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大学之“大”]江苏211大学名单
 

[大学之“大”]江苏211大学名单

发布时间:2019-06-15 04:12:26 影响了:

  薛保勤,陕西绥德人。生于1955年。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插过队,当过兵,做过记者、编辑、主编,先后从事过共青团工作、纪检监察工作、省级党报管理工作和省社会科学界、省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工作之余,关注人文。著有《现实 未来与人》、《善》、《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我在悉尼当“部长”》、《青春的备忘》、《送你一个长安》等著作;主编有《思考的轨迹》、《白云山论道》、《蓝天下的永恒》等十多种图书。有两种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两件作品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一件作品入选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一件作品获柳青文学奖。诗歌《送你一个长安》被选为“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歌。
  我不是大学老师,从理论上讲,我不具备“思考”大学办学理念的资格,但我是一个高等教育的“爱学者”。我曾有过中国青年报教育记者的经历,也曾长期从事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到今天已有了10年两所大学研究生导师的经历,作为一位大学77级的毕业生,目睹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也看到突飞猛进中的问题,所以就有了今天这篇“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突飞猛进跨越式的发展,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如同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也会伴随着困扰、缺憾和不足一样,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辉煌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倾向和问题。如果对存在的问题不加以关注,如果对问题的苗头不加以遏制,这种辉煌就有可能成为走向暗淡的起点。面对辉煌,保持清醒,我们应该关注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倾向以及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在一些高校,大楼越盖越高,大师越来越少;学生越招越多,就业越来越难;地越圈越大,学越办越“小”。这个“小”是博士的硕士化倾向,硕士的本科化倾向,本科的专科化倾向,以及办学中的粗制滥造的情况。在教师中存在着“求衔多于求学,求名多于求真,求‘新’多于求‘实’,求研多于求教”的现象,由于学校有要评职称、要课题、要成果、要基金这样的一种导向,求研多于求教,求新多于求实,一个新的观点不加论证,一夜之间就可以推翻前人多少年研究出来的学术结论。这样一些问题尽管都是些苗头性、发展性的问题,但已经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高度重视。这些现象的出现是耐人寻味的、发人深省的,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就高校自身而言,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身办学理念定位不清。近年来,梅贻琦在1931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关于“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之谓也”的这样一个论断,不断引起我们社会的热议。“楼师之辩”既蕴含着有识之士对我国高等教育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高战略转变的呼唤和期盼,也折射出了一批知识精英对我国高等教育前一段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反思,还夹杂着一些公众对高等学校直觉的不满,真知灼见中夹杂着一些雾里看花的隔膜,没有搔到痒处的误解,甚至还有一些非理性的激愤与抱怨。这些,自然使高等教育圈内人感到困惑,但众说纷纭也正是大学走出象牙之塔后所必须面对的困境。而且,这些议论也确实抓住了高等学校办学理念需要准确定位的关键。
  一、大学之“大”的标志
  (一)精神之大
  这种精神之大,表现在大学是社会的精神高地,是时代精神的集散地,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创新、引领的一个高地。天津大学2010年百年校庆的一台晚会上,学校的毕业生说:“我们的大学不是一群楼房,我们的大学也不是一堆书本,而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锲而不舍、实事求是、追求真善美。如果大学没有了“神”,就跟生产队差不多;如果大学没有了“神”,就是个居委会社区。“精神之大”是大学之大的第一个标志。
  (二)学问之大
  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传授知识的地方,培养人才的地方,历来如此。那么它应该是文化成果的积累、传承、传播,包括发扬光大的地方,要有一批有学问的人。
  (三)学术之大
  学校也是做科研的地方。老师们要从事学术研究,要“生产”学术成果,要形成学术思想,要帮助学生的学术养成,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学校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学术思想高地。
  (四)学人之大
  这个“学人”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教师中间的一批高层次、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各类专家,所谓“大师”、“中师”、“小师”;二是指走向社会为这个学校赢得荣誉并给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些专家。所以,人们格外看重西方的一些著名大学培养了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总统、总理。我们国家在评价一所大学的时候,是否以这种眼光来衡量大学之大,并将其作为重要标志。
  从大学何以为大,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这个角度来思考大学之“大”,我所理解的大学的“大”,应该具有以下的内涵:
  二、大学之“大”的内涵
  我所理解的大学之“大”,是:有神乃大,有道乃大,有人乃大,有师乃大,有容乃大,有特乃大,有德乃大,有真乃大,有爱乃大。
  (一)有神乃大
  我先谈“有神乃大”,或者叫做“有魂乃大”。“有神乃大”,就是精神的引领,理想的照耀。如果没有精神的引领没有理想的照耀,大学有可能培养的是一些小人。如果没有精神的引领,没有理想的照耀,大学将培养的是一群碌碌无为的芸芸众生。大学精神也被称为大学理念、大学理想。它无疑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是对大学行为提出普遍指导,是大学采取这样而不是那样行为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归根结底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本质要求。
  纽曼名著《大学理想》中明确指出:“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因此,精神的引领、理想的照耀、价值的确定、真理的追求、人格的完善,这些既是大学理想、大学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也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必要条件。数百年来,大学正是坚持理想,保持理性,并坚守以理想和理性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精神,是以“理想和理性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精神”,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才逐渐取得走出象牙塔迈向社会中心的资格。可以说大学迈向社会舞台中心是大学精神的胜利。大学发展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社会中心既为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大学继续保持理性,坚守理想,张扬精神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在社会中心不为浮誉所惑,不与流俗相竞;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为市场潮流而妥协,不为市场规则所同化。也就是怎样既融入社会又与社会保持相应的距离;既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又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理性引领。这些就需要大学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具备自省、自重、自律的意识和定力,既能抵制大学外部世俗的影响和诱惑,也能防止内部庸俗化的滋生和蔓延。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