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展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08 03:56:13 影响了:

  摘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争论由来已久,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的内容。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选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展的独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独特性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36-02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我国国情,一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还具有其他一些目标约束,如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等。深人分析当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选择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展的独特性分析
  1.总量方面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短期内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在总量方面的矛盾,迫切需要突破的是在总量方面面临的制约。短期内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当中直接反映经济总量与福利关系的目标更为重要。我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避免出现大量的失业。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外需的迅速消退使依靠国外市场需求获得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难以持续。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投资依然是内需增加的主要支撑。在当前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的情况下,投资不谨慎可能会加重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
  2.结构方面
  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尽管短期内解决总量问题的迫切性更大,但我国经济当中的结构性问题也已十分严重。在我们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中,最突出的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某些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主要不是商业上的考虑,而是社会效益和就业方面的考虑。由于存在就业压力,不合理的产能暂时还难以全部淘汰。不改变我国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调整就难以完全按照商业化原则进行。
  3.外部因素方面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平稳合理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综合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短期内未必构成最严重的问题;但贸易条件恶化的中长期趋势并未根本扭转。贸易条件恶化挤压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潜在空间,可以完全抵消甚至大于货币政策优化对社会福利的贡献。
  4.动态方面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部经济环境迅速向不利方向转变,而国内消费尚不足以成为内需增长的引擎。在短期,反周期任务加重,政策实施的空间被挤压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重心不得不向短期目标倾斜,同时兼顾中长期目标。具体来说,一方面,尽可能采用有利于中长期经济增长的措施来解决短期问题,避免出台不利于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措施,另一方面,致力于中长期目标的各项政策须尽可能缓解短期面临的反周期任务,有利于提高短期政策的有效性。
  二、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现实选择
  面对后危机时代经济形势,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抉择应考虑以下四方面:
  首先,面对当前形势,在货币政策未来的取向上,随着CPI增速放缓,在今后两三年内我国货币政策在反通胀的同时,维持经济增长,防止我国经济硬着陆的任务依然重要。在外部经济形势不明朗、西方经济体恢复缓慢的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更应该审慎抉择,以实现金融危机背景下反周期的金融宏观调控目标。
  其次,货币政策在以产出缺口为重要目标的同时,不能过高估计潜在的经济增长和在资源有效配置条件下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尽管增加就业对福利的贡献最为直接,但一味增加就业并非没有代价。随着经济逐渐复苏,货币政策决策者越来越需要考虑为增加就业所付出的代价。
  再次,我国货币政策当前处于特殊时期,既不能进一步扩张信贷,又不能在经济回暖基础不巩固情况下实行过度的紧缩政策。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货币政策提供充裕的流动性只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拉动就业的必要条件,还需将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调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实体经济对货币信贷的需求。
  最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依靠信贷渠道,利率市场化尚未实现。信贷总量扩张通过金融机构的配给和行政部门对项目的审核而实现。在行政化而非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对民营经济部门的制度性歧视被强化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相反,结构性的问题却被进一步突出了,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和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现象难以根除。为此,我们须积极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完善和强化市场化的货币传导机制,以利率作为主要操作工具通过金融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切实解决货币传导机制过程中存在的微观问题,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刺激实体经济对资本积累的合理需求,将行政性的因素排除在外,逐步消除非理性投资冲动所带来的结构性问题。
  三、结语
  货币政策面对的一个最大难题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问题。目前,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求货币政策“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实质上面临多重目标约束,如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展的独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现实选择。本文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应谨慎选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在最终目标的指引下为宏观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1]曹家和.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与定位[J].现代经济探讨,2003,(2).
  [2]刘伟,李连发.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框架的现实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9,(12).
  郭驰(1990.5—),辽宁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本科在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