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做一滴纯净的小雨滴|做个小雨滴
 

做一滴纯净的小雨滴|做个小雨滴

发布时间:2019-08-01 09:21:30 影响了:

做一滴纯净的“小雨滴”

文/王慧敏

媒体爆出的这些新闻,估计大家也都曾留意过:

9月29日,一辆载棉花的半挂货车突然起火,火势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却引来当地30余名村民不顾熊熊大火争抢棉花;11月13日晚,一辆从宜昌城区开往兴山的运鱼车与一辆小汽车相撞,运鱼车上7000多斤鲜鱼撒满道路,当地一些村民趁着忙乱哄抢鲜鱼;11月15日中午,在兰州机场高速茅茨互通立交上,一辆运橘车失控发生侧翻,柑橘散落一地,路过行人边抢边吃„„

就媒体公布的视频或图片看,这些哄抢者,大都是些普通老百姓,有的甚至是衣衫破旧、满脸风霜的老妈妈。如果换成另外的语境,你可能还会用纯朴、善良、勤劳之类的词去形容他们。

平常时刻,你让一个老妈妈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她肯定会臭骂你一顿。那么,这又是怎么了? 一个村民和现场采访记者的对话,说出了缘由:“大家都在抢。”是啊,从众,让人的行为走样。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排队上车,本来秩序井然,有几个人挤了,许多人都会一拥而上;我的办公室紧邻杭州最繁忙的环城西路,窗下就是条斑马线。我仔细留心过:红灯还在闪烁,只要有人带头穿行,原本站着的人几乎都会跟着前行;西湖风波亭前的草坪播下了新绿,旁边竖着一个“茵茵绿草,踏之何忍”的牌子。一个月前到西湖边晨练,发现嫩草中间不知谁为了抄近路踏出了第一行脚印。今天再去,发现那行脚印已变成了明晃晃一条小路!

慎独、慎微、慎初,一直是中华民族倡导的美德。“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确,修身养性,贵在人前人后一个样,大事小事一个样,开始结束一个样。但是,只是这样,恐怕还不够。

生活中,慎独、慎微、慎初容易做到,最难做到的是“慎众”。

作为单个的人,个人的修为,可能无可挑剔。让自己单独去做某件事时,一定中规中矩。但有时候,在大众脚步的裹挟下,往往会迷失自我。这中间,除了“法不治众”观念作祟,更重要的是良知的缺失。由于良知的缺失,造成善恶观的含混。由此,导致行为失范。西方有句谚语:“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文化大革命”时,有那么多原本善良的人会疯狂介入?为什么“大跃进”时,有那么多稼穑了一辈子的庄稼老把式跟着亩产放“卫星”?为什么明明知道贪污腐败不对,却有那么多干部“落马”?

怎样才能做到“慎众”?永存善念,不与世俯仰,不被大众所裹挟,始终保持人格的独立。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始终做一滴纯净的“小雨滴”。我认识的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曾这样说话:“哪怕全世界都是坏人,我也要力争做个好人。”

明天再过斑马线,红灯亮着时,我会坚决地等候。哪怕周围的人匆匆走过。那么,你呢?

补上好人这堂课

文/梁晓声

今天的人们普遍感觉我们的社会里善的种子还不够多,很多事情是突破底线的,有人因此而感到失望,甚至开始怀念过去。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家感觉做坏事的人少,是因为当时不凸显个人,大家都在集体中,除非整个集体都不做好事。那时,中国的城市格局也很像乡村,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等,邻里关系几乎是不能移动的,几家人在一起一住就是一辈子,一个单位一干就是一辈子,谁要是做了一件坏事可能就再也翻不了身了。这就让人本能地要求自己克制先天

的弱点,我们称之为民间原则。

到后来,人们开始流动了,流动是好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失去了敬畏,失去了忏悔、救赎的心。

我们总说好人不多,其实好人也不少,有时候往往是缺少发现好人的眼睛。

我前两天看了个视频,有个外国人把近几年中国人互相帮助、面对突发状况大家一起救人的视频剪辑在了一起。从中你会看到,出了事,大家不是在那儿围观,而是立刻行动起来。好人在中国没有绝种,生活中善的一面更大。我们对待好人,不要背过身去假装看不见。

现在打开电视机,不是宫斗、家斗,就是娱乐,讲述好人故事的少之又少。我们的文化关于“人是怎样的”讲得很多,但还缺少关于“人应该怎样”的内容和思考,而这正是人类文化几千年来的使命和责任。

有人曾经问歌德,你不断地写那些常识,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歌德说没有特别的意义,我只是不断地重复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重复的事情。一旦不重复,人类很可能就会回到原点,回到自私、没有罪过感的状态。但这种思考和表达我们做得还不够。

这种文化的缺失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举个例子,我去一位外国朋友家里拜访,他的女儿在看中国电视剧。她对妈妈说:“我不想看了,这里的人太坏了。”妈妈说:“不要相信,这些都是编的,生活中的人才不会那么坏呢。”

同样,我在另外一个中国朋友家里看美国电影《战马》,里面讲了很多好人的故事,可中国的妈妈却对孩子说:“不要相信,才没有那么多好人呢。”你想想看,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成为什么样子,是不是很可怕?

两位母亲、两种话语、两样教育,构建的可能就是两种不同的未来。如果我们的文化生了病,我们的未来就会变得很虚弱。

越战时期有一张照片:一个村庄被夷为平地,迎着镜头跑来的是一些孩子,跑在最前面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上身没有穿衣服,整个后背都燃烧起来了。之所以有这样一张照片,就证明有摄影师在拍摄。我估计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摄影师顾不上拍了,直接跑过去把火苗扑灭;第二种情况,拍照之后,这位摄影师马上进行扑救;第三种是最可怕的,摄影师拍完就走了。他认为战争不是他发动的,炮弹不是他投下的,他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并且他没有罪恶感。

我拿这个问题去问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都选第一种可能。孩子们说被火烧多疼啊,几秒钟也不能耽搁。我去问中小学生,他们已经开始知识化了,觉得第二种可能也能接受,因为照片也能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恶。我去问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讨论了,第三种就也是可行的了,因为这并不犯法。

但是这违背了人性。

如果我们培养的知识化了的人,在人性上还不如他们没上学的时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

我拿这个问题去问外国留学生,大家根本不会去讨论第三种情况。突然我发现,他们已经达成了善的教育,而我们落后了,应该赶快补上“好人文化”这堂课。

我们别和道德过不去

文/王石川

12月2日,北京朝阳区,一名女子在经过骑车老外时突然摔倒自称被撞,并死命抱住对方不撒手,急哭外国小伙。经医生检查、X 光拍摄后诊断该女子并未受伤。女子随即再度瘫软大呼难受。最后经调解,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离开。这是媒体此前的报道,后续是,目击者称,老外驾驶无牌摩托车撞人后,用中文辱骂被撞者(见

今日本报A14版相关报道)。

从碰瓷到受害者,这个弯拐得有点大,让一开始义愤填膺的国人面面相觑,已经到了嗓子眼的辱骂,不得不艰难地咽回去。此前,已有网友不无鄙夷地嘲讽道,“这个大妈是第一个逼着外国人签下不平等条约的民族英雄!”在这名网友眼里,刮碰大妈的外国人居然成了忍辱负重的冤大头!

不是大妈碰瓷,而是那些刻薄的网络哄客碰大妈的瓷。当真相渐次还原时,那些碰瓷者,是否愿意向这名大妈道个歉?是否有勇气反思自己的莽撞?又是否愿意祛除盘踞内心已久的偏见?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习惯于夸大其词,习惯于以偏概全,也习惯于上纲上线。有摔倒的老者讹人了,便怒火中烧,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甚至认为“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究竟坏人有多少,变坏的老人又有多少?不分青红皂白,让所有的老人为一两个坏老人买单,这公平吗?

不妨作一违心的假设,即便这名大妈确实碰瓷了,就应该疾言厉色地羞辱吗?有必要上升到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吗?仿佛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因为大妈的“碰瓷”一下子碎成一地了?问题是,同样的事情也可能出现在中国人之间,甚至可能发生在外国人之间,难道他们一争执,他们各自国家的文明立马被瓦解?抛弃身份符号,回到问题本身,才客观公允。

一个人承担一个人的恨,一个人承担一个人的后果。这个社会不是一些人说得那么好,也不至于像一些人说得那么坏。在坏与好之间,还有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没有遭遇过坏与好,于是他们沉默而安静地生活着,他们是坚实的道德底盘,支撑着社会前行。

个案毕竟是个案,别让个案影响我们的心情,更不能让个案左右我们的价值观。

世上确有宵小之徒,但不能因为少数小人存在,我们索性也成为小人,一了百了,这不正中小人下怀吗?别和道德过不去,我们远离道德,道德就会远离我们。再也没有比精神的贫瘠更可怕的事了。我们敬道德一尺,道德就会还我们一丈。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祥林嫂般地抱怨人心不古,这本身就是荒谬的事。与其抱怨,不如改变,不妨问问自己为重建社会道德,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比欺骗更有害的是盲从

文/张前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地回答:“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毋庸置疑,在这个故事中,只有柏拉图是理性的,而他的同学无一例外陷入了对权威的盲从中。也正因为如此,柏拉图最终名垂青史,而他的那些同学无不如时空里的微尘,早已了无痕迹。

有位哲人说过,比欺骗更有害的是盲从。的确,盲从是缺乏主见的表现。盲从的人,自己只是一具躯壳,当他们以别人为方向一拥而上时,结果往往步入盲从的“泥潭”,走进人生的“死胡同”,结果可悲可叹。因为盲从,东施效颦终成笑话;因为盲从,燕国寿陵人邯郸爬行;因为盲从,刘丽娟追星导致家破人亡„„

生活是立体的画卷,风光与陷阱同在。没有理性,必然盲从,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

失去思想和行为的主心骨,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

因此,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擦亮眼睛,要做人生理性的主宰者,科学、理性、独立,不惟上不膜拜,不盲从不犯迷糊。我们要始终坚信,一个坚持理性思考的人,才会拥有一个本真的人生。

冷漠旁观是无奈更是无情

文/杨朝清

因先后提醒两名乘客注意小偷行窃,广东东莞市106路公交车司机黄广现和售票员李玉凤夫妇被刺伤,黄广现手臂上连接拇指的手筋被割断。事发时,车上20多名乘客全都吓得躲向公交车尾部,没人敢伸出援手。(11月5日《南方都市报》)

公交车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的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一个公共空间,如果人们面对罪恶的时候处于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如果人们与罪恶的对抗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的时候,底线就会处于失守状态。乘客选择冷漠旁观,固然有客观上的行为能力的限制,但更为关键的是,主观上的利他行为动机不足,让“自我保护”的观念占了上风。

在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看来,当人们可以为罪恶找到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理由,冷漠也就随之产生了。在成本与效益的比较与权衡中,旁观成本最小是可预期的,收益则难以预期。不论是“枪打出头鸟”的畏惧心理,还是“别人都如此”的从众心态,抑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回避态度,每一个乘客都可以为自己的冷漠旁观找到理由,从而减轻良心上的罪恶感。

冷漠旁观作为一种失范行为,是不断累加和升级的,当人们习惯了轻度失范的时候也就逐步习惯了重度失范。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在罪恶与非罪恶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带,对重度罪恶的冷漠甚至容忍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见到有人失足落水人们冷漠旁观,见到跳楼自杀人们当热闹来看,许多时候,冷漠不仅是无奈,更是无情。

公交司机黄广现的遭遇向我们提出问题:如何消除冷漠旁观,如何才能维护正义?我想只有将制度护佑与人性的勇敢结合起来,公共生活才会安全和温暖起来

老人宽容肇事者,谁来抚慰老人?

文/王石川

沈阳大爷王福顺,跌倒后为了不给撞他的小伙子麻烦,说了一句“我有医保你走吧”。其实他是一名临时工保安,每月工资1700元左右,根本没有医保(12月22日央视)。 在“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讹”的语境中,王福顺的举动更令人仰望;还在于老人确实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浮华时代中,这种精神上的高贵很稀缺。

固然应该为老人点个赞,但亦应看到,平静交涉,不等于就是讹人;要求撞人者承担基本责任,这是王大爷的权利。最关键的是,所谓的“我没事,我有医保”也未必就有兜底功能。何况王大爷没医保呢?没医保的王大爷为了放行撞人者,故意说成有医保,在真相面前,让人对他的敬重又多了几分。在敬重之余,是不是更多的是唏嘘与尴尬?

现在媒体已经追踪至此,毫无悬念的是王大爷的医保不仅能快速解决,还将获得更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问题是,如果没有此事,他会被关注吗?也许只是无数没有医保的保安中的一个,继续着贫瘠而本分的生活。王大爷的医保解决了,其他保安的医保呢?按照法律规定,保安有依法参加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的权利。临时工身份也应该有医保,为何那么多保安、清洁工没有医保?这是谁的责任?

人性是复杂的,也是难以“普适”的,换一个老人也许就未必如此“慷慨”,这种大度的个案值得激赏,但不应该推广,关注这个老人的善良,更应该关注他的困境,关注这个群体的命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