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浅议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与方法】 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
 

【浅议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与方法】 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8:19 影响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是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总体目标。   把文言文教学目标集中于古汉语知识,教师们在教学中首先想到的方法就是串讲。讲文言常识、词句意思、通假字、词的活用、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多种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语序句等等,都在讲授之列。“见言不见文”,把文言篇章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没有对文言篇章的诵读体悟,没有文言文阅读量的积累,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有关古汉语知识的。
  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思想内涵、文化意蕴,教师们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基本与现代文教学无异,但效果上要差很多,因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文化背景有很大隔膜。在学生对课文词句还没有理解,甚至连课文也没有好好读一遍的情况下,就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品味文章精彩语句,进而探讨作品的现代意义,其效果可想而知。没有扎扎实实的“言”的教学作基础,没有一定量的“言”的储备,便无法对“文”分析、挖掘甚至拓展、延伸。这样的教学,既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汉语的风格、习惯、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文言佳篇的文章趣旨、思想感情。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侧重于文章本身,包括对文章的理解、体味和记诵等。
  众所周知,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过了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魅力,是构成文学、文化素养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也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极为重要的内容。对于它们,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
  不管是理解文章,还是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都离不开古汉语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而,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也不容忽视,但“言”的教学必须在对“文”的领会中进行。一方面,文言词语的表义和组合非常灵活,不放到具体语境中其意义用法就难以确定;另一方面,脱离了“文”的“言”的教学必定是零散而僵化的,学生不易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一篇篇文言课文,不仅能在文化品位、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等方面受益终生,而且还可以积累一定的文言感性材料,形成基本的文言语感,有效提高文言知识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已为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证实。只有“文”、“言”兼顾,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才能顺利达成。确定了教学目标,在方法的选择上就有了比较明确的尺度。
  1.以读为本,注重积累。
  叶圣陶说:“从前注重读,此至有道理。古文与口头语言殊异,读之至熟,实即学习古文之语言……今时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虽不求其能写,而熟习其语言乃能深睬其意义,较之仅仅看一二遍好得多①。”新课标特别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诵读”。语文教学中要以读为本,不只在早读和课外鼓励、督促学生读书,在课堂上也要把大量时间让给学生诵读、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应该如此。
  2.沟通古今,文白互助。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一脉相承,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升现代汉语水平。如果借助现代汉语中保留着的许多古汉语语言现象来学习古代汉语,无疑会大大降低难度。比如学习“名词作状语”这一语法现象时,可结合现代汉语中的“笔谈”、“函授”、“漆黑”、“雪白”等词语;讲到宾语前置句式及其标志,可联系“何罪之有”、“唯命是听”等成语;学习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要求联想现代汉语里“轻装”、“寒心”、“干杯”等结构。这样,不仅可使学生理解透彻,还可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大大增强其学习的兴趣。
  3.主动探究,适当点拨。
  在教师的灌输下,学生也许一时能记住一些东西,但这些东西没有进入知识经验结构,学习并没有真正完成。这样的教学,看似面广量大,实则收益了。其实,就教材所选文言篇目而言,能难住学生的也就是有限的几处,教师没有必要进行机械地串讲,只需对重点字词及文言特殊现象作精要的解析即可。钱梦龙在分析自己的老师教学文言文的成功之处时说:“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有的地方老师又重点细讲,并指导评点,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学生印象更深②。”抓住要点、紧扣难点、要言不烦、张弛有度,其实是一切教学共同的要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学目标明晰、合理,教学方法适合文言文特点、适应学生心理,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叶圣陶.答孙文才.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3页.
  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