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妙"悟"意象 雨巷_雨巷的意象
 

妙"悟"意象 雨巷_雨巷的意象

发布时间:2019-08-04 10:17:35 影响了:

举三反一,妙“悟”意象

安徽六安市叶集中学 陈永睿

《雨巷》是一篇颇令人费解的诗歌,原因是初进高中的学生对文中特定的意象、情感缺乏认知和共鸣,如果照老办法解剖麻雀、细嚼慢咽的话,则耗时多收效低。怎么办?

突然想到韩军老师的“举三反一”说。

韩军老师不主张学生对一篇文章条分缕析、细嚼慢咽而达到所谓的深、细、透、全,主张大量阅读,甚至可以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其解。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举三反一”强调迁移和领悟,强调积累,迁移和领悟以积累为基础,积累为迁移和领悟作保证,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对于《雨巷》的学习,我们也可以从积累和感悟入手。 于是我选择文中的意象作为突破口。

什么是意象?初进高中的学生并不明晓。教师便先简述其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换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先进行典型示范,再与学生互动,经过“举三”之后,遂“千树万树梨花开”: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

通过这样的“举三”,学生很快领悟到一个道理:日、月、花、树、风、雁、蝉等特定的物象,承载了欣赏者的特定情感,于是就构成了特定的意象。而《雨巷》,最为典型的意象就是丁香。

教师引导学生接着“反一”。丁香是什么样的意象呢?它究竟承载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引导学生翻到课本的“研讨与练习”,看相关的句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

师生互动,探讨丁香这一意象的内涵。

丁香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或为高洁情趣的象征,独立人格的载体;或借以抒发愁怨、忧伤之情;或烘托恋情等。但是,其核心意蕴无外乎两点:美丽和愁怨。

《雨巷》仅仅是写丁香吗?不!作者“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这里,丁香就是姑娘,姑娘就是丁香——有着美丽的外形和愁怨的情结。当然,与丁香类似的意象还有雨巷、油纸伞、篱墙„„

至此,学生对《雨巷》的核心意象心领神会,产生了“愤悱”意识,我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雨巷,反复诵读,潜心品味,再现情境:失意的“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两侧的或斑驳陆离或篱墙颓圮的雨巷,与“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交臂而过,于是“我”更失意惆怅了。

最后,学生慢慢咀嚼出了《雨巷》的情绪。原来,无论是美丽的姑娘(丁香),还是悠长的雨巷、复古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都带有浓重的悲愁意味,让已悲不自胜的“我”更加悲苦惆怅„„

“雨巷”能改为“丁香”吗? 上海复旦附中 王琳妮 讨论一:意象群

师:《雨巷》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意象是什么?

生:丁香。

师:那诗题“雨巷”能改为“丁香”吗?

生:不能,“雨巷”觉得更有场景感,马上让我想到江南小巷。 生:不能,丁香只是全诗整体的一部分。

师:能从“全诗整体”来考虑诗题的设置,很有大局观,这首诗“整体”意境是怎样的?

生:幽怨、凄清、梦幻。

师:营造起这个意境的,除了丁香,还有哪些意象?

生:还有油纸伞、姑娘、颓圮的篱墙、雨巷。

师:能略加解说吗?

生:巷子是幽深狭窄的,两边高墙很压抑,还下着雨,一派烟雨凄迷的景象。

生:篱墙颓败萧索,渲染了阴郁的气氛。

师:分析得很好!丁香的愁,油纸伞的古典缓慢、墙圮的颓败、雨巷的逼仄压迫构成一组意象群,共同营造了凄清哀婉的意境。谁来总结一下刚才大家的意见,为什么诗人以“雨巷”为题,而不是以“丁香”为题?

生:因为丁香是诗歌“整体”中的一个元素,但雨巷作为情境,涵盖了其他意象:油纸伞、篱墙等。

师:很好,意境与意象不同,意境更具统摄力。意象与局部相关,意境则与整体对应。所以“雨巷”能否改为“丁香”?

生:“丁香”只是一个意象,“雨巷”更全面,代表诗的意境!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朗读一遍,体会意象群共同表现出的哀婉凄清的意境。

讨论二:动态呈现

师:意境不仅是意象群的静态堆叠,还有彼此的动态组合,哪些动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飘过”。

师:“飘过”改成“走过”如何?

生:“飘过”觉得更美,“走过”语义太实,没有诗歌的味道。

生:“飘过”更切合“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走过”太笨拙,不轻盈。

师:很好,戴望舒写此诗时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熏陶,他追求诗歌的飘忽不定和神秘蒙眬,还有哪个词营造了蒙眬梦幻感? 生:“消散”。

师:这个词的用法很特别,拆开又合并,不啰唆吗?读读,感受一下。 生:这样有时间感,像发生得很清晰一样。

生:我觉得姑娘不是一下子“消散”殆尽的,而是缓慢的,先消散一部分,再消散另一部分,最后连轮廓、外延都消失了,像梦一样。 师:可见,意境不仅仅是空间性的意象的平面集合,更是时间性的动态的展开。意境不是平面的二维的意象简单的堆叠,而是意象群在场境中有生命力地、灵动地呈现的过程。所以用“丁香”为题,表达的

只是——

生:一个惆怅而美好的姑娘。

师:以“雨巷”为题呢?就表现了姑娘走近、飘过、消散的—— 生:过程!

师:那就再读读,读出擦肩而过的梦幻般飘忽的感觉。

讨论三:抒情主体

师:这首诗里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人,是谁呢?

生:“我”。

师:对。请同学们找找诗中的“我”。

生:“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生:“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然彳亍着。”

师:如何理解诗中“我”的作用?

生:有点像电影,“我”站在画外,虽然没出现,但是根据“我”的眼光来拍的。

生:丁香姑娘是跟“我”一样的,也许丁香姑娘就是“我”。

师:丁香姑娘是“我”心中美好的外化。“我”与她的互动,也是“我”和美好相遇和擦肩而过的过程,所以诗中有一个隐含的抒情主人公,这样我们就明白了“雨巷”作为题目,比“丁香”更包含了—— 生:自己!

师: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所以意境不仅是意象群的动态组合,更重要的是——

生:感情!

师:好。这就是“雨巷”作为题目的第三个妙处。戴望舒写就《雨巷》时正值1927年大革命失败和爱情理想的破灭。《雨巷》是诗人的一次心灵抚摸,对忧伤的抚摸。再一起来朗读一遍,这次希望大家把自己放进去,读出自己对美好的缥缈的追求。

徜徉诗河寻古韵

深圳市新安中学 张安群

师:望舒,是现代派“诗坛领袖”戴望舒的笔名。这个名字是从《离骚》里走出来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读一读这笔名,就能感受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诗歌《雨巷》,感受他笔墨中的古典韵味。

师:《雨巷》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诉说了一个忧伤的故事。请一位同学朗诵这首诗歌,大家边听边想象这个故事。

(学生朗诵诗歌)

师:她读得舒缓、深情、让人陶醉。大家听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作者在雨巷彷徨,希望逢着一个姑娘,结果姑娘从他身边飘过了。 师:后来呢?

生:作者依然希望逢着这个姑娘。

师:好不容易等到了,姑娘却飘过了,走远了,但诗人还在失望中希望。大家以前读过表达这样的心理历程的诗歌吗?

学生在讨论后说起了《离骚》中九死尤不悔的屈原,说起了《蒹葭》里在水一方的佳人。溯游从之,不断地向往憧憬,相关的诗句也开始呈现。

师:“向往——等待——失望——向往”正是人对于追求所拥有的共同心理体验,从《诗经》里对“伊人”的思慕,一直到今天《雨巷》里对姑娘的期盼,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化。请大家一起朗诵诗歌,读出作者心理的跌宕起伏。

(学生齐读诗歌,老师点评引导)

师:诗言志,但中国古典诗歌大多含蓄蕴藉,立象以传情。融入了作者感情的象就是意象。当代人喜欢把女人比作玫瑰,可是戴望舒却将姑娘与丁香两个意象叠印在一起。你觉得丁香美在哪?

生:我没见过丁香花,但唱过《丁香花》的歌。

师:每种花都有自己的花语,而花语就是民族文化的积淀。《丁香花》这首歌怎么唱它的花语的?

生:说丁香是“忧郁的”,开着“紫色美丽的花”“躲不过风吹雨打”,像“多愁善感的人”。

生:丁香的颜色是紫色的,高贵而带着忧郁的色彩。

师:是啊,丁香高贵而忧郁,花形像结,就像心结未解;丁香容易凋谢,让人想到生命的短暂。古典诗人不乏借丁香咏叹愁情的佳句,“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那么作者希望碰见的丁香一般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生:她应该是很高雅美丽的,还有点忧愁。

师:沿着诗歌的河流溯流而上,我们会发现,古典诗文常会表达对“姑娘”的向往,大家还记得哪些句子?

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生: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师:这好像是琼瑶的改编版,古诗文的原文是什么?

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你们觉得“美人”“伊人”“姑娘”在诗歌中到底指什么? 生:是心中的恋人吧?(学生笑)

师:大家还记得《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手法吗?

生:是诗人追求的理想。

生:也可能是美好的东西。

师:用“美人”象征理想或美好事物,是古典诗歌的传统,作者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对《离骚》“香草美人”手法的传承。可是在想象中,这姑娘带着哀怨飘过了,能不能将“飘过”换成“走过”? 生:用“走”我觉得不能写出姑娘的轻盈姿态。

生:“飘过”,很轻,很快。就像作者的理想转眼就不见了,让人有把握不住的感觉。

师:作者的理想最终幻灭了,就像 “美人”总是 “在水一方”一样。古代文人多有济世之志,但现实的残酷往往使得他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这种失意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意味,所以有人称中国的文化为“怨怒文化”。《雨巷》里流露的追求理想终而幻灭的失意, 就是中国文人共同的情结。美文不厌百回读,谁来为我们再读这首诗歌,

读出作者内心的失意落寞?

(一位女生再读,读出情感)

师:诗歌的首尾两节很相似,换了两个字,有什么意味?

生:“希望逢着”换成了“希望飘过”,变得更渺茫,但作者还存有希望。

师:这种诗节的前后重复,大家在哪里接触过?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诗经》里有,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有音乐美。

师:这是对《诗经》“重章复唱”手法的变化,既是旋律的复沓,又暗示着故事的循环往复。即使失望也难免还要有所希望,而新的希望得到的又常常是失望,这种循环强化了诗歌的悲剧感受。

《雨巷》一诗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这是戴望舒诗歌所具有的浓郁的民族审美意味。让我们在朗诵中将这醇美的酒香溢满心间。

悠悠雨巷意 柔柔康河情

云南昆明市第三中学 周丽蓉 《雨巷》教学结束后,有学生谈起《再别康桥》的诗味,就有了“悠悠雨巷意,柔柔康河情”的教学延展:将两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人作品进行比较,走向文本的更深处,获得审美的能力。

一、“金柳新娘”与“丁香姑娘”

师:意象可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体现诗意的无限美。金柳一般的新娘和丁香一样的姑娘, 是我们印象最深的意象。品一品这两个意象带

给我们情绪上的不同感受,体会一下意象对诗歌格调的走向的作用。 生:徐志摩将河畔夕阳下的柳树比喻为新娘,一开始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美好的画面。

生:这金色是镀上去的,有一种温暖,有一种圣洁。

师:好一个“镀上去”!

生: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柳赋予了生命,温润可人。

生:把金柳比作新娘,形神皆备。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动人。 师:说得好,只有动心动情表达才如此精妙。

生:康桥是他的母校,再别母校,难舍的是母校的一草一木,所以,柳树是如此的可爱可亲,如此的令人眷恋。

师:诗言志。“柳”的意象本身就是有浓重的不舍之意。这柳树,是诗人的青春的象征,浪漫多情的诗人,就用“金柳新娘”奠定了这首诗明丽温暖的情感基调。而那位“丁香姑娘”,《雨巷》的主体意象,诗人又为她着上了怎样的色彩?

生:“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哀愁”。没有了“金柳新娘”的具体形象感,但却有着蒙眬的哀怨和惆怅。

师:“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个意象没有实实在在的形象,但她又无处不在,若影若现,在江南的悠长雨巷,希望“逢着”的“我”的心里。两个意象,决定了两首诗不同的格调。

二、悠悠雨巷,柔柔康河

师: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是怎样的一种沉醉、

自在和不舍!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 又是怎样的彳亍又彷徨?

生:与柔波荡漾的康河相比,江南的雨巷是悠长而寂寥的,有一种清冷和迷蒙。

生:“我的寂寞像一条蛇”,我突然想起这句诗。江南小巷的曲折狭长,细雨的绵绵不断犹如“我”的惆怅缠绕着我,让我置身其中难以摆脱。 师:明净而温暖的康河,徐志摩“甘心”沉浸其中;凄冷悠长的雨巷中,戴望舒迷惘又惆怅。两幅画面,两种意境,于是就有了诗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达„„

生:“悄悄的,我走了。”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师:你是诗人的知音!

生:徘徊雨巷中希望“逢着”的愿望都是那样的渺茫,于是,又希望姑娘“飘过”,这份惆怅更深了。

师:两位诗人,两种心境。一个意悠悠,所以创造的景也悠悠;一个情难舍,但记忆中的青春理想是那样的明媚,于是有一条柔波荡漾的康河。雨巷与康河,是诗人的心境,也是诗歌的意境。

三、康桥诗人和雨巷诗人

师:请用诗歌的语言,勾画出两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身影。

生:雨巷里,身着浅色长衫的清瘦男子,撑着灰黄色的油纸伞,只身徘徊。

生:他应该是迷蒙、空灵、孤独忧愁的。

生:梦一般的雨巷,梦一般的丁香姑娘,梦一般彳亍徘徊的雨巷诗人。

师:梦一般惆怅迷惘的雨巷,正是长期生活在江南,明显受到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熏染,又深受到法国现代象征诗派影响的诗人戴望舒内心情感的写照,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寂寞、抑郁和忧伤的特点。《再别康桥》呢?

生: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觉得很是潇洒。

生:河畔的金柳,招摇的水草,洒脱而多情。

生:没有戴望舒那么忧郁,更浪漫一些,但也带有淡淡的忧伤。 师:徐志摩深受西方现代艺术熏陶,较多接受了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诗人影响,形成自己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台湾诗人余光中说,这首《再别康桥》貌若洒脱而心实惆怅。这位明朗洒脱,温润浪漫的诗人,他多情、纵情又有节制。

生:两首诗,都有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心绪,但诗歌的表达形式是不同的。

师:这样,我们面前就站着两个不同气质的抒情主人公,他们细腻丰沛的情感,通过极有个性的意象和语言流入我们的心中,丰富了我们的生命体验,这就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雨巷深深深几许

安徽淮南市第一中学 胡西奎 笔者按知人论世的常规教法,把《雨巷》解读成政治诗和爱情诗。但讲授完,学生仍意犹未尽,有学生说:“《雨巷》就非得是政治诗和爱

情诗吗?”是啊,诗歌是诗人的,也是读者的。这一问,如石投水,又掀起讨论的波澜。

都市怀乡病

师:那你读出了什么样的主题呢?

生:老师,你给我们的晨读材料中,有一首戴望舒的《对于秋天的怀乡病》。这里面说“我是一个怀乡病者”,那么《雨巷》是不是也可以说成是怀乡呢?

师:哦!那请你再为大家朗诵一下?

生:„„我啊,我是一个怀乡病者/对于天的,对于那如此青的天的/那里,我是可以安憩地睡眠/没有半边头风,没有不眠之夜/没有心的一切的烦恼„„

师: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人,大多从乡村(或小城镇)来到大都市,但他们并没有从精神上真正融入都市,而是成为都市中的精神流浪者。这首《雨巷》,你是怎么读出诗人怀乡病情绪的流露呢? 生:老师,你看,这悠长、寂寥的雨巷,还有颓圮的篱墙,我觉得特别有乡村味道。

师:也就是说你是从意象入手思考的。那么,这里的雨巷象征一种什么文化呢?

生:乡村文化。

生:江南水乡的小镇文化。

师:赞成!雨巷成了都市的一个对立物,诗歌摒弃了都市的繁华与躁动。还有其他乡村感受吗?

(学生思考)

生:丁香,圣洁、美丽、淡雅。这里的丁香,应该属于乡村小镇吧。 生:老师在课上已经说过,这里的丁香,有一种静谧、含蓄、内敛、忧愁的审美趣味。我想,这种审美趣味应该与我们现在都市文明是不同的。

师:很深刻! 因为都市文明代表的是躁动、热烈、开放、狂欢。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们有乡村感受?

生: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是诗人怀乡的寄托。

师:具体说说。

生:一个江南小镇的美丽少女,撑着一把油纸伞,轻轻地走过没有车轮滚滚、没有人声鼎沸的寂寞雨巷,这应该是远离都市的。

师:赞同!这种静谧、安详而不失浪漫的想象,其实正是中国乡村文明在诗人记忆中的投影。诗中“我”对丁香姑娘的希冀和期望,又透露了什么呢?

生:透露出诗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

生:诗人身处繁华都市,但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所以对乡村文明念念不忘。

生:丁香姑娘轻轻“飘过”,那挥之不去的失落和孤独就来了。 师:所以,大家认为,寂寥的雨巷、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以及那段如梦似幻的雨中邂逅,代表的其实是诗人精神上的返乡,而弥漫在诗中的迷茫和惆怅,则是都市怀乡病的典型情绪。

人生哲理诗

师:同学们,关于这首诗的解读还有没有新的电光火花迸发? 生:老师,我突然间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不知对不对?

师:胡适先生说过:“做学问,要大胆想象,小心求证。”请说来出,我们一起去求证。

生:我觉得那寂寥、漫长的雨巷很像我们的人生之路,丁香姑娘则是生命中的美好希望和理想,而“我”便是人生路上的赶路人或追梦人。 师:恩。你也是从意象入手思考,这路子是对的,请继续说下去。 生:“我”在雨巷期待寻觅,邂逅了丁香姑娘,又转瞬消失,但我依然在追逐寻觅,这好比我们在人生路上追逐理想,理想实现,我们欢喜;理想落空,我们忧伤。但痛定思痛后,我们还会燃起新的希望。 师:有哲理!继续说。

生:人生就像一条江南雨巷,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雨巷”里寻觅理想,追逐远方。我们都希望能遇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但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令我们忧郁彷徨。 师:所以,“丁香姑娘”就是我们人生之路前行的希望和力量,也是我们慰疗人生之旅苦痛的一剂心灵鸡汤。好的诗歌都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今天我们一起踏上江南的雨巷之旅,便深深爱上了这幽深寂寥、积淀丰厚的《雨巷》。雨巷深深深几许?让我们今后继续去探秘。

主持人语

遇见,雨巷深处的你

肖培东

“说是寂寞的秋的悒郁,说是辽远的海的怀念。”悠长寂寞的雨巷,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还有那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诗里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怎么读都有一种蒙眬而又幽深的美感。这样的美放在心里自然是永恒是经典,但能否在课堂上溶化出江南烟雨深巷中的诗意,这很让语文老师烦忧。那么,怎样才能遇见雨巷深处的你? 一曲《雨巷》,蒙眬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按朱自清先生的说法,戴望舒“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西方的情绪、东方的情调,诗人对意象和意境的娴熟运用,使得《雨巷》走出了江南小巷的蒙蒙烟雨,成为中国现代新诗转型的成功之作。如艾略特所言,诗应该成为“心灵的迷醉”,《雨巷》教学,就要从迷醉我们心灵的那些细微精妙处去设计。一首能让人们引起共鸣并乐于诵读的诗,它的意象必定是首要的参照。陈永睿老师选择了文中的意象作为突破口,通过对核心意象丁香的探讨,引导学生真正地深入雨巷。这个教学切口很是平常,但陈老师的镜头里,传递给我们的不只是某个意象的最后解析,更是在表达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种很朴实的教学方法。诗歌的学习,其实是以典型的模糊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对诗境的感悟。陈老师从丁香的积累和感悟入手,通过大量的密集的信息输出,兼以反复诵读、潜心品味、再现情境等诗歌教学应有的途径,最后指向《雨巷》深处。教学实在又纯正,是为妙。陈老师“举三反一”悟丁香,王琳妮老师则是一石三鸟说丁香。“雨巷”能不能改为“丁香”?这个问题是把意境的探讨确定为教学的立足点,主题明确,重点突出,

且有课堂研讨的可持续性。借此中心问题教学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连接三波讨论,逐步引出了意境的三个特点。尤其重要的是,主问题下的研讨不是隔空论说,都是踏踏实实地走进诗歌的语言深处去思考。“消散”“飘过”等诗歌语言的咀嚼品味,给人印象深刻。巧设主问题激活课堂,教学灵动新颖又紧扣诗歌之实,亦为妙矣。如此,或朴实求积淀,或灵巧重激发,在丁香中悟意象,在雨巷里品意境,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雨巷》,就有了深情的遇见。

当然,再走得深一点,走过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诗歌的课堂也会如这悠长的雨巷韵味无穷。戴望舒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西方象征诗派的影响。张安群老师就是在雨巷中漾开那朵丁香,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人深厚的古典气息和他笔墨中的古典韵味。“如果诗歌继续前行,故事会怎样发展?”这一问,使《雨巷》的镜头有了延伸力有了穿透感,也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二度想象创作。原来,雨巷走尽,烟雨却未散,“我”希望的目光也没有残退。溯古探寻,感受到人对于人生追求所拥有的共同心理体验。这样,《雨巷》里荡漾着《离骚》中的吟哦感慨,也飘飞着《诗经》里的苍苍蒹葭,学生就很自然地从《雨巷》哀婉的故事、古典的意象以及诗歌语言形式里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底蕴。不同于张安群老师纵向嫁接古典的行走,周丽蓉老师则是横向对比,从丁香姑娘到金柳新娘,从雨巷跨越康桥,把划亮白话诗坛的两颗最为耀眼的星星戴望舒和徐志摩联在一起,分别从两首诗的意象、意境、诗人的心境等多方面做了比较。教学就由一首诗的欣赏转入多首诗的审美赏析,学生在诗歌

的课堂就不是轻轻“飘过”,而是切实“逢着”了诗歌和文化。 戴望舒曾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这“不单是真实”“不单是想象”,其实在告诉我们读诗既要植于真实的生活土壤,也要学会展开诗歌的丰富想象。诗歌常常以意象的联结、转化和综合进行运演,它的模糊性给诗人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天地。诗歌的魅力也在这多元的歧义空间体现出来的。政治诗和爱情诗,是《雨巷》最大众的解读,但正如胡西奎老师镜头所言,“诗歌是诗人的,也是读者的”。面对诗情未萌的中学生,胡老师给了他们读诗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徜徉在文本中找到自己的诗意。教诗立人,是在培育诗心。“都市怀乡病”“人生哲理诗”这些都是诗心交流与碰撞的美好结晶。遇见诗歌,我们更希望能在飞扬的青春中为他们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来的挫折岁月中让心灵有所依托。 略有遗憾的是,这首极具音乐美的《雨巷》,我们还是没读到最纯粹朴素的以训练诵读为内容的镜头。尽管几个镜头都强调了读,但都还是以内容主旨的解析为目的。诗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精神最优雅的表现方式。要让诗的神韵吸引学生,就要借助诵读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出来。读出诗歌的语调和节奏,读出诗歌的气质和意韵,最终读出诗味,品出诗情,“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叶圣陶语)。唤醒学生的一颗诗心,这才是最为诗意的遇见。南开大学陈振老师说:“读诗,就是唤醒人们沉睡的内心。”从《雨巷》出发,做一次诗意的启蒙,做一次诗心的遇见,这才是现代语文教育包括诗的教育的本来意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