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让评奖到民间偷着乐等】五零偷着乐
 

【让评奖到民间偷着乐等】五零偷着乐

发布时间:2018-12-26 04:26:44 影响了:

  前不久,中共中央宣传部偕有关部门和团体发布的一个通知,可能让很多人出乎意外。这个通知的主要内容是宣布正式出台《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规定全国性的评奖由原来的90个整改至 24个,其中全国性文艺评奖由44个减至18个,全国性新闻评奖由14个减至2个,全国性出版评奖由31个减至3个。这真是大刀阔斧的举措,除了大快人心之外,我还猛然羞涩自己原来还真是一个不合格的“小秀才”,不学无术之外,还孤陋寡闻,堂堂90个文艺奖,自己能数下来的竟然不到10个!
  当然,我这种“黯然神伤”带有“无厘头”的性质,不过还真是有人会为此痛苦好一阵子。记得曾经听过电影研究专家的学术报告,他们所讲述的内容与宣传品上的内容基本上维持在“两张皮”的状态。于是就疯狂地举例,大概意思是自己是多么的忙,已经做了多少次的评委,关键还在于在他看来,没有他们的慧眼识珠与近乎“为民请命”的力荐,某某导演是不会像今天这样“辉煌”的,某某影片实现的市场风暴不过是一个迷蒙于雾中的遥远梦想。
  以前那么多的文艺评奖,可能事实上并没有给我们的文艺事业带来多大的促进作用,反而培养了一批忠诚的“评奖劳模”与“得奖劳模”。有些人可能慢慢就明白了当“得奖劳模”并不总是光彩的事,于是就自我情愿地患上了“厌奖症”,你给我面子给我奖,抱歉,得了这个奖我更丢脸,于是就翻脸不要这个奖了,气死一大片。虽然重量级的“得奖劳模”在减少,不过有人总是喜欢得到表扬,前赴后继地要求“求求你表扬我”,于是就造成“评奖劳模”的生意兴隆。这一下,猛来个“急刹车”,很多人由于事先没有来得及打预防针,惯性使然,于是就栽倒了。
  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全国性评奖减少了,另一种评奖方式就有必要增加,那就是民间评奖活动。民间意味着大众,文艺的东西最终的归属就应该是大众,所以“来于黄土、归于黄土”,一部电影品质到底如何让市场和观众来投票。
  谢飞导演说过日本有一个电影奖项就是由一家报纸主办的,权威性越来越强。而国内,已经坚持了12个年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就是一个模板。参赛影片一确定,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就济济一堂,封闭观片,再差额投票,最后一锤定音。而且有的奖项与这些评委还没有关系,是由所有观赏影片的大学生来做评委。可能这些奖项的评选结果不专业,让一些曾经的“评奖劳模”们觉得拿不出手,但是它们都拥有一个珍贵的共性,那就是真诚,或者极度地接近真诚。
  民间的力量永远不可忽视,这好像是一位领袖的告诫。
  wd93@163.com
  
  别再折磨观众
  李琳子
  
  私生子事件后的王纳文开始拍电影了,这已经让人感叹她借性事件搏上位的明显动机。突然间饶颍也要拍电影了,不禁让人打起冷颤。这个因为性事件而充满了伤痕、虐待联想的女性,能带给观众什么呢?演绎一个活灵活现的珠宝商老婆吗?人们难道会这样对她进行期待?显然不是。
  
  明白无误宋祖德是在炒作,并且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意图。就算是遭到质疑,遭到批驳,又有什么关系呢,最关键的就是要引起众人的关注。只要有关注,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就能引发注意力经济,就是有价值。这种思维逻辑并不只是宋祖德一个人有,他只是做到个典型案例。大量的炒作虽然引起的观众反应程度不一,但是原理都相通。只有引起关注,才会有价值。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老故事,已经听不进急功近利者的耳朵。一桩桩事件被制造出来,善事或者丑闻,都铺天盖地的,为着即将登场的赚钱事业制造气氛,渲染观众的耳目。所以,才会有一个电视剧未出来前便没完没了的打架群殴,才会有影片拍出来前男女主演迷离暖昧的绯闻事件。他们都是烟雾蛋,放出来不吓你一身汗,也让你云里雾里看不清楚想搞个明白。
  气氛一个比一个会搞,事件一个比一个轰动,渐渐地观众也见惯不惊。所以宋祖德之类才会出狠招,把这些包含了性、名人和背叛的故事里的女主角抬出来展示。无论她是演一个珠宝商的老婆也好,演一个暴发户的老婆也好,都没有关系。宋祖德关注的并不是角色,也不是电影,而是这些女子身上所笼罩着的无数眼球。他想要满足的,是观众心里对于名人隐私,对于名人阴暗面所暗藏的好奇心和追逐欲望,然后获得自己的商业利润。这种明目张胆进行的炒作事件,和那些暗地里拍摄的色情暴力小电影并无任何品德上的差别。
  观众的这种对于隐私和阴暗面的好奇和追逐心固然存在,它带有一种自虐的倾向,深埋在复杂的心理构架的底层。它确实需要一种良性的疏导和释放,但是对于这种心理的利用,甚至培育,却是让人十分鄙夷的做法。而且,这种行为还是在一种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状态下进行,就更加让人觉得不耻。丑闻中的双方已经在极端的状态下互相激发了让人心寒的人性之恶,毫无自尊可言的纠葛已经败坏了人们的心情。这种让人们对人性、对情义产生怀疑、产生恐惧的事件,就该随着法院的判决而悄声退去,留给人们去思索去省悟,而不应该再继续占据人们的视野,继续上演声嘶力竭不肯退场的一幕一幕。这是对伤害了别人自身也受到伤害的当事人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
  lakylee@163.com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与苏联老大哥
  崔斌箴
  
  中国话剧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落幕不久,电视剧版也闪亮登场了。抽空看了几集,还是比较喜欢电视版,起码它还有原汁原味的感觉。好在全部演员都是俄国人,一切都是那么回事,因为由国人出演,看上去总是那般滑稽。话剧版就是个例子,中国人硬要装洋人,化装后就跟花猫一样,看了挺倒胃口。
  当然,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最成功之处,还在于它对前苏联电影版的超越。像演准尉瓦斯科夫的演员挑得很好,更符合原著,而电影版里的就有点老,还有女兵丽达每晚从军营出去看儿子,电影里没有出现她儿子的镜头,而电视剧增加了儿子都不认识丽达的情节,是战争把母子活活分开,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还有“女兵裸浴”一戏拍的也极其自然,合情又合理。如果说电视剧有遗憾的话,就是配音不如电影版的好,还有一些战斗场面也不够过瘾,镜头很假,像是小孩做游戏。没办法,这是国产作品的通病。中国电视剧要想赶上《兄弟连》,恐怕还得需要一些时日。
  我在这里倒不想对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做更多的评头论足,只是看着与前苏联息息相关的画面,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做着触景生情的链接。不仅勾起了我的苏联电影情结,想起了苏联老大哥。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苏联不仅是社会主义老大哥,电影方面也是绝对老大哥。上世纪 50年代大兴苏联电影,最早上映的译制片多为苏联老大哥的革命电影,中国各大影院高挂的也都是苏联电影明星的肖像。苏联电影看多了,人们还编成歌谣:“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苏联电影――飞机大炮。”数百部苏联译制片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许多观众和电影人都有一份苏联老大哥电影情结,那些苏联电影已经深深融人了我们的记忆之中。可以说,新中国的电影创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是看着苏联电影学会了拍电影。
  我们会因为一部电影而爱上一个民族,因为了解一个民族而爱上他们的电影。前苏联解体后,中国人却没有丢却苏联电影情结,也没有忘记这位电影老大哥。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21世纪的今天,中国似乎成了俄罗斯红色经典电影的大救星。俄国人没有钱办的事,中国人替他们圆梦。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又一部由中国创作者改编、制作,外国演员出演的电视连续剧。据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俄罗斯也影响不小,许多俄国电视台已经准备买单。   近年来,许多前苏联电影不断被翻拍,大概与苏联老大哥情结不无关系。熟悉的场面又让人回到了过去的岁月,拾起一段段久违的故事。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能够热播荧屏,就不难理解了。
  binzhen2005@yahoo.
  
  电视剧与电影的两生花
  王晓倩
  
  看过《两生花》的人就会知道,一人分饰两角,是经典的电影结构模式,早先在中国有《姊妹花》,后来在日本有《情书》,今日中国影视界有电视剧和电影的双簧戏。本来,银幕和荧屏就像一对姊妹花,一个故事、一段情节,够有人缘就难免会在银幕与荧屏上轮番亮相。《阮玲玉》从早先的港版电视剧,又借关锦鹏的手笔变成另一个亦真亦幻的电影版,今年电视剧《阮玲玉》又将在电视屏幕上与广大观众见面。而一代中国人的血泪史《一江春水向东流》,也被拍成电视剧。
  
  所谓同行相妒,电影与电视剧相互爱恋又相互妒忌,暗地里较着劲。情节够不够饱满,有没有艺术张力,都是电影、电视相互较量的指标,当然对于观众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谁更好看。当然,这里面也有接收者所在的观影层次问题。比如大妈大婶更喜欢电视版的《半生缘》,从演员阵容来说就相当讨巧。林心如、蒋勤勤都是现今影视剧的当家花旦,符合母亲级观众对纯情、温柔等女性形象的审美标准。再者长达 35集的超长情节,绝对赚足家庭妇女的眼泪。而相比电影版的《半生缘》就显得冷清许多,不似电视剧般加入那么多人间烟火的热闹气息。影象沉闷、情感压抑,吴倩莲、梅姑这对姊妹花的演出也是隐忍内敛,不似林心如们情绪可以喷薄而出。所以,家庭妇女会觉得闷,纷纷调台:而有点文化、懂点“小资”情调的人,却比较喜欢电影版这种沉闷风格,感觉电影更好的还原了张爱玲小说那种沉重的命运感。似乎也应了那一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吧。
  确实,用拍电影的方式拍电视剧是非常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不过有多大的付出肯定有多大回报。出来的片子可以弥补电影时间有限、情节仓促的可能性,又不会因为电视剧常犯制作粗糙的毛病,而伦为次等作品,流行潮流一过,就会被时间湮没得无声无息。像斯皮尔博格导演的《兄弟连》,胶片拍摄,大手笔、大制作,长达10个小时的电视剧制作让观众过足战争片的瘾,算是对他的《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反映二战的影片一次电视剧总结吧,还载人影视作品的史册,“名垂千古”。
  《一江春水向东流》也从郑君里、蔡楚生那里出发,经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部抗战的史诗,一个家庭在那段历史中的颠簸离合,今天又被汪江洋翻拍成电视剧,长达八年的剧情跨度。蔡楚生在20世纪40年代年发挥他善于讲故事的优势,疏密有致的情节处理,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屹立在那里。前人的功绩已经可观,希望今人的翻拍,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也希望袁咏仪、胡军、刘嘉玲们的表演可以盛过白杨、陶金们。
  WangXiaoqian8248@163.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