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大众化,更要多元化] 大众化
 

[大众化,更要多元化] 大众化

发布时间:2019-01-25 04:51:43 影响了:

  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大学的规模迅速膨胀,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推进高校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课题十分迫切,也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应秉行多元化的人才观,走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教师施教方法亦应多元化。
  
  人才观应“多元化”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是随着近年来连续较大规模的“扩招”而实现的,“扩招”意味着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年代不能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现在成了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份子。对此,不少人担心:高校的教育质量能否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否合格?这些担心并不多余,的确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方面,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教育质量,质量是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学校办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所有各级各类高校,都应当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工作日程上下大力气来抓。
  另一面,由于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和多样化的质量观。判断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否合格或优秀主要是看其否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而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着办学质量标准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还导致高等教育体系的变化,分化出学术性高等教育、应用性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等几大类。对于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学校,切忌以一样的眼光去看待,以“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而应以多元化的人才观、多样化的质量观具体地加以分析和评价。
  
  办学模式应“多元化”
  
  新形势下,一些高校由于办学思想、办学理念错位,导致办学定位不准确。一些学校盲目攀高、贪大求全、趋同倾向严重。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力求向研究型大学靠拢,不愿承认自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而一些高职高专学校则想方设法摘掉“专科”、“职业”的帽子,追求升“本”。
  如此一来,直接导致办学模式的一路“走高”: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简单地套用重点高校的内容;一些高职院校成了本科的“压缩型”。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教大众化后的混乱状态。
  科学的施教观念是因材施教,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根据不同的生源状况和办学任务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评价体系等,为学生构建不同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研究型大学,具有一流的学苗、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等优势,理应肩负起精英教育的责任。
  而作为一般教学型的普通高校,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大量的高职院校,则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发展职业技能型的高等教育,按照市场需求培育合格人才。
  
  施教方式应“多元化”
  
  据笔者了解,在实际发展中,有些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认识不够、准备不足,对新形势下学生的特点缺乏研究和正确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味指责学生素质低、难管难教,从内心深处并不喜欢自己的教育对象。
  无疑,这种现象是危险的。笔者认为,首先,以学生为本,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施爱之心。既看到学生不足的一面,更要看到学生身上积极的一面,善于发现他们的特点、长处和优势,不单纯以学生的入学分数论短长;其次,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不要把学生放在受支配、受管束、受管制的地位,一味搞“我教你听”、“我管你遵”的被动式施教。而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把管好学生变为教好、引导好、服务好学生。同时,作为高校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比如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评优、创先等表彰性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激励,感受成功、体验喜悦、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活的热情,调动他们成才积极性和自觉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