taking New-type Cave Dwellings in Zhidan County for Example
  
  LI Feng1,LI Zhi-min1,WANG Yan-an1,2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Xi’an 710055,China;
  2.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Hubei,China)
  
  Abstrac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small towns of Zhidan county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current dwelling situation,and new types of livable cave were designed.
  Key words: dwelling; cave; suitability; small town in northern Shaanxi
  
  陕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多元文化的交汇与融合造就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聚落形态和多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和营建技术。
  陕北地区的小城镇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众多,城乡空间布局散、乱、差,在相当长时期内,在环境恶劣物质匮乏的条件下,人们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最有效利用途径的不懈探索,找到了最经济的办法获取最丰富、最适宜的居住空间营建方式,各种类型的地域聚落、民居建筑,许多成功地延续到今天。该地区窑洞与生土建筑适应了该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形成了低能耗、低成本与环境融合的聚落营建模式,成为研究我国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原型的“地域基因”库[1-5]。虽然陕北小城镇的居住建筑是人类在与大自然不断抗衡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积聚人们智慧的物质形态。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变革,既有的居住形态受到巨大冲击,成为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瓶颈,如何提高其适宜性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这里以志丹县新型窑洞为例,对陕北小城镇居住建筑适宜性进行了研究。
  1陕北小城镇居住建筑现状分析
  志丹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洛、周、杏三条河流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县域。境内土地广袤、矿藏丰富,素有“山保安、米粮川、牛羊满山”之称,属暖温带温凉气候区,又处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四季明显。志丹县域内部多样的地貌类型,不仅有利于农业多样经营,而且对城镇、交通建设、工业布局以及旅游业发展也十分有利。
  志丹县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住宅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归根结底也就是不同时期人们生活需求与居住模式和住宅设计之间所直接体现的矛盾。通过这些分析,有利于我们掌握在社会外部条件作用下住宅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以便研究居住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1.1自有自建住宅
  1)窑洞。志丹县的窑洞住宅已经经历了很多代的发展,从单孔窑洞、两孔窑洞、三孔窑洞到多孔窑洞,从单层窑洞、双层窑洞再到多层窑洞(图1),窑洞在志丹县始终有着其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居住形式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一直不曾衰落。
  窑洞住宅之所以受居民欢迎,是因为这种居住方式除了有很多便于居住的物理因素(如冬暖夏凉等)外,主要还是因为因地制宜、建造方便、成本低廉、施工周期短、维护费用低等因素。通过调研我们发现2005年在志丹县县城内开凿一孔窑洞的费用总和为1万~2万元(不含室内装修),需要工匠2~4人,时间大约为3周。
  窑洞的优点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使得窑洞这种居住形式由单一住户开凿供自家居住,发展到几户、多户整体开发模式,在志丹县县城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方,如城南或城北,很多住户由于自有土地面积较大,自行开发较为简易的立体窑洞。在满足家庭居住要求的同时对外租赁,不但租赁给个人以供居住,而且租赁给单位或商人办公或者经商。这种模式也成为当地一种独有的特色(图2)。
  2)低层住宅。志丹县在石油经济发展的初期,周边大量农民进入县城务工,致使县城内住房紧缺,房价也一路飙升,大量务工人员无房可住,这一时期县城中心区内出现了很多简易的低层平房(图3)。这类住宅在志丹县三马路西侧尤为多见。低层住宅虽然简陋,但它的出现缓解了部分居住压力,同时也为日后的旧区改造带来了问题。
  3)多层住宅。在县城内低层住宅增多的同时,部分居民将自己土地上的房屋重修或者加建,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县城内很多区域出现了3~6层的住宅(图4),在满足自身居住要求的同时大多对外出租,沿街的出租为商铺,其余的作为租住。这类房屋的增多,逐步形成了县城内现有的居住区雏形。此时,初步形成了以窑洞和低层、多层住宅为主的志丹县20世纪80年代的居住模式。
  1.2单位制大院体制住宅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城镇采用由职工所在单位提供住房的福利性分配政策,因此在居住空间分布上多表现为职、住接近型。在县城内部,居住空间多依附于相应的单位见缝插针的建设,形成“单位大院”的生活模式,使居住者依托业缘关系对应地形成居住上的地缘关系;同时,由于多年来住宅建设量的严重不足,城区中旧有的居住空间仍承担着巨大的居住任务。总体看来,这一时期志丹县的居住空间由于依附于工业、企业、事业与各种单位而多表现出附属职能的角色,在居住空间结构上表现出均衡而分散的分布特点(图4)。
  单位大院模式的特征应该说是城市化程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传统社会的印记,体现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于单位大院中社会属性的不完善性,居民的后勤保障对单位经济效益严重依附,带来了“小而全”,重复建设严重的局面。
  1.3住宅商品化时期
  20世纪90年代,志丹县进入经济转型期,土地有偿使用和住宅商品化的政策对志丹县城镇居住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发生了重大影响。城镇中心正逐步形成中心商务区,居住空间的建设逐步转向城镇边缘地区(如志丹县灵皇地台居住小区)。另一方面,住宅商品化政策的出台,使我国城镇居民获得住房的方式,从由单位统一分配的福利型向在市场中自主购买的商品型转变。居民购房和开发商建房都是以实现各自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市场经济行为,共同构成了居住空间分布的完整的市场机制。
  尽管目前我国城镇中居住空间的社会模式存在着多元化并存的局面,但发展与构成并不平衡。其中传统式街坊社区(自建住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以保留下来,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多使得它们居于城镇中心区,成为城镇发展、生活改善的瓶颈之一,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陕北小城镇居住建筑存在的问题
  城镇居民生活方式、居住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变化缓慢,聚落和居住形态与当地气候、地貌、资源和谐共生,但是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对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打破,农村经济状况逐步改善,对该地区城镇空间布局、建筑空间形态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迎来了大规模村庄改造、建设高潮,城镇规划、民居营建在民居地域文化的传承与生态技术层面,遭遇到巨大的危机和挑战,在当代社会变革的冲击下,面对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深层次变化,营建呈现盲目、无序、爆炸式并且缺少技术指导的趋势。
  2.1规划缺失,土地浪费
  1)城市建设用地整理难度大,拆迁过程冗长,实施拆迁困难,给政府和城建部门来了很多经济压力和城市建设压力。由于建设用地的整理总是针对一定地域范围的整理,除了地块的平整规则,更多的是对于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权属的重新调整,因此,建设用地整理同样离不开整理范围内原有土地使用者的积极参与配合。
  2)城市土地利用率低下,建设用地的出让不规范,造成土地的价值流失。志丹县改河造地工程的实施是针对这一问题的比较典型的案例。该工程本着缓解旧城压力,拓展新城的思想,把河道改至沿着西侧山体一侧,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约25 hm2。当时每公顷土地出让价格225万元,既增加了土地面积,又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
  3)旧城改造难度大,城市各项功能更新慢,市民居住生活品质不高。中国正经历着一个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结构也正急剧地由城市中心区域向着边缘逐渐发展起来,某些城市甚至一时间忽视了中心区域的存在,欧美国家的“后城市化”阶段也正在出现,促进城市复兴、构建新人居环境的实践普遍展开。
  2.2弃窑建房占用大量耕地
  传统建筑正在被大量废弃,“弃窑建房”、“弃土建房”导致有限耕地急剧减少,人口增加土地减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原有窑洞建筑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城镇居民的生活要求,为追求新的生活、消费方式及交通、通信的便利,废弃原有的窑洞,在缓坡、平地等可耕种地带建设新的住宅,城镇居民从原先不可耕种的陡坡地带,迁至谷底的公路、河道两侧,占用大量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取水方便、交通便利的耕地,有限耕地急剧减少。据统计,近年志丹县年均废弃窑洞300~350孔,建砖瓦房占耕地近7 hm2。
  2.3传统窑洞的固有缺陷导致弃窑
  传统窑洞内部通风不畅、采光不足、潮湿阴暗、缺乏给排水设备,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居住要求。由于黄土本身的特征,最怕水害,如有孔洞或裂缝,在暴雨季节,就会给窑洞造成巨大的破坏。遇到雨季,洞内潮湿,通风极差。窑洞越深采光越差。
  2.4抗震性差是传统民居的致命缺陷
  夯土墙、土坯墙有就地取材方便、可塑性强、热工性能好等优点,但抗震性差是其致命缺陷。窑洞坍塌主要原因也和窑墙局限性有关,墙体尺度不但门窗洞口过大,而且屋顶与墙体、墙体与墙体结合不当,挖掘或砌筑施工不当。地震时作为承重或围护的土墙会遭到破坏,包括墙体扭转、平面错位、开裂较大、墙体分离甚至房屋倒塌。
  3实例分析――新型窑洞
  3.1基地基本情况
  根据志丹县城南修建性详细规划要求,在城南景观大道东侧沿山体规划、设计、建造立体窑洞(图4)。
  城南景观东侧为山体,西侧为周河,该片区主要为新开发用地,南面为城南大道和过境路交叉口,呈南北方向线性分布,整个场地背山面水,视野开阔,场景壮观。
  3.2规划设计
  经过大量的调研和研讨最终采用层叠、退台组合的窑洞模式,将其分为7个标段进行设计。每个标段根据山体的坡度呈现不同体量和组合方式。项目开发一层为商业,二至五层做住宅,分5个标段,建筑高度为22 m,南北长接近1 000 m,东西宽36 m,无地下空间,共计315户,建筑面积为近3万m2,顺应山势布置,沿景观大道一侧开敞布置,地域特色强烈,与景观大道的周边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3.3户型设计
  窑洞建筑的窑居空间,横向、纵向形成退台式,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丰富多彩的窑居聚落空间,而立体窑洞就是在这种传统窑居的演绎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型窑居空间,它是通过单孔窑洞的纵、横向发展、叠加而成,运用现代技术,结构与山体脱开,最大限度避免地质灾害对建筑的损伤,交通空间通过内部楼梯和入户空间构成,内部功能现代化。
  城南立体窑洞的户型空间设计,为满足不同家庭构成的需求,城南立体窑洞设计了多种户型空间,户型包括一室一厅(两孔窑洞)、两室一厅(三孔窑洞)、两室两厅(四孔窑洞)、三室两厅(四孔窑洞)等,顶层局部设置跃层平面,基本满足动静分离、寝食分离、洁污分离。
  户型一:过渡性户型,一室一厅,将厨房卫生间等对采光要求较低的放在山体一侧,而将卧室、客厅沿开窗面布置,争取较佳的采光,建筑进深为6.6 m,建筑两个孔窑,内部采用套间的形式,功能布局紧凑。随着家庭人口的减少,该户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年轻人的需要,适用人群主要为刚结婚的两口之家、单身青年、租住户等。
  户型二:一室两厅户型占据3个孔窑,内部贯通,也是套间布置,进门为客厅,左边一孔为餐厅、厨房、卫生间,右边一孔为主卧,每孔均沿外侧开窗,客餐厅分离,餐厅紧接厨房布置,减少交通流线,卫生间与客厅侧面相接,功能布局合理,适用人群主要为三口、四口之家。
  户型三:两室两厅户型4个孔窑,内部贯通,也是套间布置,客厅居中,左边一孔为餐厅、厨房、卫生间,往里为卧室,占据一孔,右边一孔为主卧,每孔均沿外侧开窗,客餐厅分离,餐厅紧接厨房布置,流线便捷,空间使用率提高,功能布局合理,适用人群广泛。
  户型四:由于山体坡度陡峭,建筑结构与山体脱开,采用现代单元式住宅户型,三室两厅,双面采光通风,将厨房卫生间等对采光要求不高的放在临山体面,而将主卧、客厅等对采光、通风、视线要求高的空间位于建筑正立面,争取较佳的采光,户型进深为7.0 m,功能布局紧凑,适用人群广泛。
  以上产型设计内部物理环境的改善,针对传统窑居空间室内阴暗、潮湿、通风差,设计中建筑墙体采用空心砖填充,内贴防水油毡,外围与黄土紧贴,有效地防止水的渗入;加大建筑层高,增加开窗面积,保证室内采光;通风主要通过机械通风的方式,厨房位于建筑的内侧,紧靠山体布置,主要为了方便管道的布置,防止管道穿过居室和卧室空间。
  4发展策略
  通过对居住模式的适宜性研究可以使地域乡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既可以继承传统建筑的营建智慧又可以解决继承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实现居民的现代化需求,这就需要研究者对当地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深入了解,结合地域特色,把握当地群众对住宅的行为需求,并将需求细分,提供多种模式的设计并能引入住户参与,提出自己的设想,将适宜于当地的居住模式延续并发扬,引入新的思路,以人为本,在经济节约的前提下设计和建造舒适的住宅。
  
  参考文献:
  [1] 王军.西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3-108.
  [2] 陈艳辉.黄土高原川道型小城镇新型窑居空间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3] 骆中钊.小城镇现代住宅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96-98.
  [4] 马舒. 城镇小康住宅设计[J]. 住宅科技,2000(6):10-11.
  [5] 王欣. 川道型小城镇更新中适宜的居住模式探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