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浅谈高等农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生涯规划1500字
 

【浅谈高等农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生涯规划1500字

发布时间:2019-07-07 03:54:37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21世纪以来,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壮大,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加。随着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革和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超乎寻常,毕业生自身的就业压力逐渐加重。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利益,还成为检验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关系到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对策
  一、分析高等农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用人单位对农科院校毕业生学历、专业能力要求提高
  目前,我国对中低层次的人才需求呈现下降态势,而对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从专业能力选择而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需要高端农业技术人才,其他用人单位则要求具备较熟练实验操作经验的毕业生。
  (二)社会环境对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制约
  农科院校的毕业生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就必须要走进农村,深入农田,扎根农业生产的最前线。而这些地区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这就导致了对农业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的忽略,更加导致了对农科院校毕业生需求大打折扣[1]。
  (三)农科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不科学
  农科院校毕业生在选择将来工作地点上多数选择地理位置好、生活质量高的沿海开放城市的单位工作;从就业观念上来看,他们把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放在首位。这就反映出农科院校择业观与现实实际用人需求存在较大的反差。
  (四)农科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现如今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不光只看重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更多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而由于许多原因的影响,毕业生未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农科专业限制,就业面相对狭小,因此很容易使毕业生产生挫折感,没有职业目标方向感,随意找一份工作就业。
  (五)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
  根据调查,60%的农科专业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为冷门,认为将来很难找到工作就业,而农科专业的女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75%的女毕业生认为将来肯定不会从事本专业工作岗位[2]。可见,农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信心明显不足。
  二、农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连续性
  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间断性特点。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从大三学生开始,一般进行理论指导、政策讲解、就业形势就业技巧指导;大四主要通过讲座、模拟面试等诸多形式进行就业创业宣传。所以说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够深入性
  1.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此前,农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注重就业理论的讲解,忽视了对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面对当今社会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应着力为毕业生提供多方位、深层次的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培训。
  2.就业指导方向存在漏洞。农科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忽视了农科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实际社会价值。因此对农科院校的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就必须是针对各专业学科特色进行的专一指导,首先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专业优势,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专业水平不高
  农科院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一般都是由招生就业办公室老师以及各院、系辅导员组成。大多数老师对就业指导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等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够系统、深入。另一重要原因是学校党政机关管理制度上的问题。招生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不仅要负责每年招生计划的制定以及报送,还要负责收集全国相关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市场及就业阶段性数据的上报等日常工作,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就业指导老师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无法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4]。
  三、高等农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和途径
  (一)政府应加大为农科院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政策优惠
  第一,政府应充分为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更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农科专业的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第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和推进社会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继续解除毕业生户口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束缚,在档案管理和五险一金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障。同时,省级政府根据本省的特点制定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激励大学生自行创业。第三,高校还应鼓励毕业生积极报考选调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
  (二)更新择业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号召中国几亿农民要与时俱进,接收农业技术推动农田丰收。学校应为毕业生举办专门的农业招聘会,提供农业需求信息与服务。毕业生更应根据人才市场供需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规划。明确认识到大学既是培养社会精英,也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小型社会[5]。
  (三)高校要设计新型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1.高校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全程化、理论化的就业指导,以便在大学四年中,更加明确学习方向。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提示学生应主动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价值、用途,讲解所学专业与将来从事职业之间的必然联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应集中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针对测评结果,进行一一指导;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就业政策、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就业模拟大赛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系统的、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具有主动择业、资助创业的能力;针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应侧重于就业岗位的收集、各场招聘会日期的确定,求职技巧的掌握、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有关事项,就业合同的法律效力及办理人事档案有关程序等。
  2.有专门的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核,并建立学生专门职业生涯规划档案,为学生量身订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3.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健全专业化、系统化、特色化就业指导体系。从新生入手,通过科学的、专业的方法,进行引导,及时解决就业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困惑,不断梳理学生的不良行为,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竞争。
  (四)毕业生要培养献身农业的职业观
  近10 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以 40%的速度增长,就业压力日趋渐大,竞争日益激烈。农业类毕业生,尤其是女同学,更是受到严重的冲击。如果农业类毕业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择业观,对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要求过高,将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毕业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端正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式与政策,克服刚步入社会的初期困难,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丰富实验经验,锻炼综合能力,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解决就业问题。
  21 世纪,高等教育正朝着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道路发展,所以毕业生只有树立大众化的择业观、走大众化道路,才能在适合的岗位上有的放矢。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开发自己的潜能,渐渐地拓宽就业渠道,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自己生存问题。
  参考文献:
  [1] 毛素琴.浅析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06):65-67.
  [2] 韩春霞.我国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91-92.
  [3] 曹殊.“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展望[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6).
  [4] 沈杰.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R].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 2005.
  [5] 郑伟, 刘伟, 段美燕.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 2007(3).
  作者简介:王颖杰(1983-07-17),男,天津农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