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教学理念集锦简短 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探究教学
 

教学理念集锦简短 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探究教学

发布时间:2019-07-07 04:06:48 影响了:

  摘要: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猜想又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猜想的实施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更好的达成科学探究的目标。
  关键词:猜想的目的;猜想的方法;猜想的注意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猜想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如果猜想一旦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成为科学结论。因此,猜想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导探究者沿着预定目标展开,避免了探究的盲目性。
  一、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特征:在活动之前,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这种猜想的目的是要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预测,再通过观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认识自己在猜想时的不足,并不断完善。这种活动除了可以让学生体验猜想的乐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这种猜想时,表面上是很简单的,因为可能出现的现象一般都容易考虑到。如在观察长蜡烛和短蜡烛哪个先灭的活动中,不是长的就是短的先灭,没有其他复杂的变化。但要让学生真正的去猜想,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筛选掉不可能的,在教学中就要注意下点功夫。
  本人在实施时通常先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将所有的猜想罗列出来,再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最后筛选出较正确的猜想,再用实验来验证。
  如,在“探究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规律”的活动中,要求学生猜想光斜射入玻璃砖时的现象。先让学生大胆猜想,画出所有可能的现象。在学生的猜想中肯定有一些明显的错误:光斜射入玻璃砖时不发生偏折;光在玻璃砖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从玻璃砖斜射入空气中时不发生偏折;光从玻璃砖斜入空气中与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砖中时的偏折方向相同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偏折”的现象筛选掉“光斜射入玻璃砖时不发生偏折”的错误猜想;根据“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的知识筛选掉“光在玻璃砖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的错误猜想;运用“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筛选掉“光从玻璃砖斜射入空气中时不发生偏折;光从玻璃砖斜射入空气中与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砖中时的偏折方向相同”的错误猜想,最后只剩下两个(如图1),那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是偏向法线还是偏离法线?再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光线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要偏离法线,由此确定图1中的A是正确的。
  反思: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应是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依据就是:一是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是科学事实。
  二、猜想现象产生的原因
  特征:让学生观察一个小实验或一个场景,再猜想现象发生的原因。
  这种猜想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对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正确的猜想,为科学探究提供正确的引导。这也是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索时常做的猜想。猜想成功与否能决定科学结论的诞生。所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度是较大的。
  为了降低难度,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上处理此类猜想时都给出了提示,或干脆给出猜想。这样虽然便于教学,但不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探究的艰辛。为此,在教学中处理此环节时可故意设置障碍,以达到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们的艰辛的目的。
  本人在实施时通常用两种方法设置障碍:
  1.搞突然袭击: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给出场景后让学生猜想,在学生感到猜想的难度后,再提示。这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但学生的成就感较少。
  2.在猜想过程中提出几个错误的猜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其中的错误。这样学生既感到了猜想的困难,在分析出错误的猜想后又有了成就感。如在“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的活动中,展示一个场景“初夏,小明和小华去海边游玩。中午,他们赤脚走在海边的沙滩上,觉得沙子很烫;当他们跳进海里时,觉得海水很凉,傍晚时,他们又去海边,却发现沙子变凉了而海水却很暖和。”提出问题: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呢?让学生猜想产生的原因。由于课本上是直接给出了猜想,故不需要学生去猜想。教师在此环节中,可增加几个错误猜想,让学生去分析错误的原因。(1)猜想可能是水要蒸发吸热的缘故。学生通过分析,不难看出:白天,海水蒸发吸热,温度较低,这还符合事实;但晚上,海水也要蒸发吸热,温度应该还较低,这不符合事实。从而否定了其猜想。(2)猜想可能是沙子吸收太阳光的本领强。学生分析:白天,海水和沙子都吸收太阳光,沙子吸收太阳光的本领强,所以温度高。晚上,海水和沙子都不吸收太阳光,所以温度应该一样高,这与事实不符。否定了该猜想。这样安排,还加深了学生对比热容的认识。
  反思:科学探究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合理猜想可以培养其分析能力。但要注意猜想的难度不能超过学生接受的范围。适时提示在猜想中是很必要的,要能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
  三、猜想影响现象的因素
  特征:展示一个场景或一个小实验,让学生猜想影响其现象发生的因素。
  这种猜想要求学生能正确猜想出影响现象发生的因素,再通过实验逐个验证,得出正确的结果。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等。
  在实施此类猜想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有理有据,不能凭空捏造。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猜想的影响因素不全面,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某些因素。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大多表现得比较盲目,认为反正猜想的不全,干脆不去猜了。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的猜想兴趣,能让学生对猜想的因素自我完善。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活动中,在实施猜想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猜想兴趣,可把枯燥的“滑动摩擦力”转化为“阻碍物体滑动的力”,让学生猜想:当你推动课桌滑动时,有哪些因素可以阻碍课桌滑动?这是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且能直接体验。
  反思: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且验证不正确的猜想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平时感觉上的误区。如上例中,猜想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接触面积,这是学生在生活中的感觉:如把课桌倒过来,可能会影响课桌滑动。即物体与物体的接触面积会影响摩擦力大小。在实验验证后就就会消除这个认识误区。
  参考文献:
  [1]八年级物理(上、下)。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九年级物理(上、下)。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