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_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_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发布时间:2019-01-13 16:29:53 影响了:

   [摘要]:从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阅读数学,来感悟数学语言、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采用各种办法,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操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习惯四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数学语言 小学生 表述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但要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而且教师要用规范的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还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俗话说,想得清的人才会说得清,说得清的人必定想得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下面,针对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谈几点我自己的看法。
  一、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阅读数学,来感悟数学语言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要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如理解和、差、积、商、扩大、缩小、质数、合数等概念。对学生语言上的缺陷不能有半点疏忽。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
  教师的言行,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教材,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数学语言是最精确的,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在这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有些教师偶尔也把不规范或不科学的语言带进课堂,如“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乘以2”,这些不科学、不规范的语言,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三、采用各种办法,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1.小组讨论。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
  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让学生小结。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说算理,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通过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想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四、操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说话要正确、完善、准确、精炼。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手脑结合,使学生不仅善于“意会”,而且乐于“言传”。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时,为了使学生不仅透彻理解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所决定的,还要会说其体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看、想、推、说”进行。
  摆,让学生用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看,引导学生观察:(1)沿着长每排有几个小方块?(2)沿着宽共有几排?(3)沿着高共有几层?(4)这个长方体一共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
  想,(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2)根据长、宽、高的厘米数,可以知道什么?(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算出来的?
  推,(1)根据长方体长、宽、高的厘米数与摆小方块时的“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2)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3)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怎样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你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怎样表述的?表述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应具备哪些条件?表述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高各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计算正方体的体积为什么要“棱长×棱长×棱长?”等等。再如,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时,我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里练习切萝卜丁,上课让学生汇报切的过程,学生发言十分积极,说得非常准确、条理,先切成片,然后把片摞好切成条,最后把条整理好切成丁。有了生活中动手操作的原型,就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建立数学模型打下了基础,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一名学生汇报: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正方体的棱长可以看成它的长、宽、高,那么这个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把它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方法是:(1)切长,把长平均切成10份,切成10片;(2)切宽,把宽平均切成10份,10片切成100条;(3)切高,把高平均切成10份,100条切成1000个丁。每个丁都是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都是1立方厘米,1000个丁就是1000立方厘米,切前和切后体积不变,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学生发言刚结束,一名学生鼓掌,教室里顿时掌声雷鸣。学生美其名曰“三切法”:切长、切宽、切高。数学模型于寥寥数语中自然建立,这时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切割过程,一切水到渠成。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总之,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和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既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