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海外撤侨始末|中国首次撤侨
 

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海外撤侨始末|中国首次撤侨

发布时间:2019-06-11 11:07:35 影响了:

  1960年2月29日,新中国历史上首次派往海外接运华侨的第一批四艘轮船——“美上美”号、“大宝康”号、“福安”号和“海皇”号,满载着印度尼西亚的2100多名归国侨胞,到达广州港。
  新华社记者报道了当时的迎接场面——广州市各界民众四千多人来到黄埔码头上,热情迎接从海外归来的亲人。当第一艘轮船“美上美”号靠拢港口时,码头上轮船上顿时沸腾起来。带着孙子回国的归侨妇女吴阿七第一个走下扶梯。接待人员搀扶着77岁的她;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主任廖承志和中共广东省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省长陈郁等上前热情迎接她……
  一般读者或许不知道,在这喜庆欢乐的场面背后,却隐藏了一段新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外交摩擦,当时的新中国政府制订了一个耗资上亿转移45万余人的撤侨计划,外交解密档案记载了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海外撤侨始末……
  错综复杂的华侨问题
  印度尼西亚是第一批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双方于1950年4月13日建交,此后两国关系发展较为曲折。华侨问题是两国交往中的一项重要议题。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华人最多的国家,华侨人数众多。新中国成立后,对华侨后裔的国籍问题,采用父母双血统主义——不论是否出生于中国,华侨后裔均可跟随父亲或者母亲,加入中国国籍,并承认华侨的双重国籍。而印度尼西亚自1949年11月2日,脱离荷兰独立后,不允许本国公民拥有双重国籍,对国籍问题基本上继承了出生地主义_凡是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均被视为该国公民。还规定:华裔在1949年12月27日至1951年12月27日期间可以宣告拒绝加入印度尼西亚国籍,逾期不办理脱籍手续的则成为印度尼西亚的公民。
  中国政府从维护主权的角度出发,坚持承认华侨的双重国籍,对印度尼西亚政府处理华侨国籍问题的解决办法存有异议。1951年中国驻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大使馆对此公开表态:华侨国籍问题须由两国政府通过外交谈判才能获得合理解决。
  据资料统计:印度尼西亚当时的270万之多的华侨中,三分之二具有双重国籍;而东南亚的华侨有1000万之多。很多国家很难接受华侨的模糊身份,说华侨“有利的时候是本国人,无利的时候就是中国人”。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利用华侨问题大肆渲染“红色政权”威胁,宣称华侨是红色中国输出革命的载体,是“潜在的北京第五纵队’。同时,新中国成立后,东南亚地区大部分华侨的爱国热情高涨,捐钱捐物支持祖国的建设发展,引发当地民族主义者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反弹,经常发生封闭支持新中国的华侨报馆、社团、学校等**、排华运动。
  1953年7月印度尼西亚阿里内阁上台,更积极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大大改善了同中苏的关系,派出了驻中苏的大使。1955年4月22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主动邀请新中国参会;会议进行期间,中方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获得了与会国家的认同。在雅加达,本着愿意与东南亚国家构建更加良好的和平共处的外部环境,打消一些国家对华侨问题的疑虑,推动与会国家间取得互信,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与印度尼西亚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条约》中规定:“凡属同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国籍的人都应根据本人自愿的原则,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和印度尼西亚国籍中选择一种国籍。”这意味着新中国以务实的外交姿态放弃了支持华侨拥有双重国籍,同时也为其他东南亚国家树立了解决问题的样板。
  1956年6月4日,周恩来总理对华侨团体作谈话,解释了中国政府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出发点:
  现在中国强起来了,有的国家就会从中挑拨,说你们这样的大国,有一千多万华侨呆在海外,是不是想搞颠覆活动?当然你们诸位可以证明,这是毫无根据的。我代表政府也可以说明,我们绝不会干这种事情。可是,双重国籍问题如果不解决,人家还会感到有些不放心。
  亚非会议结束后,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尼西亚,受到了苏加诺总统和印度尼西亚政府的热情接待。5月,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沙斯特洛阿米佐约回访中国。两国总理就解决双重国籍条约的目的和实施办法进行了换文。
  不过,由于印度尼西亚国内的政治因素,“双重国籍”条约于1957年底才经印度尼西亚国会和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即便如此,仍难以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偏见乃至敌视,一股更大的“排华”政治风浪正在袭来……
  印度尼西亚1949年独立后,苏加诺当选为总统。执政期间,印度尼西亚进一步推进封闭式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依靠国内的资金和技术,拒绝外来投资和贷款,以实现本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而华侨们大部分因为从事贸易,生活相对富裕,几乎掌控了印度尼西亚的流通领域,对印度尼西亚的民族独立运动并不积极,在某些人眼里,“他们对国家面临的困难并不负责或为此做出牺牲,而只在经济领域内为个人的利润而积极活动。”因此,被视为外资的华侨资本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派别也将排华、煽动民族主义,作为获取民众支持,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
  1958年底,苏加诺依靠陆军镇压了地方分裂势力,担任总统同时又直接接手总理的实权。作为交换,以陆军参谋长纳苏蒂安等为首的亲美势力得以掌控内阁,进入高层政治核心。而原先向反对派提供武器的美国政府此刻正在改变策略,向雅加达提供包括武器、设备、资金的军事援助,以此拉拢苏加诺。纳苏蒂安等人是坚决的排华派,为了安抚内阁,苏加诺加紧推进有损华侨利益的名为“扫除殖民经济残余”的经济政策。
  1959年4月14日,印度尼西亚商业部公布《统制物资输入条例》;一个月后,又公布《撤销县以下收购商店营业准字决定书》。6月,印度尼西亚颁布了《总统第10号令》,禁止县以下外侨从事商业零售,以扫除殖民经济残余的姿态,掀起了_一波大规模的排外运动。
  法令一出,各地政府遂禁止华侨从事商业零售业,对丧失生计的华侨采取强迫迁移的手段,造成大批华侨流离失所。
  7月3日,我驻印度尼西亚使馆紧急向国内汇报了两条法案对华侨产生的影响,外交解密档案记载了使馆对当时形势的判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