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如何实现学生“三全”参与】 定额实现三全
 

【如何实现学生“三全”参与】 定额实现三全

发布时间:2019-06-14 04:14:02 影响了:

  【关键词】数学课堂“三全”参与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64-0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句口号式的现代教育理念已作为座右铭镌刻在每位数学教师的脑海中。如何用这一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将它自如地融人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成为广大教师苦苦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造全员参与的数学课堂环境,从而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观点。以下,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全力参与”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全员参与的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学生观。这一理念落实在数学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能感受到什么是最恰当的教学方式,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需求,能动地把握学生思维的分寸和尺度,知道进入怎样的情境能激发全员参与。
  1.用“故事”刺激感官。在《认识厘米》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古人和今人用“柞”量短线段、用“度”量长绳、用“步”量路长、用“小棒”量线段长等活动的视频,让每一位学生在观察、惊讶和思考中感受多样的度量长度的方法,感受长度单位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也为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用对比产生矛盾。尽管长度单位是一种识记知识,是一种人为的规定,但它却是人类的祖先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何让今天的小学生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这一思维过程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让学生滋生疑惑、好奇的环节:组织男女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单位(不同长度的小棒)测量两条不同长度的线段,有意生成矛盾冲突:“男生量的线段有5根小棒那么长,女生量的线段有4根小棒那么长。你们猜谁量的线段长?”使学生在操作、猜想、对比中产生兴趣和好奇,继而顺势引导:“要比较线段的长短,还是用小棒来量的话,他们用的小棒长度要怎么样呀?”使学生经历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的心路历程,使长度单位“厘米”的学习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二、搭建全程参与的台阶
  不少教师认为,一节好课,就应既有一个引人人胜的开头,又有一个高潮起伏的中段,还有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这是一个促使学生全程参与的理想教学过程。怎样设计这样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呢?教师为学生搭建拾级而上的台阶很重要。
  《认识厘米》这一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形成1厘米长的正确的空间观念。为此,我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根1厘米长的小棒,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人人乐意动手、个个善于动手的教学台阶:
  看:手中1厘米长的小棒;
  比划:儿歌巩固:“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1厘米。”
  想:闭上眼睛想一想,形成1厘米长的表象;
  找:学生举例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
  认识几厘米:通过用1厘米长的小棒分别测量男、女生所量线段的长,判断出男生量得线段短,女生量得线段长。
  这个教学台阶的设计足以让每位学生形成非常准确、非常牢靠的1厘米长的空间观念。
  通过设计一个个适宜人人参与、逐渐提高的攀登台阶,既保证了每个学生达到本节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又增进了每个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
  三、巧设全力参与的问题
  要使学生特别是二年级的学生在40分钟里一直保持聚精会神的态势和旺盛的精力,理想的学导课堂应是一个有着很强吸引力的磁场,其中有着一连串诱导学生欲罢不能、非要追根究底的问题,有着促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数学教师经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我在不同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了不同的问题。如,为了使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我提问:“男生量的线段有5根小棒那么长,女生量的线段有4根小棒那么长。你们猜谁量的线段长?”又如,为了使学生理解计量工具生成,我提问:“4厘米长的线段用小棒量,一根一根地搭要搭几次?10厘米呢?100厘米呢?感觉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学生难以抵挡的好奇心,使他们自觉地凭借自己的努力,对问题逐一进行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点燃智慧的火花。
  总之,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力参与,从而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责编:罗永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