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小学生楹联大全集【楹联: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抓手】
 

小学生楹联大全集【楹联: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抓手】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4:28 影响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该强调语感的培养。
  楹联也称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具有对仗美、格律美、语言美等特点,欣赏楹联不但可以从中感受楹联的韵律美,更能有效地促进语感的形成与提高。
  一、吟诵楹联,初步培养语感
  楹联承载着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继承和弘扬楹联文化,是每位教育者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于是,我注意在课堂内外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楹联文化的启蒙教育,也从中得到了不少乐趣。
  如,在教学《静夜思》一诗中,我提出朗读要求:你懂得《静夜思》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吗?找出相关诗句,反复朗读体会,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自主熟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领会感悟:李白这首诗没有什么绮丽的词句,也没有奇特的构思,其动人之处在于平淡自然,意象真切,含蕴绵绵,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铿锵。如:“举头”对“低头”;“望”对“思”;“明月”对“故乡”。其次,在教学中,抓住韵脚“ang”来指导学生感受诗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他们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真正领悟大诗人李白是如何倾吐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诵读于口,领悟于心,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的声律气韵。长期坚持训练,学生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朗读水平,为促进语感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学生对楹联的认识只是一个朦胧的阶段,让小学生对楹联产生兴趣不能急于求成。这不是一朝一夕、一挥而就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立足“晨读对韵”,激发朗读兴趣。如,在班级开展“晨读对韵”,利用好早晨的黄金时间,让学生放声朗读。
  如,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狗尾草对鸡冠花,白鹭对乌鸦。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晨读对韵”,能让学生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楹联的语言美、对仗美、韵律美等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不断要求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读中成长。
  2. 抓实校本课程,感受楹联魅力。楹联课程已经纳为我校的计划课程中,每周一节。在教学中,我注重抓住学生对楹联的初步感知,感受楹联的内在美,让楹联熏陶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不必去字字理解、句句释义。这样,不但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楹联学习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3. 开展竞赛,营造氛围。竞赛可以促进发展,竞赛可以促进提高。因此我通过开展朗读比赛,由一方出句,另一方攻擂(可用成句,亦可试对)。开展“学古诗,诵格言”活动,“赛诗会”等等,还让学生搜集一些趣味性浓的楹联故事,开小型的故事会,培养学生们的楹联意识。
  一副联,可让一节课活起来;一副联,可渲染一种气氛;一副联,也可增进师生的情感……传播楹联,其乐无穷。
  二、感知楹联,促进语感形成
  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感知楹联,不但可以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楹联的内在美来感知中华语言的魅力。
  对于对楹联有了一定了解基础的学生,不应仅仅还停留在欣赏的角度,而应更大范围、更大限度地发展、提高学生的对楹联的感知,在朗读中去体会、感悟楹联的内在含义,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感。指导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即激发学生的语感。我们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激活学生的语感,进行语感训练,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让学生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千古名句中来感受作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却抒写出壮阔的胸襟。短短数字,却抒发出作者对友情的肯定。在教学是运用了多媒体的优势,不但从画面上让学生体会,又用声效来渲染氛围,让学生不断地朗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自己对诗的理解,从而让学生从多感官、多角度更全面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搜集楹联,强化语感培养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不断地搜集、整理、认知、巩固、提高。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我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搜集、整理在自己身边的一些楹联和有关的楹联知识。这不但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楹联学习的兴趣,还养成了学生爱学习、勤动手的好习惯。陈国治、钱茂竹曾这样说过:“乡土教育是一种最务实的教育,因为一切从乡土出发,以乡土为教材,人人看得见,触得着,所以感染力特别强。而且对每一个人来说,从他的启蒙开始,就随时随地接受乡土教育,可以使人们从孩提时代就铭记在心,终生不忘。”[1]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教学中充分发挥楹联独特的优势,如语言美、格律美等等特点,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敏锐的语感。其次,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在生活的周围去搜集、整理有关的楹联,在读中去感悟楹联的内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
  显而易见,要贴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要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贴近生活,运用于实践,才能达到训练学生语感的目标。
  总之,语感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能见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利用楹联为抓手,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语感,并且恰当运用身边现有的、广泛的语言资源,使语感培养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全程。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厚积”而“薄发”,学生良好的语感才能逐步形成。
  注释:
  [1]陈国治, 钱茂竹.绍兴名人佳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