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9-01-30 03:58:10 影响了:

  2006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稳居世界第三。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Internet已成为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平台,EDI(电子数据交换)成为国际贸易新手段。贸易伙伴可以通过Internet或EDI查询发布商品信息,进行订单磋商与签订,办理货物运输、保险和银行结算等事宜。目前,我国已经通过EDI实现了进出口企业、海关、商检、运输部门、银行及国家进出口管制部门间的联网,贸易无纸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部门领导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应如何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院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为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节约社会培养成本,以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为切入点,建成了校园网络系统,国际贸易教学与实训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在教学实践中学院取得了成效,尝到了甜头,但更多的是思考。
  
  教学实践
  
  1.课堂教学多媒体化
  学院建有73个多媒体教室,为实现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充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所有专业课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库,教师间可共享教学资源,以不断完善其教学过程。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所有专业核心课程都安排有小组学习活动。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活动主题,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共同讨论,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由小组推选代表在课堂上演示、汇报活动成果,教师及学生共同评选出优秀小组加以鼓励,学生参与积极性极高。通过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了学生沟通合作能力。
  2.教学仿真化
  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省教育厅、学院共同投资1400万元建设的共享型国家级流通现代化实训基地,集现代化、信息化、仿真化于一体,下设八个实训中心。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依托贸易金融实训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可供300人同时进行仿真实训。实训室功能齐全,技术先进,按照空间结构与外贸工作现场相一致的原则,真实再现职业氛围,主要进行进出口合同磋商与签订、外贸单证制作、报关、报检、货代、进出口流程、进出口贸易角色扮演等实训,使学生能在一个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国际贸易实训的无纸化操作。
  另外,在上述教学环境下既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性化”与“协作型”教学结合起来。
  个性化教学。在实训教学设计中,实训指导教师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如出口流程实训,教师先引入企业实际案例,提出要求并作出示范,按实际出口交易的基本运作过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以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以及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操作技能为主线,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仿真模拟来组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出口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文件传输全部通过网络进行,与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零距离贴近。此外,注重 “教”与“学”的互动,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与指导教师进行个性化的交流,指导教师也能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每个学生作出个性化的指导,“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得到体现,从而使教学的效果得到实质性提高。
  协作型教学。通过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掌握了进出口各运作节点的基本任务与技能后,再进行协作型教学。例如,进出口贸易角色扮演实训,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参与虚拟贸易的小组都将按照实训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角色扮演,他们将了解出口商、进口商、银行、外贸运输部门、保险公司、商检、海关、政府管理机构等部门的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进出口相关部门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在模拟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进出口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整个交易过程处于停滞状态。通过实训,培养学生准时、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每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合作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个性化”与“协作型”教学相结合。教学组织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进行,采用并列与流程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角色扮演实训时,由于某一个角色在工作时,其他小组处于等待状态,可以安排这些小组的学生自己扮演所有的角色,两项任务同时进行。
  通过创建虚拟工作环境模拟实训,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3.自主学习网络化
  由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及职业生涯规划也各有不同,这使得课内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利用校园网,将模拟实训内容挂到服务器上,每个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校园内任意地点通过任何一台终端机访问服务器,进行自主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按需施教,不论是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条件等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多媒体课件的整体制作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每门专业课程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但有些课件制作粗糙、智能性差、交互性不强,有些课件只是文字的简单罗列,大多数的课件是静态的,缺乏视频课件,不能很好地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2.软件更新速度慢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不断更新。但软件商考虑开发成本等原因,软件的更新速度慢,学院自身又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人才,这些情况使实际业务操作的改进不能在相应的教学实训系统中得到体现,实训系统与企业实务不能很好地保持同步。
  3.网络自主学习形式单一,教育资源共享不够
  目前,挂到校园服务器上的网络课程仅限于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内容为模拟操作、在线答疑、日常测试等,而且只有校园网内网才能访问,还没有讲授型网络课程。今后应该开发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更加个性化、情境化、综合化,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4.软硬件环境建设不同步
  目前的仿真模拟、网络化学习,更多的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侧重网络与教学软件的应用。对如何创建适当的情境和信息丰富的学习环境,设计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协作型的学习活动、研究型的学习活动、综合型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以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没有充分凸显。
  
  对策与措施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训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业务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能恰当设计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即对教什么、怎样教、如何学、如何考进行科学设计,构建既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又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培训可以采取以老带新及到企业挂职锻炼方式进行。其次是技术培训,主要培训教师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恰当地使用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可聘请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
  2.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全真模拟
  目前在实训中心开展的实训还停留在仿真层面。学院建有“热淘网”,学生可在网上进行实际的电子商务操作。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计划在“热淘网”上开辟一个类似于“阿里巴巴”的网络空间,供学生进行全真模拟操作。
  3.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通过与行业协会、企业合作自主开发与引进并举的方式,整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标准库、课程标准库、多媒体课件库、网络课程库、试题库、案例库等模块。与其他高职院校进行课程互选、资料库共享;还可通过网络,使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能够通过资源共享系统使用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活动的开展,形成开放的新型教学模式,展示和推广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果。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探索和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必然目标。人才培养水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已经由规模建设转向内涵建设。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将更加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整个教学系统和谐有序地运转,实现教学信息化、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