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石棺画像艺术_魏晋时期老子画像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石棺画像艺术_魏晋时期老子画像

发布时间:2018-12-24 09:50:31 影响了:

  从东汉灭亡到隋朝的建立大约三百六十余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先后建立了几十个封建王朝,封建割据长期存在,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短暂的三十余年隋朝一统之后,很快就进入了中国历史上又一强盛繁荣时期――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政治与经济空前强大,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大唐盛世。
  魏晋至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引入,道教的兴盛,外来文化的渗透交融,在艺术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灵活多样。反应在石棺艺术上,已没有先前汉代石棺艺术的雄浑大气、神仙思想、历史传说、民俗民风等内容题材;已不占主导地位,雕刻技法趋于细腻繁缛,形制多样,大小规模不一;已不再是一般普通人可以随意采用的形式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石棺石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棺画像艺术,早期承接了东汉后期的遗风,特别是四川地区的石棺画像内容大多是继承东汉时期的题材与风格,如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神禽异兽、乐舞杂技等。但雕刻艺术上已没有东汉时期的大气灵动与神秘怪异,世俗与现实逐渐占主导地位。如出土于四川江安的一、二号石棺为东汉末期的作品,其杂技宴饮、瑞兽和荆轲刺秦、泗水捞鼎(图1―图3)的雕刻技法已显呆板。与同是江安出土的魏晋时期的4号棺在雕刻技法上如出一辙(图4),可以看出明显的继承关系。
  而这一时期在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画像石棺,其内容题材以孝子石棺居多,雕刻的手法采用以平面阴线刻为主的剔地阳刻技法,如山西榆社县出土的一具北魏石棺,在其前挡中央刻一建筑内,有两人席地坐于平台宴饮,两旁有仆人及持刀者侍候,房外有朱雀一对,下有乐舞杂耍等。建筑上方刻有铭文14行,记录了墓主人的姓名、官职和生卒年月、榜题等,在一口石棺上雕刻如此之多的铭文、榜题及画像,集书画为一体,图文并茂,实属国内少见。而两侧雕刻的画像,将青龙白虎融入在杂技、宴饮、出行等图案里,已不似汉代时期一般将青龙白虎单独成图,技法上幼拙古朴(图5、图6)。
  藏于美国堪�斯市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北魏孝子石棺,出土于河南洛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落于此。石棺两侧雕刻孝子故事图六幅,采用阴线雕刻技法,左侧图案榜题有“为尉”、“子蔡顺”和“子董永”;右侧图案榜题为“子舜”、“子郭巨”和“孝孙原�”。每图选择不同的生活场景,各场景之间用树木、山石隔开,人物形象生动、雕刻线条流畅娴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图7、图8)。
  山西大同北魏宋绍祖墓出土的石椁(图9),为仿木构的三开间单檐悬山顶式前廊后室石椁,在石椁的造型上,已完全引入了建筑结构式样的风格,除运用浮雕、圆雕等雕刻手法外,椁内壁还采用了彩绘手段,绘制了大量的人物等图案,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椁内有石床,床上西部有两个椭圆形石灰枕,没有棺木,是北魏时期兴盛的一种葬俗。
  
  二、隋唐时期的石棺艺术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又一高峰,外来文化交流频繁,社会享乐奢靡之风盛行,这些现象同样也反映在石棺(椁)上。从出土石棺(椁)分布来看,陕西、河南、甘肃、四川等地居多,这些石棺(椁)大多为皇亲国戚等贵族所占有,纹饰内容除继续承袭以往的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升仙思想以外,由于佛教的不断传播,有关佛教题材内容也开始大量出现。受佛教思想和波斯文化等外来因素的影响,佛教题材的石棺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如甘肃灵台县唐代舍利石棺、陕西西安唐代舍利石棺等。而反映劳动、市井等生产生活场景的内容却很少在石棺中出现。如图10的石棺侧面,用浮雕的形式表现了释迦牟尼涅�时的情景。释迦牟尼圆寂于灵床之上,双目闭合,右肱曲枕,迭足而卧。肉髻呈深蓝色,浑身贴金。灵床长方形,后有半高床沿。两端各立一头挽高髻的女性。右者头后有圆形顶光,身向前,左手抚膺,右手附膝,作捶胸顿足之状。《佛母经》:“佛母得一梦兆,五月下霜,两乳自然流,忧婆梨来告丧,佛母浑椎自扑,闷绝擗地,佛母至娑罗双树间,绕棺三匝。如来闻母声唤,金棺自开。”此处所表现的是佛之生母和另一位亲属绕棺呼唤之情景,灵床后方及左侧雕十弟子举哀图,床后三人只露上身。右起第一人双目圆睁,目光呆滞。中间一人左手扶榻沿,右臂支撑头部,闭目呜咽。第三人以手拭泪,哀恸欲绝。榻左七人分为上下二列。上列四人,第一人侧身向左,以袖掩面。第二和第三人相互抱扶,不胜悲怆。第四人头向右垂,欲哭无泪。下列三人,第一人躬身坐地,右手托腮,注视释迦。中间一人着红袈,仰身倒地,此人年纪较大,可能是迦叶。后一人双膝跪地,以手扶持前者,仰望苍天,他年纪较轻,可能是阿难。继十弟子之后,是两个飞天,上者仰面曲身,两手指胸,下者俯身曲膝,头面着地,都表现出深沉的痛苦。以上十五人,除释迦为全身,佛母及迦叶着红色,其余人众着蓝、绿衣,间施白彩,多留有描金痕迹。
  1999年,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出土的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虞弘石椁(图11),其椁壁四周用减地阳刻的雕刻方式,表现了宴饮、乐舞、射猎、家居、行旅等丰富的内容,人物皆深目高鼻,有的还有浓密的须髯,骆驼、大象等动物形象大量出现,表现了西域文化特有的风情,具有浓郁的中亚和波斯风格,是文化交流繁荣的历史见证。
  这一时期,棺椁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有部分仿自当时的建筑式样,特别是棺盖,已有歇山顶式样作为棺盖,如上述的山西太原隋代虞弘石椁,陕西西安隋代李静训石椁等,并多以石椁形式出现,以石板石条等石块拼接而成,整块石料掏挖成独立的石棺少见。由于石材质地坚硬,不易雕刻,因此石棺(椁)雕刻的纹饰以阴线刻居多,而且,石椁较多,所雕线条繁缛细密,内容除少量的升仙题材外,多刻以人物形象和蔓草花卉等内容来装饰表现,人物形象端庄丰腴,花草雕刻灵动飘逸,手法细腻,且多装饰在棺椁的四周,如陕西乾陵唐懿德太子石椁(图12)、陕西乾陵唐永泰公主石椁和陕西三原县李寿墓石棺等,所雕人物面容姣好,发髻高耸,姿态优雅,线条流畅细腻,表现出雍容华贵的大唐盛世之气。还有部分石椁是采用绘制的形式来装饰表现,如陕西靖边县唐代杨会石椁(图13),采用宫殿建筑造型,椁内壁所绘人物着宽袍,点朱唇,更接近于真实的现实,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2005年,陕西潼关税村发掘的隋代石棺,其棺上的线刻纹饰,浓密细腻规整,达到了很高的雕刻工艺水平。1982年,在甘肃天水发现的隋唐时期的石棺床,床的左右各有3方彩绘画像石屏风, 正面还有5方画像石屏风,共计11方画像石。该画像石屏风高87厘米,宽30―40厘米,底部镶嵌在床板边沿的凹槽内。画像石屏风雕刻工艺采用平地减底的雕刻技法, 内容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狩猎、宴饮、出行、泛舟等生活画面和亭台楼阁、水榭花园等建筑。雕工精湛,部分画像石饰以红彩,外施贴金,显得十分华丽。
  
  三、结语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治社会动荡,社会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思想文化活跃,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民族融合,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南北差异明显,早期的石棺形制与雕刻艺术继续沿着东汉末年的表现形式发展,并渐渐失去了东汉时期画像石棺艺术的雄浑大气,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佛教之类的题材和葬俗。到了隋朝,结束魏晋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自秦汉以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局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交融、吸收和相互影响,呈现多元化发展,对丧葬习俗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反映在画像石棺上,其雕凿形制、艺术表现、地域分布、题材内容等方面与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有较大的差别,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似,都烙上了明显的时代印记。
  
   参考资料:
  [1] 崔陈.江安县黄新乡魏晋石室墓[J].四川文物,1989(1).
  [2] 王太明,贾文亮. 山西榆社县发现北魏画像石棺[J].考古,1993年(8).
  [3] 赵超.关于汉代的几种古孝子图画[D].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2004.
  [4]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线刻石棺[J].考古与文物,2008(3).
  [5] 张卉英.水市发现隋唐屏风石棺床墓[J].天水市博物馆.考古,1992(1).
  [6] 杨泓.中国隋唐时期佛教舍利容器[J].中国历史文物,2004(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