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当前语文教学的自我思考] 著名初中语文老师
 

[当前语文教学的自我思考] 著名初中语文老师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5:04 影响了:

  新课程改革从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开始,迄今已有三年时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由实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在这期间,语文课堂教学在新的课程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指导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界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作了大量的研究、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理论成果和实际成效。但是,在这变革过程中,又逐渐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阻碍了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化。
  
  一、浅
  
  对教材理解浅。各种版本的语文实验教材都更换了很多新篇目,造成了教师备课的困难,但这并不是根本问题。对教材的理解,固然需要资料的辅助,但更重要的是靠教师自己去阅读、感悟,使客观文本转变为教学资源,使文本课程转变为教学课程,最终转变为体验课程。教师对教材的感悟不够,挖掘不深,必然导致无法灵活驾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
  教师文化底蕴浅。由于**的影响,教师队伍正处于断层期,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力军。在教学中,面临学生的突然发问,常常由于文化底蕴浅而陷入种种尴尬局面。《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赋闲。”在一次公开课中,有一位学生就此提出质疑,说“为了”不如改成“因为”。老师马上组织学生讨论,但最后不了了之。这个问题和语言习惯有关,也和一定的语法结构有关,但教师自己都不明白,又如何使学生昭昭呢?在公开课后,一些教师常抱怨由于紧张,课堂上没有平时那样轻松自如、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紧张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根本的是文化素养的欠缺,就如庄子所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要求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教师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和研究者,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教师不仅要学习本体性知识,还要掌握更多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要敬业,更要专业,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散
  
  课文处理散。课程改革强调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淡化教师的作用。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但不能及时点拨指导、归纳总结、概括升华,而是“随流飘荡,任意东西”。随着全班学生散乱的思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或者不分轻重主次,蜻蜓点水,平均用力,不重实效。一堂课下来,只留给学生一片关于课文的散乱印象和茫然感受,特别在公开课教学中,这种“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的做法对学生尤为不利。
  
  三、板
  
  教学方法板。教师囿于某种教学程式和既定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复制教案,只是刻板地完成已有的教学设计,而不顾学生的现场感受和反应,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师感情板。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因为教学内容本身大多富有情感,一些文学作品更是情感的结晶。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效果,教师必须有感情的投入,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层次地去参与教学活动。语文教师需要机智,也需要激情。刻板的感情和僵硬的表情是语文教师的大忌。
  
  四、虚
  
  教学目标虚。教师教学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也要注意教学中隐性因素。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课文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不可大而无当,虚不可及。一位教师执教公开课《三峡》,目标定位为通过美读想象美景,体会感情,做到目中有景,心中有情。其中忽略了对文章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越过了理解环节的美读,只是教师一厢情愿所建起的空中楼阁,不能使学生得到切实的收益。
  教学评价虚。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少了,这是好事。但以鼓励为主并不等于放弃评价的诊断功能,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概好好好,是是是,也不能时时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放在嘴边去搪塞学生,借以掩盖自己判断力的贫乏。
  课后作业虚。在很多公开课上,教师在下课铃响之际,都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给学生留下一个精彩的作业,当然,这个作业是开放性的,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是,有什么用?老师根本不指望学生去完成,学生也不当成一回事,但师生双方都装成煞有介事的样子,这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是不以学生为主的表现。与其把作业放在课后,不如在堂上就解决,使课堂增加一个亮点,也给学生减轻一点负担。
  以上四个问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把语文教学改革继续推向深入,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实
  
  语文课程改革一定要求实,解决好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就是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好基础:一方面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一方面打好精神的底子。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既教语文,又教做人;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求实首先是教会学生做人,是引领学生爱祖国、有理想、有公德、有爱心,长大做一个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求实,还要教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由爱学到学好到学会。这里,一是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指: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基本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方法,简单的记叙、说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即善于识字,善于阅读,善于习作;语文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识字能力,比较熟练、规范的写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为标志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应用文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新
  
  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教学改革,都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既不能否定传统,搞民族虚无主义,又不能固守传统,拒绝外国的先进理论、先进经验。所以在改革中就要求新。
  求新,首先是理念新。核心是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点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其次是课程内容新。要有时代感,体现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现代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除了教科书要体现时代精神,教师还要有课程资源意识,合作利用学校、地方、现实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重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要处理好使用教科书和利用相关资源的关系,后者不应是教科书的干扰,而应是完善、补充与拓展。
  第三是教学方式新。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赖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赏识。每个学生不缺少优点,缺少的是对优点的发现。教师要善于激活每个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而充分的自主学习――自己识字、自己写字、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练笔、自己投身于各项语文实践活动,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
  强化“导学”功能,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的,也是最见教师功力的,是怎样从学生质疑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重点问题,并且自自然然地把它们纳入到教学思路中,逐一加以圆满解决。既不能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束之高阁,仍然按课前的设计“走教案”,也不能不分轻重缓急,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迷失了教学目标,还不能学生的提问、教师的设计“两张皮”,一会儿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会儿又想起了教案,照着教案去教,使教学显得杂乱无章。
  第四,评价方法要新。要转变评价观念,改进评价方法,使评价不仅不成为课改的瓶颈,而且应当为课改保驾护航。
  
  三、专
  
  求专,指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文化水平。专业化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能搞教研、搞科研,是研究、学者型教师。
  一要学习政治理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身正为范”。
  二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一点语文教育史。有了一定的理论根基,心里就会有“底”,不会人云亦云;实践就会有“准”,少走或不走弯路,成为一个课改的明白人。
  三要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要多读书、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学高为师”,自己的知识底子厚了,视野开阔了,经验丰富了,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实践的水平必然能大幅度地提升,就有可能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专家”、“名师”。经过不懈努力,把自己锤炼成名师。
  吕涛,教师,现居广东吴川。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