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试论科技活动中辅导教师的形象设计】形象设计师
 

【试论科技活动中辅导教师的形象设计】形象设计师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3:16 影响了:

  [摘 要] 科技活动与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处的学习场有根本的差异。客观分析科技活动的内容、形式、场所、评价结果对教师的形象要求,将科技活动中辅导教师的形象在促进师生多边互动,扮成合作、伙伴角色;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养成好学、会学品质;构建宽泛知识结构,树立博学多能形象;熟悉网络交流环境,具备开拓创新精神;营造良好探究氛围,承当人际协调使者等方面重新进行设计,有助于教师适应新的教学情境,顺利完成角色转换,使教师形象更具时代感。
  [关键词] 科技活动;教师;形象
  [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2-0068-03
  
  教师的形象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表现不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所以,教师的师表形象很容易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然而,科技活动中教师先前树立的形象经常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受到挑战,许多教师失去了树立形象的目标,因此,客观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找出重新塑造新形象的途径就很有实际意义。
  
  一、原因分析
  
  科技活动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处于“二线”地位。许多教师感到在活动中自己曾经拥有的知识、技能,学生不像以前那样崇拜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的危机感、不自信越来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科技活动的内容看。这种学习要求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由于学生学习背景、家庭环境、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已大大超出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教师很难在宏观上整体把握。教师失去了对课本、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
  第二,从科技活动的形式来看。科技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以小组活动为主,学生根据各自的选题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学习活动大多数是在分散的状态下进行的,脱离了教师的视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了解和调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较娴熟的组织教学技巧难以在科技活动中运用。与此同时,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遇到的资料收集、网络查寻、调查方法、社交关系协调、资料整理等一系列新问题又是教师并不擅长的,使教师感到在指导科技活动时难以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三,从科技活动的场所来看。学校是专门为学生学习创设的特殊教育场所,所以学生在学校上课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自然也能统领教学活动。科技活动中课堂只是学生学习场所的一部分,学生大部分时间是投入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的,为了收集资料、获取信息、验证结果,学生必须深入实地,通过调整学习或研究方法进入学习状态。作为教师,必须和学生一样改变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从这点来看教师无优势可言。
  第四,从科技活动的评价结果来看。传统教学一般采用结果性评价,学生考试的分数几乎是衡量学生好与坏的唯一标准,这种量化评价教师容易掌握;但科技活动是形成性评价,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最后的研究报告和成果展示,而且要特别重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研究水平的高低、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团队合作精神及遇到困难所表现的意志品质等。由于科技活动结果大多数是小组合作的成果,个人在成果中的具体表现是隐性的,其评价的宗旨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这些定性评价要求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如果不深入到学生之中,注意考察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就很容易造成评价的偏颇。
  
  二、形象设计
  
  面对科技活动的挑战,辅导教师树立什么样的新形象是我们必须认清的紧迫问题,也是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笔者认为,新形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师生多边互动,扮成合作、伙伴角色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但在科技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形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都大。所以,教师在科技活动中要构建一个多向型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互动关系,并将这种互动过程统一起来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以把科技活动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上。教师要以学生合作者、协作者、伙伴的身份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把学生作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帮助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诱导质疑、协调关系。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和学生建立一个新型的伙伴关系:其一,由于和学生的密切交往,学生能更深切地了解过去是权威,现在是伙伴的教师的道德修养、务实求真的品质以及尊重、理解人的人本精神等,这些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更加直接;其二,科技活动与传统教学的一个很大不同是活动不是教师的单兵作战,需要教师的群体合作,这对科技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它不仅使学生能感受不同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而且也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亲历教师们是如何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以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的。
  2.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养成好学、会学品质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作为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科技辅导活动中教师普遍感到自己拥有的知识已过时了,因此教师要勇于接受新观念,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不仅向其他教师、同行学习,而且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养成好学、会学品质。真理唯一的权威性在于自身的真理性(正确性),而不是由谁来传授。所以从这点来讲,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面对新问题如何学、怎样学,需要教师在方法、策略、判断等方面做出榜样。例如,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是怎样寻找解决方法的;对调查来的第一手资料,教师的处理态度怎样;教师自己是如何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等等。把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对学生敞开,把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充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以自己的经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讲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3.构建宽泛知识结构,树立博学、多能形象
  科技活动内容涉及各学科,课题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现状、大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自身发展,显然,辅导教师仅仅具备本专业的知识是不够的。过去我们曾说教人一碗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面对科技活动,教师至少要有三桶水,即学科专业知识、综合知识和指导科研能力。学科专业知识辅导教师一般都具备,综合知识和指导科研能力结构却是需要重新构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崛起,传统学科不断综合,这些都要求教师向本专业知识的外沿拓展,输入新信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保证自己的知识结构趋向综合化。另外,科技活动中学生最需要教师教会他们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所以,尽快使自己成为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多面手是当务之急。辅导教师要真正参与到教师本身的教育科研中去,掌握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只有教师自己有了真正的科研经验体会,才能在实践中站稳脚跟,才能在指导中挥洒自如。
  4.熟悉网络交流环境,具备开拓创新精神
  信息高速公路将把无数教师和作者的劳动成果聚集起来,让所有人分享。调查表明,100%的学习小组在科技活动中都借助了互联网。因此,教师职业要求必须掌握网络信息教育技术,积极吸纳网上信息并能筛选、整理出对科技活动有用的资料,寻求教师、网络、学生三者的有机整合。了解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的特征,熟悉网络交流的模式,不仅是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而且也是拓展教师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流空间的重要渠道。笔者认为,辅导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利用信息资源,通过自己富有创造性的加工作用于学生,而不仅仅是信息还原和网络环境下的简单交流。辅导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当作职业对自己的基本要求。科技活动中教师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研究进度“对症下药”,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他们自己特点和个性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发展。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营造良好探究氛围,承当人际协调使者
  长期的传统教学所形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易形成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已行为。学生大都缺乏合作意识,很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在科技活动中当然寸步难行。科技活动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体贴、合作互助,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实践,学生除了通过学习活动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尤其是科技活动的初期,学生完全靠自己去处理学生之间、学生与被访者之间等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学生能否处理好,甚至影响到科技活动能否继续深入下去。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教师的调节营造一个宽松的研究氛围。当然,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真正的人际交往仍然要靠学生自己去不断磨合。有学者做过这样的研究,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结论是: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创新时、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都能学得更好。很显然,学生学得好不好,不是教师传授的知识重不重要,而是教师所营造的学习氛围是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最积极的效应。这就是为什么辅导教师要在科技活动中重视营造气氛、协调关系的根源所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设计教师在科技活动中的新形象,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中教师树立的形象,而是对原形象的丰富、扩展和转移,新的教师形象应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形象向“伙伴”、“指导者”、“协调者”等多种新形象转移,使教师形象更具有时代感。
  
  参考文献
  [1]联合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P180.
  [2]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P234.
  [3]张义兵.论网络时代教师权威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2(9):P66-70.
  [4]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1(3):P70-71.
  [5]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P68-72.
  [6]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与实践,2002(3):P41-44.
  [7]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新华文摘,2001(8):P136-139.
  作者单位 安徽省和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