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安定区 [安定区主动抗旱的实践与探索]
 

安定区 [安定区主动抗旱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9-02-24 05:12:19 影响了:

  摘要:总结了安定区干部群众抗旱过程中进行流域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所采取的一系列主动抗旱经验与措施,提出了主动抗旱的工作思路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抗旱;实践;探索
  
  1早灾的历史与演变
  
  干旱是安定区发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受害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给安定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据史料记载,安定区从1280年到2007年的727年中,共发生旱灾145次,平均5年一旱。1990年到2007年的17年中,发生旱灾15次,平均1.10年一次,其中大旱12次,平均1.40年1次。俗称“十年九旱”的安定区已基本演变成“十年十旱”。
  
  2抗旱的实践与经验
  
  长期以来,干旱是压在安定区人民头上一片难以挥去的阴霾,翻开安定区人民与干旱斗争的历史,不难看出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抗旱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他们战天斗地、主动抗旱所采取的战略措施。
  2.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90年代以来,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狠抓梯田建设、集雨工程、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梯田建设按照“突出质量、保证数量、常年机修、突击人修”的思路,统一规划、统一组织、连片治理,打破地域界限,进行一座山、一面坡、一条沟的整体推进。2006年底,全区共兴修梯田154万亩,整体实现梯田化,以前大片贫瘠荒芜的陡坡地、“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大大提高了拦蓄能力。水利工程建设坚持“三水齐抓、滴水必争”的原则,充分挖掘天上水、地下水、地表水的潜力。 2006年底,全区共建成机电井457眼,提灌工程28处,塘坝40座,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62万亩,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2项,“121”雨水集流工程18.33万户,解决了近29.20万人、34.2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2.2加快流域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多年来,安定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山顶戴帽子(造林种草),山腰系带子(修梯田),沟底穿靴子(建谷坊、塘坝)的治理措施,坚持山、水、田、林、草、路、电综合治理,粮、果、草、畜全面发展,先后有官兴岔、九华沟等146条小流域得到治理。全区现有治理工程每年可拦泥沙1 200多万吨,拦泥效益为59%,拦蓄径流能力4 700万m3,蓄水效益为65%, 土壤侵蚀模数由过去的5 640t/km2减少到1 666t /km2。全区造林保存面积122万亩,多年生牧草保存面积55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221km2,治理率达到67.20%。官兴岔流域过去是山秃、水缺、地瘦、人穷,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非常困难。1983年被列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试点后,通过综合治理,如今林草繁茂,梯田连片,面貌焕然一新。九华沟流域内建成梯田41 673亩,节水补灌基本农田3 750亩,经济林园2 704亩,水保林31 520亩,优质牧草17 760亩,实现荒山荒坡绿色化,耕地梯田化,如今种养加全面发展。
  2.3加大结构调整,发展支柱产业多年来,安定区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的转变。2006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9.04万亩,其中夏粮播种面积32.05万亩,秋粮播种面积96.99万亩,夏秋比由“九五”末的43:57调整到25:75。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达到85.13万亩,年产量1.50万吨。畜牧产业突出抓了圈舍改建、商品畜基地建设、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大家畜稳定存栏9.92万匹,猪存栏13.42万头,羊存栏14.78万只,鸡存栏76.57万只。林果产业以花椒、梨及仁用杏基地建设为重点,目前经济林面积达3.07万亩,果品年产量4 711.42吨,实现产值1 260.50万元。
  2.4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突出科技抗旱一是根据冬春少雨的降水分布特点,麦收后组织农民及时落实伏秋深耕、冬前耙耱、春季镇压提位墒等措施,做到“春旱秋抗”、“伏雨春用”。二是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土壤抗旱能力。2007年,完成绿肥种植7.60万亩,其中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绿肥5万亩。三是提高农肥数量和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2007年,全区农家肥积造总量达到330万吨,施用农肥面积16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8.60%。四是合理配方施用化肥,做到以肥调水。2007年,全区共施用化肥3.90万吨,其中氮肥1.80万吨,磷肥1.72万吨,氮磷比为1:0.70。五是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注水播种、膜侧沟播,双垄沟种植、种子包衣、育苗移栽、旱地宝浸种等旱作农业技术。2006年,全区共完成玉米全地面覆盖6.80万亩,亩增产32.60kg,完成小麦膜侧沟播0.17万亩,亩增产29.30kg,完成玉米双垄沟种植5.89万亩,亩增产30kg,完成马铃薯旱地宝浸种28.60万亩,亩增产37.60kg,完成小麦注水沟播6万亩,亩增产31.80kg,完成玉米种子包衣1.30万亩,亩增产41.20kg。
  
  3进一步提高主动抗旱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抗旱是一种长期行为,综合性、技术性、操作性很强。今后,抗旱工作应继续坚持调整传统抗旱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传统抗旱为科学抗旱,把推广应用重大旱作农业新技术作为主要手段,坚持走“梯田、水窖、地膜、调整、劳务”的旱作农业综合发展路子,避免旱来抗旱,旱后救灾的被动工作局面。
  对策一:遵循自然规律,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整体实现梯田化后,小流域治理成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第一要务。小流域治理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片治理的原则,走与小康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路子,治理程度要达到80%以上。水利建设在井灌区大力推广低压管道节水灌溉工程,实现灌水低压管道化,使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55 提高到0.91。自流灌区实施田间配套、渠道衬砌工程,实现灌水田间渠系配套化,使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80。在旱山区大力实施集雨节灌工程,实现集雨节灌化,户均建成45立方米水窖4眼,年蓄水360吨。其中1眼水窖保证正常年份吃水,2眼水窖解决干旱年份吃水,其余2眼可保证1座日光节能温室或3座塑料大棚用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坚持粮、经、草三元配套,农、林、牧、副、工全面发展的原则,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对30度以上难以利用的陡坡和沟道实行封禁治理,加快荒山治理步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二:遵循经济规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进一步压夏扩秋,压粮增经,努力抓好马铃薯、畜牧、林果、蔬菜等当地比较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要积极推动仁用杏、食用菌、花卉、大蒜、小杂粮、药材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做到支柱产业与特色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体来讲,马铃薯产业要按照“抓基地、建市场、牵龙头、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稳定种植面积,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形象,促进产后加工和销售。畜牧产业要按照户均3头牛、5只羊、10只兔的发展目标,抓好圈舍改建,饲草、饲料开发,疫病防治,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和养殖基地、规模养殖示范小区建设。林果产业要以经济林基地建设为主,按照“梨果入川进园、杏树围庄上山、花椒栽埂锁边”的思路和模式,每年栽植梨、杏、椒等经济林1万亩。蔬菜产业以高原夏菜基地建设为中心,扩大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栽培规模,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要领,每年种植蔬菜2万亩以上。
  对策三:遵循科技规律,提高抗旱科技含量,增强抗旱能力。种植业要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膜侧沟播、双垄沟种植、育苗移栽、种子包衣等旱作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证质量。林果业要推广集雨渗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经济效益。水利水保工作要坚持“三水”齐抓,大力推广各种先进适用的节水措施,走井灌区低压管道化,自流渠区田间配套化,干旱山区集雨节灌化的路子,实现果园蔬菜微灌化、规模养殖饮水自动化、农田节灌多样化的节水农业。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要以“大中小兼顾,小微型为主”为发展方向,大力引进推广与集雨节灌和地膜粮食工程相配套的小微型机具,引进推广改土造田的大型机具和蓄水、保水、节水作业的各类农机具,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农机与农艺技术的有机结合。畜牧产业,要以圈舍改建为基础,引进推广良种繁育和精粗饲料加工等新技术、新成果,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完善劳动力市场,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人,推行劳务增收抗旱新机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