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破晓:白天不懂夜的黑】白天不懂夜的黑
 

【破晓:白天不懂夜的黑】白天不懂夜的黑

发布时间:2018-12-24 09:23:39 影响了: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人们在谈及青年和未来时常常引用这句话,似乎只要有了这样的信念,就一定有新世界。
  热血的年轻人在前辈的眼中是片面狭隘、偏激愤怒的代名词,在“重口味”的现实面前,年轻人的理想和抱负显得过于“小清新”,他们的行为态度看似鲁莽无序,甚至在还未搞清楚游戏规则之前就妄图建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尤其是生长在世界格局、国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背景下的70、80一代,他们的一举一动不仅关乎自身成长的轨迹,也涉及长者的目光。但有谁不曾年轻过?纵使青年人缺乏丰富的经验和老道的处事法则,但他们最真实地生活在这个社会最本质阶层的事实却始终在提醒我们,在看待世界、与生活相处的层面上,年轻人与前辈们拥有同等的权力与地位,甚至比起上一代,当下的年轻人更加敏感且深刻,因为他们无所畏惧,正如撕裂黑暗的曙光。
  2011年9月10日,阿拉里奥画廊在北京与天安两地共同举行了《破晓》青年艺术家群展,展出了13位出生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的72件作品,展出作品跨越多种媒介,包括油画、摄影、影像、动画、行为表演以及装置。展览取名“破晓”,关注的正是年轻艺术家身上无法回避的冲突性与前卫性,当年轻一代开始涉足曾经成长的禁区,从个人生命体验与历史经验的融合中发声时,他们不仅为当代艺术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代表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一种探索和发展的方向。
  村上隆在他的新书《艺术战斗论》中曾说,日本年轻艺术家在二战后的一段时期内,关注的主题和内容不超过生活半径的三米,他们将自己封闭在这三米半径的圆圈内,拒绝交流,抵制突破,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的绘画始终没有什么起色,甚至被远远地甩在国际潮流之后。此种情况在中国也曾出现,但令人欣慰的是,从参加此次展览中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年轻人并未将自己圈在虚无梦想的乌托邦中,而是对所身处的当下社会现实与生命本身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做出积极的思考与回应。
  不难看出,作为成长在新时代的一代,年轻艺术家们深刻体会到社会阶级格局的改变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与物的异化。李青的《黑色群像》、《白色群像》和《絮》系列将机械的主导性与人的从属地位并置在画面中,用隐喻的象征和含蓄的冲突揭示出机械对人的伤害,以及表面光鲜的社会下隐藏的深刻的矛盾与冲突;蒋鹏奕《不被注册的城市》从废墟的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被遗忘的角落与文明,欲望、权力、环境、人性在沉默的画布上无言地碰撞着;没顶公司采用织物、纤维等新材料制作的《蔓延》等作品同样揭示出城市生活在丰富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在侵略已有的生活习惯,织物和纤维的材料特性使这种蔓延产生了感同身受的拥挤感,不仅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冲击,在触觉甚至是味觉上也发生了共振。而王郁洋创作的《呼吸》系列,则从物的角度探讨人与物、机器、环境、生活之间的关系,试图在轻柔的一呼一吸中建立某种对话或是沟通,金钱、娱乐、权力、知识,这些是生活中随处可见又随时视而不见的事物,不仅具有具体的物化象征,也折射出人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知与预设。
  除了对社会公共问题的关注与探索,艺术家们在刻画生活和树立主体性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陈可梦境般的绘画突显出青年人在世俗大染缸中维护纯真之梦的努力;高磊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独白不遗余力地反抗着舒服与禁锢;孙逊延续了以往的黑白画风,无论是空旷街道中的玩偶还是创造蝼蚁的上帝之手,都不难看出艺术家对社会的反思与生存状态的冥想;宋琨安静的画面和朴素的色调配上颇有禅意的标题,将难以触摸的生命感觉刻画的栩栩如生,尽管随意但极具张力。
  或许只有青年人真正懂得国际歌中唱到的“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因为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都在青年人的手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