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不可忽视的教师隐性心理落差] 心理落差
 

[不可忽视的教师隐性心理落差] 心理落差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6:59 影响了: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外来民工这一群体的队伍在城市不断壮大。外来人口子女已成为生源中的一个新生群体,甚至是主力军。从教育的大环境看,绍兴市区已实现了外来民工子女在绍兴“幼有所学”的目标;但从学校教育的内部看,让外来民工子女在绍兴都能乐学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其原因:教师目前还没有完全调整好接受外地生的心态,极大部分教师心中存在着一个隐性的心理落差。
  
  造成教师心理落差的归因
  
  1.家长、孩子的随意性,打破了学校的和谐环境
  家长的随意性,很大部分是由于文化素质、职业等造成的。从现有外来民工的文化程度看,他们中约有半数左右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极少。多数父母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低而无法辅导孩子学习,更不用说正确导向自己孩子的行为习惯了。在教育上就出现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品德、性格却不怎么样的偏差,甚至有让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家长的低素质,带来了对子女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把这种随意性还带进了学校,引起了教师的强烈不满,这就造成了教师与民工家长之间出现了鸿沟。
  学校接收的外来民工子弟,除了学习基础差,言行举止也比较随意。再听听、看看周围的好学校,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学生、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教育环境的截然不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教师的心理落差就越来越严重了。而教师们的心理落差,又影响了校园的和谐环境。
  2.家长、孩子的自卑性,伤害了教师的责任性
  外来民工子女家长从事最底层职业的人最多。多样化的职业和职业选择是极不自由的,带有明显的社会等级特征。很多外来民工子女家长只能从事一些脏乱苦的低层次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为本地人所轻视。外来民工子女家长职业上的低层次特点对其家庭教育造成复杂的影响,社会地位低家庭教育权就相对下降,子女被迫参与家长劳动时间也就多,子女的学习变得很不稳定,也易受心理伤害。
  想当年,学校的生源有多好啊,那些本地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无可非议,简直到了首位。现在,一些民工子女除了文化基础差,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自尊心歪曲严重,导致性格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学习没有动力、是非观念淡漠、班级荣誉感不强等心理问题。遇到不顺心时,有的甚至大声吼叫、摔掷物品,甚至做出打人等暴力举动。碰到类似的事件,老师想跟家长沟通,但家长由于自卑,回避不肯见面。有的即使来学校了,也不肯很好地配合,先是不问青红皂白,给孩子两个巴掌,另加一脚踢。学生的自卑及不易沟通的家长,挫伤了教师教育的责任性。情绪低落时,会有这样的念头:外地学生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既然家长不要求怎样,我何必自讨苦吃呢?这种想法,偶尔一次问题不大,如果老师经常这样想,那不是误人子弟了吗?
  3.家长、孩子的不稳定生活,导致教师竞争意识下降
  外来民工子女家长们因为各种原因,总是在不停地搬家。家长没有固定的邻居、朋友,更不用说孩子有自己的伙伴了,虽然好多外来家长生养不只一个孩子,但作为孩子没有相对固定的同龄伙伴,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一种缺失,容易造成孤僻症,对他人总是有距离,学习上没有了竞争的动力。与当地孩子相比,他们外出逛街、游玩的机会非常少,见识不多,课外知识贫乏,以至产生自卑、懦弱等不良心理,在同伴交往中处于劣势。据调查,我班很多外来学生唯一的课外生活就是看电视。要使他们在新的环境里早点克服区域差异,适应一方水土,作为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然后,当教师在零起点上破除千难万险,一年、二年不辞辛苦地教导、补文化课程、补规则意识……当刚有起色,小有成就时,他们却不吭一声转学了,随父母流到其他地方去了。这样的一个个学生走了,又这样的一个个学生来了,在来去的匆忙中,怎能让教师振奋精神呢?由于教育对象的不稳定性,学生层次的复杂性,导致了教师的心理落差很大。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出现了困惑、无奈、茫然、甚至无助的现象。教师们的烦躁不安,使学校无法人尽其才、物尽其华。
  
  矫正教师心理落差的策略
  
  1.从学校层面出发
  (1)建设良好师德师风,培养教师责任感。首先,学校引导广大教师提倡服务奉献教育,明白自己肩上担子的重大。本地区如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得好,有利于城市的文明、和谐。如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稍有失当,就可能增加社会边缘人群,其结果,必将给社会治安带来压力,给城市生活造成威胁。因此,看似平凡的教育岗位,其实折射出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城市今天的傲慢与冷漠,有可能在明天付出惨重的代价。教师只有热忱、耐心地对待民工子女,让他们在爱心的园地里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安定。
  (2)培养教师稳定的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为营造教育心境,我们从细节入手,鼓励教师做事主动承担,学会欣赏,欣赏别人也欣赏自己。同时提出三个思考:第一要辩证思考,不该把民工子女和本地生比较,对民工子女的要求要适度,应当看到和本地生的差异性。过高的要求,师生间都会失去心理平衡,难以保持平稳的心态;第二要换位思考,理解民工子女由于随着父母打工的转辗,而带来的一些困惑,对他们多一份宽容,以平和的心态接纳他们;第三要学会主动思考,为自己多一份从容,保持进取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新的教育对象与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3)文化、地域等差异,民工家长及子女在校园内时不时会出现不和谐场面。为了让他们真正融入绍兴这座城市,克服文化的差异性,适应一方水土,新学期伊始,我们开办外来子女家长学校,特地为外来新生家长举办培训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渐渐地使他们明白: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只有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劳动、交往和社会行为中逐渐符合规范,才能让孩子逐步融入绍兴的大环境中。家长、孩子的进步,使校园回到了往日的和谐,以此缩小了教师的心理落差。
  (4)创设师生快乐互动的教育情景。由于民工子女随着父母不停地变换学习、生活环境,加上他们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和城市孩子的差别,所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自卑、自闭、放纵、偏激等等。只有创设多种快乐互动的教育情景,才有可能扫去师生、生生及家校间的隔阂。
  为此,我们建起一个“心灵小屋”,经常性地开展师生互动。通过谈心法、情境再现法、榜样示范法、讲座辅导法等,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接着,开展生生互动,通过同龄儿童间的互动,形成了健康的人格。然后,提倡家校互动,通过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目前本校教育的状况。由于加强了对学生家长的思想教育,所以促使了他们主动配合学校关心子女的成长。
  (5)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教师是如何看待外来民工子女的,外来家长又是如何看待城市学校的教师的,在这一问题上,学校又作了深入仔细的调查和研究,认为沟通很必要。沟通的方法很多,电话、家访、家长会等,这些工作要做得实际,要真诚地去做,因为我们的外来家长生活居住地相对差,心里有自卑,往往不太欢迎教师上门,这就需要教师对家长的宽容与理解,热心与关爱。教师对于家访的心态也是不一的,因为家庭地址的不好找,更有一些偏见的存在,对这种方式的沟通有时也很难进行。学校领导鼓励教师:越是这样困难,我们作为学校更要把这项工作做好,从各方面去抓,使家长能敞开心扉地和你谈心事,从而,在你的帮助下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问题,拉近教师和民工家长的距离。
  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形成,因其复杂性、普遍性和个体差异性,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只有教师用满腔的爱,火热的情去关心教育这些民工孩子,找到他们形成心理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才能奏效。
  2.从社会层面出发
  (1)社会重视。近年来,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已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让外来民工子女能与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政策的扶持,并有了与之配套的措施,在校舍、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而作为教育外来民工子女的教师,同样也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除了让教师平等地参与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应加大宣传,赞赏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奉献精神。
  (2)拓宽载体。针对外来民工生活、工作的特点,学校教育不是他们的最需要,只是他们孩子的一部分需要,社区是他们生活最集中的地方。学校、社区可密切配合,构建开放的活动模式,共同提高家长素质,做好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工作,并充分发挥家长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的作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先进科学的知识、真实生动的事例感染他们。这些努力不再是学校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而是学校、社会,在这其中更有了社会对教师的肯定。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越城区望花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