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非物质的节味解读】 非物质
 

【非物质的节味解读】 非物质

发布时间:2018-12-28 04:06:39 影响了:

  现如今北京高楼林立,立交环绕,城垣正在日新月异地扩展着,膨胀着,老城墙只剩下西便门和土城的一点遗存,里九外七的城门楼子只剩下个德胜门的箭楼,危房改造,街巷加宽,老的、旧的是越来越少,使得怀旧的思绪日渐增长。
  白米白面鸡鸭鱼肉的价儿比不上窝头和野菜贵,抬手“打的”打惯了的人还要坐上那擦拭得锃光瓦亮的三轮车风光一圈儿:扔两铜子到处都可享受的大碗茶,如今没个几十块钱下不来,结婚办喜事改来革去,眼下最风光、最时髦的不是奥迪、奔驰、雪铁龙,而是我奶奶那阵的坐花轿,您说邪性不邪性?
  进入80年代停办了近20年的北京庙会开始恢复。最先和北京人见面的是1984、1985年举行的龙潭湖庙会和地坛庙会。1987年,白云观“春节民俗庙会”也粉墨登场。2001年春节期间,与北京百姓阔别37年之久的北京标志性庙会――广旬庙会在原址重新恢复。如今,逢年过节赶庙会成为新时期北京市民的一项生活乐趣。
  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过去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市民文化当然为人们所接受。庙会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它不仅是简单的宗教,娱乐和商业活动,而且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民情内容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也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如何继承、发展这份宝责的遗产,是一件功在子孙后代的事情。
  
  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有同样渊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或许其中某些成份正在丧失或者已经丧失了实用价值,但毕竟它们曾在定历史时段,在民众生活中占据过相当的地位。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并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闪烁着有益的,健康的,科学的光芒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和丰富创造力的体现。而民俗旅游则正是体验民风民情,了解山乡生活的最好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他文化所不具有或不明显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首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以民众记忆的形式存在的,尽管它不可能不体现在许多具体的物化的事物当中。即使像民间信仰这样的观念形态,也要通过仪式活动以及诸多相关的如门神、对联,纸马、灶王爷、财神像等载体呈现出来。各民族妇女高超的刺绣技艺,是通过物化了的精美绣品展现出来的。如果我们只是拥有了这些精品,而丧失了精品背后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绣技艺,那便仅仅是保留了文物,而没有把产生这些精品背后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忆继承下来。也就是说,我们只保留了体魄,躯壳而忽略了灵魂。而民俗旅游则正好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其中的韵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具有口耳相传 世代继承的特征。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知识的传递靠两种方式,一种是靠文字,书本,学校教育进行传递,用现在的话说 就是用正规教育的方法传授知识。而另外一种则是通过口耳相传、世代继承的方法进行知识传授。后部分知识,无论对每一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只看到正规教育的重要而忽视口耳相传的教育,未必是正确的态度。因为我们的知识和技能相当一部分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取得的。而民俗旅游则正好可以在民间耳闻目睹去获取这些知识。
  逢年过节、举办喜事才贴窗花、剪出来的形象如蝙蝠,寿桃喜字,抓髻娃娃等,都是民间象征体系的一种展现。同时,这些事象也是和其他相关事象共生的。过年要贴窗花,同时要家庭团聚祭祖,蚀神走亲访友,闹社火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民俗旅游则正好使你走入其中给心灵以极大的享受。
  中国的日历时间制度诸如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等劳动生活节律,诸多民族年节的设置,诞生、婚姻、丧葬等人生礼仪亲属关系,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等,总之 中国生活方式的诸多方面几乎都囊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价值观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体现。比如,汉民族和其他若干少数民族把月亮想象成、模拟成一个人类社会这个人类社会里有神,人、建筑、动物和植物,有社会活动,也有社会历史。我们民族对这样一个小小的星球,寄寓了团圆、美满诸多美好情感。这使我们每当看到月亮的时候,总不禁联想到亲人、朋友、故国、祖国。近年来每逢清明,中秋、春节时大陆与台湾的包机旅游正是成全了人们虽远隔千山万水也能全家团聚的愿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和巩固民族团结和谐的黏合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作为一个无形的纽带,作为一种无穷的力量,把我们联结在一起。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不能不为欢庆春节而激动,不能不感到端午节的粽子分外香甜……
  高度文明与发达的社会也给我们带来新的烦恼比如说思想迟钝、脂肪增加,体重超常,消化能力减弱,判断能力下降,青年亚健康症……而民俗旅游则正好使你锻炼体魄、增长知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