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归化异化翻译举例 [翻译的两个层面——归化与异化]
 

归化异化翻译举例 [翻译的两个层面——归化与异化]

发布时间:2019-06-17 04:20:39 影响了:

  【摘要】 翻译的倾向争论经久不衰,其中归化与异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本文主要从两者的理论层面,结合中西方对归化与异化的不同理解进行概述,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应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 归化、异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49-01
  1 引言
  翻译是沟通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沟通语言和文化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也无不闪耀着译者的智慧和光芒。著名的翻译家杨绛先生曾经形象的比喻说,译者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主二仆的事情,即译者这个仆人,不仅要忠实于原著这个主人,还要忠实于读者这个主人。但是要完全做到这两者却不容易,由于各种因素,译者不得不背叛自己的一个主人,于是就出现了归化和异化问题。
  2 定义
  归化和异化的说法最初是由西方的翻译理论家提出来的。18 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这里,施莱尔马赫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
  3 中西方归化与异化之争
  韦努蒂主张异化翻译,他从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郭建中,1998)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而归化论最具代表的人物是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是,他的“动态对等论”认为“对等的形式(equivalent form)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不应该是外国的。他主张尽量向读者靠拢而不是尽量向原文作者靠拢的翻译方法。
  以色列学者Even—Zohar创立的多元系统论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做了另外一种解释。按照多元系统论的观点,归化和异化与其说是译者出于自觉的方法选择,还不如说是由特定文化所处的特定状态和地位所决定的。
  在我国翻译史上,异化和归化之争见于现代史上以“信”和“顺”为代表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大规模论战。严复主张归化的,他用汉以前的文法翻译《天演论》,考虑的并不是如何的“忠于原著”,而是如何顺应晚清的社会及文化趋势。我国古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发现翻译中的差异现象。《法句经序》中已涉及异化的问题。当时的译者已经注意到天竺语与汉语的不同:“名物不同,传实不易”;以“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来传达语言之间的差异;并且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来指出译语在翻译过程中的异化。
  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罗什就主张意译,翻译时应“依实而华”,他指出如果一味局限于原文硬译,那么就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于人,非徒失叶,乃令呕秽也”。可见,鸠摩罗什是主张归化翻译的。严复也是主张归化的,他用汉以前的文法翻译《天演论》,考虑的并不是如何的“忠于原著”,而是如何顺应晚清的社会及文化趋势。
  傅雷的“神似”论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论说:“译本应该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事实上,他们主张的都是用译入语的文化去表达原语文化的内容,使译品尽量地靠近读者,也就是所谓的归化译法。因此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可以说都是归化论的延伸。
  作为中国异化翻译的代表鲁迅当时就明确地提出归化与异化的问题,“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其中的“洋气”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异化。鲁迅明确表示反对“归化”,主张“尽量保存洋气”:所谓“洋气”,就是“必须有异国情调”。(陈福康,1992:301)其“宁信而不顺”的“硬译”主张是出于他“反对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的理念。
  主张异化的代表为孙致礼(2002),他对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学翻译回顾中认为,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而展望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他认为,“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以异化为主导”。而这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即“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
  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归化和异化并不是绝对的,归化论的翻译家也会用到异化的手法来翻译,反之亦然。
  异化论的代表人物韦努蒂自己也承认,由于保留原文的异域性不得不依赖于本土的文化材料,正如归化翻译一样,异化翻译“在解读原文文本时也同样具有片面性,但它并不掩盖其片面性,反而大加炫耀”译文语言的表现力(Venuti,1995:34)。事实上归化的翻译往往因为更具可读性而被广泛接受。而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林纾,虽然他更多的是采取归化译法,如他描写福尔摩斯“勃然大怒,拂袖而起”,至今还被人们传为笑谈(孙致礼,2002),而其著名的“牛奶路”(milky way)、“蜜月”(honey moon) 却是典型的异化。可见,归化、异化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4 结束语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活动中最常见而又最富有争议的两个概念,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不应过分片面强调使用归化或异化中的一种方法,应根据译者所处的时代、翻译文本、翻译目的、源语与目的语的不同等,应用相应的不同的翻译方法,采用归化译法或异化译法,或两者兼而有之。做到既要有“异国风味”,又能“本土化”。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 Nida,E.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