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官网【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官网【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20 04:02:57 影响了:

  摘 要 职业院校和企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机械团结阶段、初级有机团结阶段和高级有机团结阶段;机械团结阶段和初级有机团结阶段是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在社会分工高度精细化和市场交换机制高度健全的未来,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必将进入高级有机团结阶段。
  关键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社会分工;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6-0010-05
  
  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降低职业院校的运营成本、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文化。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共有4处从不同层面直接强调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理论建设滞后,职业教育工作者仅能提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企业的社会责任[1] 或教育责任这样苍白的理由,很难说服企业真心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当前校企之间疏松的合作关系不仅是相关法制建设落后使然,更是由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社会分工程度所决定的。因此,要突破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瓶颈,首先应该按照社会分工论的理论来探索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预测其终极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体系构建、办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可以依据的蓝图。
  一、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机械团结阶段
  (一)建国初期初步探索校企合作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推动的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肇始可以溯源到1958年5月30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做的《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讲话[2][3],随后,1964年8月22日,刘少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干部会议上做了《关于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讲话,进一步明确阐述了两种劳动制度与两种学校制度相互结合的改革思路[4]。但是,两年以后即进入“文革”时期后,这种改革也随之步入低潮。
  (二)体制改革迫使校企关系松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也迅速进入高速发展期,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短短十余年内完成了规模化扩展,中等职业教育也不甘示弱,2009年甚至定下了计划招生860万[5] 的宏伟目标,大有超过普通高中教育的气势。伴随着职业教育的超速扩张,“企业转制也在同步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纽带关系逐渐剥离”[6],职业教育学生普遍失去了获得充足生产性实践技能的训练机会,这些职业素质薄弱的毕业生大规模进入劳动岗位,致使雇主对职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职业教育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率一再攀升。此阶段,职业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定位模糊,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7],中职学校曾经一度沦为学生升学考试的工具,而高职院校则企图步入普通本科的阵营,职业教育不能根据企业的需求办出具有职业技术特色的教育类型。
  第二,投资渠道单一[8],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发展经费没有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挂钩。
  第三,培养目标不明确,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新时代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和数量等方面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不相匹配。
  第四,受制于现行教育体制,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难以发挥作用,使校企之间的合作显得程序化、模式化和表面化。尽管校企之间每年均有组织和接收学生实习的环节,但这种在政府指令下强制实施的合作模式,很难体现校企双方自主合作的意愿。合作模式的形式化和刻板化,限制了双方在合作动机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局限于相对封闭的规划思路,很少将产业发展规划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融合起来。
  (三)社会分工粗疏决定了校企合作难以深入
  分析上述松散而又脱节的校企合作历史,正与涂尔干社会分工理论中初级阶段社会团结(即机械团结)的性状描述相吻合,即由彼此相似的环节组织在同质性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团结。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认为,产生劳动分工之前的社会是由于具有某种同质性而团结在一起的。社会中的个体由于具有相似性而结合在一起,采取一致的行动,“正因为他们并不是相互依赖的,他们各自有着自己完整的社会生活。”[9] 同样,职业教育和企业各自拥有非常精细严密的内部分工,即技术分工,这种内部分工使它们各自有着完整的运行机制,因而它们是能够相对独立存在的组织或系统;同时,职业教育和企业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但是如果这种社会分工不够精细,那么二者完全有可能成为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反观当时的情景,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还不太长,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比较大,各产业的技术构成还比较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还比较粗疏。正是这种分工格局,导致当时的校企合作呈现疏松的状态。
  但是,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企业,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若要使得自身持续发展就必须具有开放性,从外界不断摄取必要的发展动力。这种渴求发展的动力进一步生成双方共同协作的目的,即识别并满足各自的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获得竞争优势,并以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实现、保持并改进组织的整体业绩和能力[10]。这一共同目的为二者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和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渴望自身发展的需求迫使职业院校和企业必须在保证二者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基础上,突破机械团结的局限性,提升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二、校企合作的升华阶段——有机团结的初级阶段
  校企之间的严重脱节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步入新千年后,职业教育重新回到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上来。在新的社会分工形势下,持续发展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校企双方的合作意愿。
  (一)校企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