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信息的编程加工》课堂观察案例 课堂观察记录表范例
 

《信息的编程加工》课堂观察案例 课堂观察记录表范例

发布时间:2019-01-27 04:04:09 影响了:

  一、课堂观察说明   任教教师:昌荣,教龄9年,中学一级教师。   内容主题:《信息的编程加工》(必修模块)   观察者:郑兴航 张自珍 虞晓月 刘素珍 魏一静 胡晓军
  二、课前会议(2011年3月30日)
  (一)任教教师说课
  1.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过程,知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思想方法。
  (2)知道算法的概念,能描述一个实际问题的算法流程。
  (3)能说出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2.教学环节设计
  本节课以“解密屏保程序”为主线,以编程加工的一般步骤“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为主要环节进行教学,并引入“编程菜鸟”的角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梯度递进地完成半成品VB工程,制作个性化屏保程序,初步掌握使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观察者与授课者交流
  郑兴航(教研组长,活动主持人):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少、效果差,本次观察重点探讨如何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
  昌 荣:建议从情境的有效性、问题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效果、课程目标达成度这几个角度设置观察点。
  魏一静:我来观察学生的表现吧。我打算观察4位学生,主要观察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课堂参与度以及最终课堂任务的达成情况。
  张自珍:我们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是教师要经常下去辅导学生,所以我的观察点就定为课堂上教师辅导的质量和互动效果。
  虞晓月:情境的设置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我就来观察这两者的关联情况吧。
  三、课堂实录(2011年4月3日,下午第6节课)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计算机加工信息的三种类型。
  (情境导入)教师展示用VB制作的个性屏保,该屏保输入密码方能解锁,密码多次输错则进行提示。教师提出问题:要编程制作这样一个屏保程序,应从哪儿下手呢?引出编程加工概念。
  (算法概念)教师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题的步骤有哪些?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出编程加工的四个环节。随后,教师抛出“问题链”,帮助学生形成算法的清晰概念。
  提问1:什么叫算法?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提问2:要把大象装进冰箱,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是什么?答案指向顺序结构。
  情境问题3:要去食堂打饭,实现这个过程的算法是什么?答案指向选择结构。
  情境问题4:要想在机房上网,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是什么?因为要尝试配置不同代理,答案指向循环结构。
  (三种结构)教师由生活问题引出算法的三种结构,并用流程图进一步明晰概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屏保的算法并用流程图描述。
  (编程实践)教师创设实践情境“编程菜鸟升职记”,要求学生下载VB编写的屏保程序半成品并运行窗体文件。接下来,教师简要介绍VB的特点和界面,在学生简单熟悉软件之后发布任务要求。
  实践1:解密屏保程序――菜鸟起步
  实践2:解密屏保程序――菜鸟进阶
  实践3:解密屏保程序――菜鸟变高手(提高任务)
  学生操作。教师流动辅导,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或让完成较好的学生演示。
  教师总结。
  四、课后会议
  郑兴航:我们先请昌老师就本节课谈谈自己的授课感受与反思。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1.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2.各种教学行为(情境、问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如何?3.有无偏离教案或不足?接下来,请每位观察老师就各自的观察点,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要求用数据说话,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从论据推到结论。
  昌 荣:本节内容较为简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特作用,体验计算机编程的内在魅力,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面对零起点的学生,怎样才能消除他们对编程的神秘感、无力感,让他们轻松“上阵”呢?课前我考虑了很多。总结以前的经验,我认为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还是应该从实际生活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首先,以学生常见的屏保程序切入,突出其个性化的功能,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线。其次,以学生最熟悉的解数学题为辅助,介绍编程加工的一般过程,轻松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次,以食堂打饭、机房上网等实际问题引出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比较顺利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最后,以“编程菜鸟升职记”的角色扮演为激励,引导学生梯度递进地完成编写代码、调试运行等环节,效果较好。
  魏一静: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学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我观察了处于教室中部的4位学生,他们在课堂导入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间均超过一半,投入学习的时间都达到90%以上,对于教师提出的4个主要问题,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有2位学生完成了全部的必选任务,有3位学生尝试完成了拓展题(略)。但是坐在12号机器上的学生在课堂进行到21分钟时遇到打不开工程文件的困难,她没有请教同学,直到38分钟时才获得教师的帮助,最终导致一个任务都未完成。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去关注每一个孩子是多么重要。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课堂情境的设置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由此获得较强的学习成就感。这些都说明,好的情境能够让教师在课堂上事半功倍。
  胡晓军:整堂课问题设计总体有效,因为昌老师提出的问题能有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疑点,为学生的探究留下空间。我的观察结果如下。
  从课堂时段看,昌老师在这堂课中总共问了21个问题。在课堂导入(5个)和知识点的展开阶段(14个)问题比较集中,在课堂总结阶段似乎少了一个把教学推向深入的问题。
  从提问的主体看,21个问题都是昌老师提出来的,整堂课没有学生反问,学生都是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基本没有主动回答问题,这说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从问题的形式看,问题大多是从情境中预设的,多数问题都是独立的。当然,其中有个亮点是横贯算法概念与三种结构的“问题链”,起到了以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学效果很好,值得借鉴。
  从问题的内容看,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有5个,无效问题占23%。可见,教师绝不能随意发问,以免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
  从问题回答的方式看,学生个人回答的占38%,集体回答的占38%,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占到问题总量的76%,这说明学生的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但也有20%的问题是由教师自答的,而且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自己马上回答,失去了问题本身的思维训练作用。
  从问题的留白时间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与问题的难度。经观察发现,有57%的问题是在学生思考后回答的,但部分问题的思考时间很短,有38%的问题是学生随口回答的,反映了问题的难度不够。
  从问题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看,有23%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这说明教师以后要注意慎重设问。
  从回答的有效性看,有效问题为88%。分析问题设置的角度,我认为总体是有效的,情境设置能有效转化为问题,也能使学生进入有效的探究。
  我认为,量表还应该加上一条――理答技巧。昌老师基本上都是用“非常好,请坐下”这一种方式来理答,至少有10次,有待改进。
  建议:1.问题设计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多采用情境铺垫后的问题,多引导学生反问。2.“问题链”要多运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3.一些复杂的问题要多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减少问题的数量,提高问题的质量。
  张自珍:这节课师生有效的互动多达16次,可见教师在授课中是比较在意与学生交流的,所有的互动都是对课堂教学有价值的。例如,在与学生进行关于进入机房如何才能上网的问答中,教师完全掌控了课堂的进程,师生互动顺利地将课堂教学活动推入下一个环节,即三种结构,该部分堪称完美。
  当然,从互动数据中也可以看到,100%的互动都是由教师发起的。学生是一个个动态的、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行为中必然会有很多主动与教师互动的内容,能否用好这些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调控课堂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进行到35分钟时,学生的演示操作出现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动态资源,如果昌老师能沿着这个错误把控件的属性引申出来,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虞晓月:我使用的是情境与学习目标达成观察量表。第一个情境是课堂导入,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我把它和教学目标关联度打了5分。因为它耗时非常短,只有3分钟,却非常恰当地引出了本课的程序设计主题,是小投入、大产出的典型。与其他导入方式相比,这个情境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同时,它还与本课后面的全部知识点有关联。这个情境昌老师是用投影呈现的。我注意到后排的学生都在伸长脖子看,这说明学生完全投入进去了。
  本节课的第二个情境指向的学习目标是编程的三种结构。这个情境下共有两个问题,分别是食堂就餐和机房上网流程。我把这个情境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打了4分,因为虽然被提问的学生回答很准确,但很多其他学生未必能够清晰地把握情境所要表达的意图。在这个情境下,学生尽管保持了学习行为,但并没有兴奋的表情。这个情境耗时4分20秒,占用了十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我觉得时间还是有点多。
  五、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
  经过昌老师与全体观察教师的交流,达成了如下共识:总体来说,授课教师通过情境导入,引领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优点表现在,情境设置还是比较成功的,昌老师年轻、有朝气,富有创造性,技术能力强,知识储备较为深厚。需要改进之处主要有:建议设置问题时应给学生预留的时间再长一些,让学生的思考更充分,并增加一些学生追问的机会;昌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动态生成不足,课堂需要再放开些;在流动辅导过程中,教师还要多俯下身,尽可能地关注更多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锡山高级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