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多角度综合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多角度思维能力
 

【多角度综合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多角度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19-06-14 04:08:16 影响了:

  “解决问题”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形式的问题。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的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新技能之一。可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只会机械地模仿。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必须重视解决问题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联系实际思考的习惯,并且变被动解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多角度综合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认识需要的一种情绪,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以利用环境布置、谈话游戏、教具学具、情景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背景。如在学习乘除两步计算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某超市的A品牌牛奶原价是每箱24元,现在搞“买3送1”的促销活动,妈妈买了四箱,你能帮妈妈算一算每箱多少元吗?”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都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白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分析能力,才能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首先要收集信息。现在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我们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教给学生如何看懂图,如何收集信息,找准信息。
  然后是信息的理解。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应用题的障碍。我们经常见到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些学生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如对“各”、“共”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演示、举例子、说一句话等加深对此方面的理解。又如“饲养小组去年养兔24只,今年比去年多8只,今年养兔多少只?” 与“饲养小组去年养兔24只,今年养兔32只,今年养兔的只数比去年多多少只?”同样是多,因为处的语言环境不同,所以所用的解题方法也不同。因而,老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题目意思中字义的理解。
  最后是信息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即理顺解题思路,重视对运算意义的教学。加、减、乘、除运算的意义是核心概念,教师要让学生积累原型,在什么时候用加、减、乘、除运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思考讨论,寻找问题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强调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真正理解。例如,教师要鼓励学生首先看懂问题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熟悉的符号表达问题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所求的问题和情境中的条件,运用图、表格等多种形式分析数量关系;回忆所学运算及其他内容的数学意义,将数量关系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向别人解释自己所列模型的实际意义;等等。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总结一些数学模型的典型实例。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孩子是具有创造性的,他们生性求异,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常会提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而这“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造的源泉。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幅画的呈现,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观察寻找数学信息,更是为了让学生能通过图型提出问题。一个学生提问能力的强与弱,也可以看出他对题目的理解程度。所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很重要。
  四、培养学生多样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角度思考是寻找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多角度思考开始时往往从常规方面着手,通过变换思路,实施变通,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多角度思考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观念,甚至是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如:王叔叔买了16袋肥料,每袋45千克,租了一辆载重是800千克的货车,能一次运完吗?此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可以比较总重量,先用16×45=720(千克)求出总重量,然后总重量720<载重量800,所以可以一次运完。第二可以比较肥料的袋数,如果货车装满每袋45千克的肥料,共可以装800÷45=17(袋)……35(千克),17袋>16袋,所以可以一次运完。第三可以比较每袋肥料的重量,如果货车装满16袋肥料,每袋肥料重800÷16=50(千克),50千克>45千克,所以可以一次运完。学生在解题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考虑,能逐渐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而且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
  2、运用不同的手段,分析不同的实际问题。
  (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期末考试中,小明语文考了96分,比数学少3分。小明语文和数学一共考了多少分?”我们可以画如下的线段图:
  通过画线段图,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语文和数学之间的关系,也明确了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
  (2)用画集合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四(1)班在为四川灾区儿童募捐活动中,捐钱的有35人,捐书的有36人,既捐钱又捐书的有25人,四(1)班共有多少人?”通常大部分学生都会简单地列式为:35+36。但是我们可以画出以下的集合图:
  学生通过以上集合图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直接用35+36会多加了25人,因此还要再减去25人,列式为:35+36-25。
  (3)教给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或从问题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的时候,可创设不同的情境解决问题。
  情景一:“小明家刚买了一辆小汽车,这天一家人开着小汽车去旅游,小汽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行驶了2小时来到了森林公园,小明家到森林公园有多远?”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使学生能够找到“小汽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这是小汽车行驶的速度,“行驶了2小时”是小汽车行驶的时间,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很快可以把问题解决。
  情景二:“小红上学时每分钟走120米,10分钟就回到学校了。放学时妈妈开摩托车接她放学,5分钟就到家了,摩托车每分钟行驶了多少米?”问题是求摩托车的速度,已经知道了摩托车行驶的路程,根据“速度=路程÷时间”,还要知道摩托车所行驶的路程。由于小红家到学校是同一段路因此可以通过上学时的速度和时间,求出家到学校的路程,也就是摩托车所行驶的路程。
  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生活问题能力,能运用数学于生活,也是用生活知识来学习数学,即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要想法设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人才打下更好基础做出贡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