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浅议古文今译之弊_古文今译
 

浅议古文今译之弊_古文今译

发布时间:2019-06-26 03:56:53 影响了:

  [内容摘要]古文今译作为当前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很多方面已表现出弊端,季羡林先生的建议非常中肯,本文也就古文与白话文的关系,古文教学和古文教育的目的等方面阐述古文今译的弊端。
  [关键词]古文今译文言
  文言文教学教学目的
  目前。在各大媒体都转载了季羡林先生谈及国学普及时的四点建议。就其中的第二点“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必须读原文,加注解即可”,引起众学者和网友的广泛议论。本文也将从古文本身和古文教学以及古文教学的目的等方面谈谈,古文今译的弊端。
  (一)
  古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言以及后来仿古的语言写成的文章,也就是上古的文言和历代模仿的作品。古文作为一种定型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于年,逐渐形成了文言分离、较为稳定、行文简练的特点,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不利于文教的普及推广,不利于思想的自由表达等弊端。所以“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学,将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至此古文今译便应运而生,但这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而这正是季羡林先生所说是对传统文化的毁灭。
  首先,从文字本身来看,古文今译根本不必要。有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字,古代汉语是1086个常用字,通过比较发现有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一级字表中找到,占到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中也有82个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和6169个《印刷通用汉字表》中找到。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它们或以单音节词的形式得以沿用,或词素保留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语中,或出现在由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的成语中。也正如南怀瑾先生说:“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二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字就单独成为一个系统,表达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的几于年以上的思想,在几于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
  其次,从语言的角度看,文言和白话没有截然的界限,且就口语交际而言,人们的口语与古文有很大的区別,但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言,而现在汉语的书面语言则常常有颇多的文言成分。把文言与白话对立起来,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文言和白话都是我们的母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王力先生曾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继承和发展的。”
  再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其中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露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文,掌握了文言文好比得到一把打开文化的钥匙,但古文今译无形地加大了古与今的隔膜,致使多数的现代人对古代知之甚少。
  (二)
  在教学方面,由于受到语言交际运用以及文言文特点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在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串读串讲的方式。一般来说。文言文教学要教导学生能准确地翻译课文才算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翻译。教师人手一册的《教学参考用书》中,凡是文言文均有译文,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译文对教师的帮助也最大;学生也充分理解了文言文学习的“要领”,于是购买了如《文言文评析》一类的参考书,高中三年要学的文言文均做了一字一句的翻译。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文言文学习的核心任务是把文言变成白话。
  然而,在《新课标》关于阅读部分就提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这个句子是从“学生的学”的角度叙述,它的要求里面是比较注重运用能力培养的,是把教学着眼点放在文本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就要求文言文阅读首先要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方法是用好注解和工具书。在这个活动中,老师的作用主要是教相关的方法,补充学生需要但在注釋和工具书里找不到的内容,评价学生的理解结果。看来教学现状和课标要求相去甚远。
  此外,翻译往往是对文意和语言效果的削弱甚至是破坏。朱光潜在《诗论》中举过一个例子,把《诗经》中的四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译成白话则为:“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呀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天已经在下大雪了。”一翻译,则情致不知去向了。不仅诗歌的语言如此,散文的语言也一样,《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于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一段话,怎么翻译都没有原文酣畅淋漓。上面的两段文字,只要在个别地方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翻译实属多余,而文言文大多都类此。文言文教学像现代文教学一样,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任务,文言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言语本身,而不是翻译之后的白话,否则便是本末倒置。
  再者,最好的译文与原著相比,也只能算是三流的作品。试问,如何翻译屈原的“披发行吟”,荊轲的“易水悲歌”,王勃的“秋水长天”,苏子的“清风明月”?与其让战国风云、汉唐气象、魏晋风度在变成白话后化为乌有,不如让我们像寿镜吾老先生一样入神地读,或许我们的学生也会像少年鲁迅一样“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然后在潜移默化中体悟章法。接受审美熏陶和文化浸濡。
  (三)
  祖先留下了诸多的文化遗产,而其都集聚在文言里,我们只有找到一把钥匙,方能打开这座文化宝库。这样就决定了古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据王力先生讲,学习文言必须做好三个方面:常用词、作品、基本理论知识。我们如果有计划地掌握一于多个常用词,也就基本上解决了阅读古书时在词汇方面的困难,但是只掌握常用词不讲读作品,那就只能获得关于字义的零碎知识,如果只讲作品而不掌握常用词,那就讲一篇,懂一篇,不讲的仍旧不懂。如果只读一些作品和掌握一些常用词,而没有古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那就不能融会贯通,概括全面。所以,要学好文言,就必须全面掌握这三部分的内容。但无论哪一方面,都必须人其中方能体其味,而古文今译无非是桥上看风景,将人置于风景之外,不知风光到底哪般。
  另外,古文教学中对美感的赏悟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种美感为篇章字句的形式与意境情境的内在美。古文的最大特点便是构思巧妙、语言精练生动,毫无赘述,与现代文相比,犹如于冰与二氧化碳。穿行字里行间,留给人的是无穷无尽的想象之趣,将你引入其中,剩下的精彩便任你去想,这就是登峰造极、引人人胜的文学艺术。这种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的语言之美值得为主感叹,这便是古文形式美所带来的内在之美,不入境怎知春色如许,而读译文只能是缘木求鱼了。
  综述:把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在某一个阶段的历史时期中确实是便利了更多的人了解古代文化,也成为考察是否读懂文言文的主要依据,但纵观全文不难看出古文今译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就教学而言,文言文教学势必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个人所能为主。就高考而言历年均有古文翻译的题目,这也影响了一线教师的教学思路。改革确实任重而道远,但古文今译也确实危害极大。
  [注释]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1962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
  南怀瑾著述,《论语别裁》,1988年,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现代汉语》载包建新,《文言文教学:需要转变的几个基本观念》,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绪论》,第二段第一句,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