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一切为了事业常青_事业常青还是长青
 

一切为了事业常青_事业常青还是长青

发布时间:2019-04-07 04:24:47 影响了:

  历史,曾记录下中国共青团70年的不懈奋斗;未来,又热切期盼中国共青团再度辉煌。在21世纪门槛前的中国共青团,几经探索,寻找到了事业飞升的新起点:在共青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创马克思主义团学。
  社会实践的强烈呼唤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共青团工作,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一心一意为青年服务。在80年代的初期,“以四化为中心,全面活跃团的工作”,使历经“**”苦难、濒于溃散的团组织重新聚拢在团旗下,重新恢复活力和生机。在80年代中期,共青团“投身经济改革,实现自身改革”,在商品经济的海洋里学会游泳,通过上下努力让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到80年代末期,共青团组织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明确了全团工作任务,即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诚实的劳动创造、广泛的社会监督,全面加强团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迈好90年代第一步。
  进入90年代,共青团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随着党中央(1989)12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共青团工作受到党中央和各级党、政府的重视关怀,团内的凝聚力和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得到增强。此时团内团外一致认定:共青团工作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起色和可喜的发展势头。
  春天里也有令人忧虑的事情,这正如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张宝顺所指出的那样:长期以来,共青团工作领域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社会实践。一方面是我们在理论研究方面过分热衷于社会热点现象和西方文化的探究,忽略了5800万团员这个主体研究对象;另一方面是我们的一些团干部埋头事务工作,程度不同地忽略了对理论的研究。
  同样的忧虑也困扰着各级团干部,团的工作要整体上水平,既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等同志著作,又要有团的理论的指导。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在各种场合表示了对团的理论的渴望。
  同样的忧虑也同样困扰着共青团的理论工作者,共青团理论怎样才能突破陈旧模式,摆脱零打碎敲、难以对团的实际工作发挥巨大作用的现状?这些信息源源不断汇成一股信息流,强烈地撞击着中国共青团的最高首脑机关——团中央,也首当其冲地撞击着一个人的心灵——团中央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的理论思考
  南宁。1990年2月。团中央第一书记宋德福走上了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讲台,发表了《团要管团与团结青年——对共青团理论中“两团”问题的初步探讨》的讲话。讲话一见报,就受到国内外注目。5月,《求是》杂志予以刊登。“两团”问题的讲话,后来被有的团干部称为马克思主义团学的开篇之作。
  这是第一书记对全团理论呼唤的回应。同年8月,在山东和团干部座谈时,他总结了体现辩证法的共青团工作经验,即坚持方向,不摆不摇;抓住时机,不等不靠;掌握节奏,不急不躁;内外团结,不扯不闹。
  1990年12月10日在团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宋德福正式向全团提出了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团学的任务。他指出:“科学决策,合理布局,制定政策,理论是先导,也是基础。我们团的领导干部要学会分析事物,学会用理论研究问题,指导工作,共同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团学。”1991年4月,宋德福在安徽、江苏调查研究时和许多团干部多次谈到,研究“马克思主义团学”,应引起全团的重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团学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青年工作尤其是共青团工作的理论阐述,江泽民等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青年工作的讲话精神,共青团70年的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10多年来团的工作的大量实践。马克思主义团学不等于青年学,马克思主义团学不等于团史学。要很好地研究这门学问,将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全团的工作。
  1991年4月26日,他在中央团校就团学问题发表了他的“非职务性”讲话,给学员以《马克思主义团学杂谈》的题目授课。他讲了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团学的提起、理论依据及现阶段的认识;二是马克思主义团学的几个主要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团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科学实践,以先进性和群众性为基本属性,研究中国共青团性质、职能、地位、体制,尤其是共青团建设、改革、发展一般规律,以及共青团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并进,理论与应用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同时还要吸收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他还就团学的体系、团学研究中重要的几个问题谈了个人看法。
  1991年7月团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他又再次强调全团应该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团学的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共青团十二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共青团“八五”期间建设、改革、发展的规划要点》,正式把马克思主义团学的研究列入了发展规划。
  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宋德福同志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团学的任务已经明确,时机相对成熟,它是在共青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团的理论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在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把团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三支队伍组织起来,集中全团智慧,深入研究团学,不断拿出成果。
  团中央书记处的积极倡导和实际工作的呼唤、团干部们的渴望发生了相互碰撞,产生了积极力量。团学研究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一个新的兴奋点。
  智慧之门悄然开启
  1991年1月26日,《中国青年报》率先抛出了团学研究的一块毛坯《共青团的辩证法》,在团内产生了影响。2月到4月,数省市团委和团的基层组织对团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其中云南红河自治州团委组织团干进行了系统学习,包头钢铁公司团组织举办了团干部“辩证思维”学习班。8月,全国第五届青年工作理论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会议要求拿出理论与实践的勇气,动员团内和团外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团学研究中做出新的贡献。并指出,要着眼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团学体系;要建立一支精干的马克思主义团学研究队伍;要尽快形成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团学教科书。9月,出席全国第一次工青妇工作理论讨论会的共青团的理论专家、学者认真研讨了团学,提供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使马克思主义团学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9月7日,旨在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团学和青少年理论研究的科研机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京成立,并设立了共青团历史上的第一个“团学研究所”。10月8日,共青团全国调研工作会议暨马克思主义团学研讨会召开。与会代表认为,要以党中央(1989)12号文件为依据,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为依据,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共青团“八五”期间建设、改革、发展的规划要点》为依据,努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团学。会议还围绕团学理论的主要框架、团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团学研究中要防止的倾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得出了一些结论性认识。11月7日,团的部分教学、科研和宣传工作者聚会团中央大楼,和团中央机关的同志共同商讨团学研究的具体操作计划。在第一书记的主持下,最后确定,由团校系统编出团学教程的教材,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一本马克思主义团学大纲。力争在1992年中国共青团建团70周年前夕拿出几个初步的成果,向团的盛典献礼,供团的干部参阅。
  热流在继续,但研究仍是刚刚起步。纵观人类思想发展史,任何一个学科的确立,都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都要经历合乎逻辑的争论,甚至激烈的纷争,被社会认可,更需要过硬的成果和持久的争取。马克思主义团学也不例外,它同样需要时间和智慧。中国共青团要做到轻舟稳舵、事业常青,它就应该在自己的履历表上满怀信心地写下浓重的一笔——马克思主义团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