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浅析高校“三全育人”机制]三全育人高校
 

[浅析高校“三全育人”机制]三全育人高校

发布时间:2019-06-24 03:40:59 影响了:

内容提要:积极构建“三全育人”的科学平台和有效机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目前,高校应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本文拟结合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特点,探索适合高校的“三全育人”机制。

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2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内涵

“三全育人”,通俗上来讲,就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或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或称全面育人)的总称。全员育人,就是要求高校每一位教职员工按照师德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全程育人,就是要求高校教师在学生在校的全部时间乃至更长时间上实施育人计划,通过整体把握、全局引导与推进、逐步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成才,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过程尤其强调学习的全过程育人;
全面育人,就是要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达到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共同进步,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完美结合,校园引导与社区管理的双重目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艺等全面发展。

3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特点

(1)全员参与,达成共识。全员参与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前提。试想一个学校,如果教师在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或者“高校内部任课教师教自己的,辅导员老师做自己的,领导说领导的,群众做群众的”,甚至只有少数学生按照老师的工作安排计划进行,那是一定做不好的。当然,不同岗位的老师具有不同的职责和分工,但育人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

(2)全程设计,综合全面。“三全育人”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全程设计和全面综合考虑,在学生入校前,学校会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比如:分别针对不同招生对象、不同地域来源进行初步设计;
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要求,设计学生的培养计划,制定培养方案;
在学生报到入学后,还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力求做到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3)多角度设计,全方位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整体推进,它以全员参与育人为前提,全程育人实施为载体,全面多维育人为重点,将育人工作分解到各环节,落实到各部门,贯彻于各项活动、各个环节的始终,成为各部门和全体教工的基本职责和重要工作。

4设计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文中也提到教育工作应该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强调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设计“三全育人”机制对于整个高校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有利于践行纲要中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一方面,构建“三全教育”有利于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保障每一位受教育学生的基本权益,并且针对不同地区各种需求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不会因为不公平、不普及而造成教育工作不能惠及全民。

另一方面,构建“三全教育”有利于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5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重要性

(1)可塑性强的大学生队伍需要正确培养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高素质建设者,这是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正因为这样,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并分别于2006年6月、2010年6月、2010年7月发布三项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大学生的培养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高度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就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强调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是从国家战略角度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育人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支撑保障的长远思考。当前高校培养教育的对象大多为“90后”学生,多数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一般具有自我中心意识强、集体合作意识弱、自我成才成长愿望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相对弱的人格通病,因而他们需要更多的教育、培养和历练。同时,当代大学生身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面临各种各样的外在影响和诱导,其中不乏不健康、非正面的内容,需要他们增强是非感、提高判断力,需要我们通过正确而科学的引导,帮助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因为如此,高等学校必须在注重智力开展、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素质培养和全人教育。

(2)高等教育尤其要大力加强育人工作。高校加强“三全育人”和德育工作是由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决定的。从发展阶段看,从世纪之交到现在,正是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征地造房子、布点招学生,曾经是不少学校的共同发展模式,甚至一些学校迄今还停留在这种水平上。正因为这样,内涵建设、育人工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得不到重视;
德育老师、辅导员队伍建设比较薄弱,这一点需要并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从高校特点而言,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比较多地强调培养学生适应岗位要求、适应职业需求、适应社会现实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技能大赛是其展示舞台,资格证书是其从业门槛,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建设往往被重视,公共课程开放和素质教育容易被忽视,极易受到岗位培训的影响,尤其是在强调校企合作和教师企业经历的背景下,德育和思政教师会难以适应,就此而言,切实加强高校的德育和育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再加上高校学生来源多样,身份复杂,在中学教育培养阶段又不是成功者,进入高校教育也难以确立崇高而远大的人生目标。学生心理调适、目标确立等都有一个过程,需要在育人上花更多功夫和更大精力,才能克服客观存在着的更大育人难度。

6高校“三全育人”机制设计

6.1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三全育人”保障机制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3)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6.2推进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改革

(1)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3)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6.3落实建立高校“三全育人”制度

(1)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2)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3)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6.4整合高校“三全育人”三大支撑要素

(1)信息化支撑。标准化、程序化、交互性强的信息化办公平台是部门协同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是有利于协同事务的快速传输、批阅,二是可以标准化协同工作处理流程,三是有追溯性,便于事后追查问题,四是为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目前有许多高校建成了行政服务办事中心,部门协同的信息化完全可以依托行政服务办事中心来建设,不但高效利用现在资源,还减少的重复建设。

(2)人才支撑。部门协同理念要落实到工作实践,需要人去完成。一支具备优良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队伍,是“三全育人”体系下部门协同能够形成工作合力的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参与协同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培育工作人员的协作意识,定期开展工作反思与交流,优胜劣汰,始终将部门协同战线上的同志保持在高水准。

(3)财政支撑。一是发挥资金引导作用,每年为部门协同研究项目提供资助,为参与协同部门提供特别预算资金,引导各部门和人员开展协同工作的研究和实践;
二是为参与协同的管理机构和部门提供办公经费和硬件支持;
三是为参与部门协同工作人员提供额外的薪酬和培训费用。

6.5建立健全“三全教育”评价机制

(1)确定全员育人的方案,保证育人目标的确定育人的方案不是班主任一人就能定下来的,需要全校领导、校级班主任、辅导员共同联合,共同讨论综合素质能力量化评比方案,最终确定每个年级的评优评奖的工作细则以及评奖流程,保证评奖工作的合理性。

(2)全员评价要公平、公正确定好评选情况之后,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监督,各年级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等组成监督工作小组,这样还能保证班主任教师和学生干部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树立学生公平、良好的形象。

(3)全员参与评审,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进行评优的答辩上,班主任教师与各院的领导、辅导员、班级干部等组成一个答评团队,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建议,这样能够让学生真实地了解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减少隔阂。

(4)全员参与评优,保证工作效率班主任、辅导员进行的评优工作,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关怀和心理上的辅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上进、努力,不仅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这样才能体现出来教书育人,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育人工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这一工作顺利完成。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是有所差别的,所以,要想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有所收获,就需要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优化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学生可以在学校里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把 “三全育人” 落到实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