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让习作训练与阅读教学比翼双飞_
 

让习作训练与阅读教学比翼双飞_

发布时间:2019-07-04 04:15:38 影响了:

  作文能力如何,是语文教学质量最终的试金石、晴雨表。然而在语文教学现状中,学生们虽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了许多丰富多彩、文质兼美的课文,吟诵了那么多篇好词佳句,可写起作文来却愁眉紧锁、苦不堪言;我们的语文老师也煞费心机,一筹莫展,提起作文教学叫苦连连。其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笔者认为,整合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从阅读教学找寻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打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通道,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陆性。
  一、在经典美文处感悟积累
  有人说: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如捧读《搭石》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从文章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默写并摘录相关的语句,从中了解作者通过抓住人们的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展现温馨的走搭石画面。同时,在背诵的过程中学会了积累了ABCC型的“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音韵形象优美的词语。
  二、在文本结构中迁移模仿
  阅读教学是一种示范。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例子意味着隐含规律,例子意味着是一种你可以照着做或参照做的示范。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还有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都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如教学《窃读记》一文时,学生们纷纷被作者那种窃读的滋味震撼着:“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学生们的思绪也随着这一字一句的字句浮想联翩,对于看书,自己又何尝不是有太多的故事?有个小女孩在《随笔》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我特别爱吃各种各样的糖果,整天缠着妈妈买糖。刚上一年级时,老师教会了我们拼音。我当时曾看过一本拼音读物,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极深。它说:只要你多看书,你会发现,书是甜的。晚上,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悄悄打开了一本《西游记》。我对着书页,深深地吸一口气,哇噻,好香啊!那是一种和糖果截然不同的香气(其实是墨香)。我迫切想知道书的味道,于是伸出舌头,舔了一大口,“呸!”一点儿也不甜……后来,我学会了看书。读的书越来越多,写作水平越来越提高。三年级时,我的第一篇作文发表了。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时,心里别提有多甜蜜了。一瞬间,“书是甜的”这句话跳出我脑海!”。
  文章的写作方法就如一根“拐杖”,学生扶着它“走路”,长期坚持仿写训练,写作时就有法可用,有话可写,在写作之路上也会“走”得稳当一些。
  三、在情节留白处想象插述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像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找到了适宜的气候、水份,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联想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如学习《钓鱼的启示》,我让学生结合句子展开丰富的想象:“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父亲为什么要让孩子把鱼儿放回湖里?他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进一步解读文本内涵,用心灵感知情感主题。
  《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有这么一句话:“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练笔:“想想‘大家’有哪些人?他们各自会怎样赞叹、议论呢?结合不同人物的身份,想象他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写写当时的场景吧!”教师通过敏锐的嗅觉,怀着对语言特有的敏感引导学生加以想象、补充,使之具体化,这个过程就是个很好的语言训练过程。
  四、在形式呈现上变式创作
  以课文为凭借,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从思维的另一个角度看到一个新的天地。教师要找准激趣点,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通过改写、续写、补写、写读后感等形式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把课文“请”到我们的作文课上,使课堂教学既能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又能使学生的习作训练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让他们健康地阅读,快乐地写作。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并驾齐驱,那么今日的课堂小练笔,将会搭起明日的习作大舞台!
  (责任编辑 李 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