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交易费用理论视角下企业纵向分解的经济学解释] 企业纵向兼并 纵向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理论视角下企业纵向分解的经济学解释] 企业纵向兼并 纵向交易费用

发布时间:2019-06-16 04:47:41 影响了:

  内容摘要:企业的纵向分解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趋势,其实质是企业边界的缩小。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繁荣大大削减了市场治理机制的成本,这是纵向分解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交易费用理论中的企业边界理论,对企业纵向分解的原因进行详细探讨,最后分析纵向分解后的企业性质:并非简单地从科层组织回到市场,而是形成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组织。
  关键词:纵向分解 企业边界 交易费用
  引言
  企业的纵向分解与纵向一体化是相逆的过程。所谓纵向分解,是指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将价值链(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上的某些过程或环节分离出去,转而由市场上的独立厂商来负责输入品的供应、产品的销售以及各种职能支持活动(文中的分析主要针对的是生产环节,其同样适用于销售环节和各种职能支持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纵向分解势头。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内部价值链的许多环节外包给专业化的市场厂商,转而专注于自身较擅长的部分,业务外包的范围涉及生产、采购、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等价值链活动诸多方面。
  纵向分解与企业边界(规模)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关注更多的是企业的纵向规模(或纵向边界)。企业的纵向规模指的是同一企业所占据的纵向生产链条中的生产环节的数量,这里的生产环节是指技术上独立或可分的生产工序。一个企业,如果其向上、下游生产环节扩展,并把这些生产环节纳入组织内部,这便是纵向一体化;相反,即纵向分解。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解实质上体现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与收缩。纵向一体化程度高,企业规模大;纵向一体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纵向分解程度高,企业规模小;纵向分解程度低,企业规模大。由此可见,纵向一体化程度和纵向分解程度都是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只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企业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单纯从资源配置角度考察,企业应该是价格机制(市场)的替代物。市场的运行存在着交易成本,企业的运行存在着组织成本。在资源数量既定的前提下,是采用市场配置资源(外购)还是采用企业配置资源(自制)取决于二者相对成本的高低。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科斯,1994)。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相对大小决定了企业可能配置的资源数量的多少,从而决定企业规模的大小。科斯关于企业边界的分析基于这样一个假定:无论是通过市场运行还是通过组织运行,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恒定的,并不发生变化,或者可以把生产成本看作一个可忽略的变量。
  威廉姆森(1971)认为交易具有三个关键维度,即交易发生的频率、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涉及的资产的专用性。这三个维度都会对交易费用本身产生影响。其中,资产的专用性是较重要的也是在过去的组织研究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维度。资产的专用性包括地点的专用性、物质资产的专用性以及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交易费用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资产的专用性及其所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带来了市场交易的高成本。威廉姆森把资产专用性引入了企业边界的分析中,这是与现实的契合。在假定产出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依托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森建立了企业边界决定的模型,这个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内生化了在科斯的理论中只是作为外生变量的生产成本(见图1)。
  图中横轴表示资产的专用性程度,用k表示。设CO代表内部组织的官僚主义成本(企业治理成本或组织成本),CM代表相应的市场治理成本(交易成本),令ΔG=CO-CM,用以反映市场和企业两种治理机制的治理成本差别。在资产专用性程度很低时,由于市场能够提供高能激励,因而CM较小,并小于CO,ΔG>0。在图形上表现为ΔG曲线在k<k2时位于横轴的上方。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提高,其所带来的要挟或敲竹杠问题造成市场上独立主体间契约谈判更困难和更频繁、主体间的相互不信任、改善事后讨价还价地位的投资以及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减少,这加剧了市场治理成本CM的增加,使得CM>CO,ΔG<0。在图形上表现为ΔG曲线在k>k2时位于横轴的下方。在k2点,CM=CO,ΔG=0。
  以上分析的是治理成本,下面再来考虑生产成本。设COP代表企业自制的生产成本,CMP代表外购(市场)的生产成本,令ΔC=COP-CMP,用以反映两种治理机制下生产成本的差别。对于任何水平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这种差异都是正值。这是因为外部供应商可以积累市场中众多买者的需求并且能够比企业自制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降低生产成本。更高的资产专用性意味着输入品的使用更加特定化,外部供应商的销路更差,外部供应商的规模和范围优势则会更弱,因而成本差异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而下降。表现在图形上就是一条位于横轴上方并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ΔC+ΔG曲线是ΔC曲线和ΔG曲线在纵轴上的加总,它与横轴相交于k1点。事实上,ΔC+ΔG=(COP-CMP)+(CO-CM)=(CO+COP)-(CM+CMP),它所表示的是企业和市场两种治理机制的成本差别,即企业的自制成本与外购成本之差。在资产专用性较低时,ΔC+ΔG>0,此时,企业外购有优势;当ΔC+ΔG=0时,外购或自制对企业无区别;随着资产专用性的进一步提高,ΔC+ΔG<0,此时,企业自制有优势。
  企业纵向分解的原因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世界范围的大市场逐步形成。与此同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也层出不穷并逐渐应用到企业的运营中。这些因素给企业的组织结构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并导致企业重新调整自己的边界和规模,这就是企业纵向分解趋势出现的原因(孙鳌,2006)。本文利用威廉姆森的企业边界模型对此作简单分析(见图2)。
  (一)生产成本的变动
  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应用使得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这种生产成本的下降既发生在市场中的独立厂商内部,也同样发生在纵向一体化的厂商内,但下降的幅度并不一致(刘劲松,2008)。首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借助于完善的互联网络、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快速的运输工具,企业所面对的市场范围不断地扩大。纵向一体化的厂商自制的产品只是供其内部使用,即使向市场上其他厂商出售,程度也有限。独立厂商面对大市场,规模经济更易于实现。其次,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与个性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使得产品和市场更加细化,在独立厂商和一体化厂商内规模经济所导致的成本下降幅度差异就更为明显。再次,市场竞争加剧,市场内在的激励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成本的下降。ΔC=COP-CMP,COP与CMP虽然都下降,但COP的下降幅度要小于CMP的下降幅度,ΔC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